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一味干姜治大病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2-22 0:30:23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干姜为姜料植物姜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湖南等地,历代以四川建板场者为佳品,其块大、肥壮、皮细、肉白多粉,称为干姜。其味辛、大热。归脾、胃、心、肺经。功能温中,回阳,温肺化饮。为温中土之专药,温中回阳之要药。姜生散干守,干姜其性散不如守,故能由胃达肺而无泄邪、出汗、止呕、行水之长。所以凡是仲圣在《伤寒杂病论》用干姜,总不外乎温中,《伤寒论》入方24次,《金匮要略》入方32次,其故可玩素而得也。
       中寒:治中寒腹痛、腹泻、吐泻清稀第一要药,可温中散寒。常与党参白术、炙甘草藿香、吴萸、茯苓陈皮等同用。若胸腹冷痛、大寒、呕吐不能食,腹中寒气上冲,上下疼痛者,可配川椒、人参党参)、饴糖同用(《金匮》大建中汤)。
       亡阳:阳虚体弱之人,如遇寒邪太盛,内侵脏腑,而出现脉微欲绝、四肢逆冷、凉汗湿衣、大便清稀完谷不化#59;或过用发散而致大汗淋漓出汗过多而现四肢厥冷,体温低下等,此为寒邪伤阳,或大汗亡阳而造成阳气欲脱证候。可急用干姜回阳通脉,常配附子甘草同用(《伤寒论》四逆汤),虚人、老人还可再加党参(或人参),冷汗不止者,可加麦冬五味子山萸肉等。
       痰饮:多由阳虚水湿不化,聚而为饮,水饮寒痰,上犯于肺可致咳嗽,吐白色稀水泡沫状痰,气喘,畏冷,头眩,不欲饮水,冬冷易发等症,可配细辛五味子,有温、开、合肺的作用。如仲师“苓甘五味姜辛汤”和“小青龙汤”等。
       姜有生姜、干姜、炮姜、姜汁、姜皮及煨姜的不同,皆有温中祛寒的作用,但又各有所长。生姜汁温中止呕作用胜于生姜,又有豁痰作用,多用治寒性呕吐及寒嗽多痰者#59;亦常用其炮制药材,以增强其止呕效果,如姜汁炙半夏。姜皮长于和中利水,尤长于治疗皮肤水肿。煨姜以温中止呕见长,温里回阳作用不及干姜,主要用于胃寒呕吐,腹痛泄泻等症。诸姜作用虽各有所偏,如一时急用,亦可暂时相互替代。用量一般0.9-6克。炮姜炭用0.6-3克,重病可用30克。然精血不足、内有热邪者,不宜用,误用伤阴,为害极大。农历九月采母姜,晒干姜,白净结实者良。
      
       干姜有引血下行的作用,此说同行们可能不信,但是通过学习<伤寒论>,发现了此功能.在学习--古今录验续命汤方时,说方中用麻黄汤尤可理解,当归川芎以活血,石膏清热,人参防止麻黄桂枝过度发散,而惟独干姜有何用?
       思之再三,结合对<伤寒论>的理解,以及中药学,药理学,从而得出干姜有引血下行的作用,加深了对干姜的理解.其实,此作用在于温暖胃肠,使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加速,从而达到温中散寒的作用,就因为此作用,才说明此功能所在.
       1.能使心血下达于胃肠,减轻心肺的充血,能止咳平喘,如:味姜辛的应用
       2.能引头部血液下行,以减少头部的血量.如:续命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之头汗出等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中用石膏不在于清热除烦,而在于干姜引血达于胃肠,心阳得泄,容易引起胃热,故加入以清胃热,续命汤也是此理.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