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湖北麻风岛:真实记录人类与麻风病的抗争史(图) |
作者:白剑峰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18 9:31:22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弹丸小岛,曾经历了两次灭顶之灾。先是被龙卷风摧毁,后是被洪水淹没。在一片废墟上,医务人员带领病人重建家园 1988年8月27日,一场罕见的龙卷风袭击麻风岛。 傍晚时分,突然乌云密布,天昏地暗,平静的水库涌起了几米高的巨浪。碗口粗的大树被连根拔起,屋顶的瓦片似纸片飞扬,整个小岛似乎都在颤动。顷刻间,屋倒墙裂,病人们吓得大喊大叫,哭成一团。 这时,江志国冲了过来,大声喊道:“不要怕,跟我来!”说完,他一边指挥医护人员转移轻病号,一边背起重病号跑。很快,病人们都转移到了安全地带。一点人数,还差一个。原来,烂腿的易以波还留在屋里。江志国不顾一切地冲了进去,将易以波一把拉到背上。刚走几步,只听身后一声巨响,23间病房倒塌了,变成一片废墟。 在狂风暴雨中,病人无法过夜。于是,工作人员找来了木料,支撑起几间还未完全倒塌的病房,又在树林里搭了几间临时棚子,总算有了栖身之地。 第二天,江志国带领大家开始重建家园。当他正忙着指挥盖房时,家乡有人来送信:“你家的房屋被龙卷风揭顶了,你父母让你赶快回家修房子。”他想: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是该回去。可是,岛上这么多病人没处住,眼巴巴等着修房呢!于是,他对送信人说:“我这里实在抽不开身,你转告老人家,雇几个人修房吧。”说着,他将身上仅有的30元钱掏了出来,让送信人带给父母。消息传回,父亲拄着拐杖直戳地,大骂儿子不孝。当年10月,病房抢修完工,小岛重现生机。 然而,小岛祸不单行。1995年6月,倾盆大雨连降数天,水库猛涨,很快便淹了小岛,病房被连排冲倒。面对又一场灭顶之灾,很多病人失声痛哭。 看着破碎的家园,江志国心如刀绞。他迅速向上级报告灾情,得到了8万元救灾款。为了节省经费,他带领医院职工和有劳动能力的病人当小工、搬红砖、运石灰,一干就是半年,几乎没有一个休息日。 当时,岛上有两条小木船。江志国每天亲自划船往返8趟,从天不亮运到天黑,整整拉了40万块红砖。砖一到岸,病人们再往工地搬运。最苦的要算运石灰了,因为天热,大家都穿凉鞋,没有任何防护,脚整天泡在石灰里。白天没感觉,一到晚上,脚上的皮肤大块大块地脱落,疼痛难忍。 在岛上的后山,埋葬着23名麻风病人的骨灰。这些病人的最后送葬者,并不是他们的亲人,而是岛上的医务人员 为麻风病人送葬,是麻风病医院的一件大事。很多麻风病人去世后,他们的家人都不愿来,甚至连骨灰也不要。于是,医院的工作人员就成了他们最后的送葬者。 在崎岖的山路上,拖拉机上下颠簸,江志国等人和死者同坐在露天的车斗里。突然,死者的腹部被颠破了,一股黑液混着血水冒了出来,流得他们满脚都是污水。在摄氏30多度的高温里,浓烈的腥臭几乎把人熏倒。但是,他们只能强忍着。 到了火葬场,工作人员听说是麻风病人,立刻躲得老远,连尸体也不愿抬。他们让江志国等人自己动手,把尸体搬进火化炉。当医务人员通知家属取骨灰时,家属冷淡地说:“骨灰不要了,你们随意处理。”于是,他们只好把骨灰埋在岛上。 当然,他留在岛上过年,还有另一个特殊的原因。“不知咋的,越是过年,越容易死人。有四个春节,我都在为麻风病人送葬。所以,一到年关,我哪也不敢去。”江志国说。 历经风霜雪雨,江志国最心痛的不是生活的苦和累,而是社会的歧视和亲人的冷漠 20世纪80年代,江志国到武汉出差。下了长途汽车,天已经黑了。他找到一家小旅馆,拿出了麻风病医院开的介绍信办住宿登记。当服务员看到“麻风病”三个字,吓得脸色都变了,说什么也不让他住。一连找了几家旅馆,都是同样的遭遇。没办法,他只好找到湖北省卫生厅,才算解决了住宿问题。 更令他伤心的是,连亲人竟然也不理解。1984年,他和妻子生平第一次到北京,看望妻子的哥哥。哥嫂都是国家机关干部,长期在国外工作,见到他们格外亲热。晚上,哥嫂邀请他们在家里包饺子。在饭桌上,嫂子随口问了句:“你们在哪儿工作?”江志国说:“我们都在县麻风病医院。”嫂子顿时愣了,笑容也消失了。哥哥马上解释:“他们是医生护士,不会传染。”可是,嫂子再也不说话了。直到吃完饭,也没开过口。本来,嫂子已经铺好了床铺,准备留他们在家里住宿。此时却突然改了主意,冷冷地说:“附近有个招待所,你们去住吧。”后来的几天,哥嫂再没露面,陪同他们旅游的计划也取消了。原来,哥嫂为此吵了架,嫂子把他们用过的碗筷都扔了。北京之行,伤感之至。两人无心久留,含着眼泪踏上了火车。 这些年来,江志国的心里似乎总有一个阴影,不愿与外界交往。他从来不走亲戚,也不爱交朋友,麻风岛就是他的全部世界。县里开会时,他总是独自坐在角落,从不与人同桌吃饭。因为他明白,别人尽管不说什么,可毕竟害怕麻风病。他不愿讨人嫌。 最让他寒心的是,他的三个孩子在学校里也饱尝冷眼。当年,他们住在岛上,每天孩子们天不亮就起床,坐40分钟的船,上了岸再走四五里的山路。尤其是碰上坏天气,狂风骤起,船在水中剧烈摇晃,险象环生。可当孩子们辛辛苦苦赶到学校后,同学们都喊“麻风婆”、“小麻风”。没有人愿意和他们同桌,有的还向他们吐口水。他的孩子辩解道:“我爸爸是医生,不是麻风病人。”可是,这稚嫩的声音,总是淹没在了一片哄笑之中。 于是,老师把他的孩子单独安排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后来,老师竟然让他们转学,以免影响学校的生源。有一次,他的小儿子哭着跑回家,说学校不让他上学了。江志国心酸地把孩子搂在怀里,眼泪止不住地流。无奈之下,他找县领导反映了情况。一个月后,在县领导的关心下,小儿子终于复学。 为了让孩子们读书不受歧视,江志国多次向上级打报告,要求离开麻风病医院。上级领导总是答复:“等有了合适的人选,就让你走。”然而,谁又愿意来这个孤岛呢?于是,他一等再等。直到今日,孩子们都已参加工作。多年来,医院职工的月均收入不到500元,很难留住人才。不少人宁愿辞职到外地打工,也不在这里苦熬。只有江志国和他的妻子,默默地坚守了36年。 岛上的艰苦岁月,使江志国的身体越来越差,每天药不离身。如今,他眼看就到了退休年龄,可以安享晚年了。他期待着离开麻风岛,又舍不得离开麻风岛。 当记者坐船离开麻风岛,小岛在夕阳的映照中,如同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这个看似与世隔绝的岛国,其实并不孤独。麻风病人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并没有被遗忘、被抛弃,而是被一群高尚而善良的人呵护着、温暖着。 一份资料显示:我国现有麻风病治愈存活者约21万人,其中约2万名治愈残老者居住在麻风(院)村。全国尚有麻风病现症病人6300余例,每年新发现麻风病人1600余例。可以预见,人类消灭麻风病的日子并不遥远,而麻风岛也终将成为最后的“标本”。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座真正的孤岛。即便是远离陆地的麻风岛,也和世人紧紧相连。(白剑峰)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