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首届国医大师的风采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摘自健康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7-1 12:13:44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妙手仁心 擅治脾胃 中医脾胃病大家徐景藩医术精道,更有不少出人意料的“奇思妙想”,“糊剂卧位服药法”便是最为精彩的例证之一。 食管位于咽与胃之间,质柔而薄,古称“胃之系”。诸凡气郁、痰滞、里热、血瘀等病理因素累及食管,通降失常,可致炎症、溃疡,甚则转成顽症,津液亏乏,干涩阻塞。但让药物能够留在食管病灶并非易事。无论汤剂多次服用,还是散剂噙化,抑或代茶频饮,都是为了增加药物与食管病灶的接触机会。 为了让药物更好地直接作用于病灶,徐景藩首创“糊剂卧位服药法”。把原来的汤药制成糊状的中药,病家服用后,糊状的中药就能附着在食管上了。这一妙法被同行广为采纳应用。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徐景藩1928年1月出生,幼承家学,师从名医,精研典籍,尽得吴门、孟河医学真传,以“良医济世”为己任,献身杏林60余春秋。1946年即悬壶乡里,享誉一方。1952年又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医学院“中医专门研究人员”班学习,成为建国以后最早的高层次中医专门人才。 徐景藩擅长脾胃病的诊疗工作,对中医理论、江苏历代名医诊疗脾胃病的经验、脾胃病古今文献以及慢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肝病、慢性结肠炎、食管病等疾病的研究也颇有心得。他提出“胃主磨”的新学术观点,为全国学者认可。徐景藩认为,胃的生理功能和特点主要为胃主纳,能磨谷;体阳用阴,多气多血;上清下浊,主降宜和。临床辨证应辨别脏腑病位,重视气血辨证,分清虚实,辨别湿、热、食滞、痰饮。诊查时重视腹诊,强调腹部分部的重要意义,上脘(或至鸠尾)压痛,以气滞为主,大多数属于实证为主。中脘附近压痛,有虚有实。下脘压痛固定局限,每以血瘀为多,既利于辨证,又利于辨病。 徐景藩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和省中医学会理事、全国中医学会内科脾胃病学组副组长等职。在他的带领和学术思想影响下,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脾胃病专科”和“十一五”重点专科强化建设单位、江苏省中医消化临床医学中心等。在近期公示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名单中,该院成为全国惟一的脾胃病研究基地。 徐景藩自1990年成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后,已经培养了6名学术继承人。2005年作为江苏省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指导老师,带教了4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特别是他作为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学术带头人,培养出一支高水平中医人才队伍。 徐景藩献身杏林60余春秋,即使年逾八旬,仍不离开临床一线,坚持门诊和查房,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技术服务于广大患者,病人遍及大江南北。他先后获得全国、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等多项荣誉,特别是1996年,被评为“全国白求恩奖章获得者”,1998年人事部特批其为“杰出高级专家”。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