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实体医院拆分 互联网医疗自建生态圈 医疗创投的新机会在这!
作者:高康平  文章来源:动脉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4-23 9:18:34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另一方面,如果把视线转向线上,则会发现线上的医疗健康平台走向了“大而全”的模式,从咨询问诊到开具处方到药品供应,再到健康管理,乃至于商业健康险等服务,会通过自建、合作、投资等方式一一补全。

线上线下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为何出现这种“分化”特征,是需求使然还是盈利要求,是商业模式使然还是技术推动?分散化与集中化背后,有哪些投资机会可以挖掘?

实体向左,互联网向右

《创新者的处方》对当前医院面临的困境是如此描述的:科技的进步使得到精确诊断的疾病可以使用标准流程的治疗方案,于是,医院这样同一机构内部就同时包含了增值服务模式和专家主导模式这两种商业模式,这也使得医院成为资本主义史上最难管理的机构之一。

增值服务模式的核心逻辑是遵循一定的流程规范,并按照工作的结果向消费者收费。而专家主导模式更多的是基于医生的认知和判断,属于经验医疗,通常是按次或者按服务收费,并且支付方需要为“专家”提供的专业服务支付较高的溢价。

对公立综合医院进行“分拆”的理由正是来源于此,在原先的体系中,医院各自为战,信息无法有效共享,即使在同一医院之内,患者也会在不同科室、检查室来回穿梭,完成多而无用的检查。如果从一开始就明确诊断和治疗路径,则会大幅提升医疗效率并节约成本,这在控费的背景下有直观的意义。

眼科、口腔、医美等科室从公立体系分拆的逻辑稍有不同,这些科室本就是医院的边缘科室,分拆之后能够大幅度提升客户的体验。体验的提升往往建立在价格提升之上,这也是其分拆之后经营前景的体现。

概括而言,公立医疗体系的拆分和重建建立在“控费+收益”的核心框架之下,前者让医院间、区域间能够共享检验检测信息,节约医疗成本;后者即消费型科室的独立是为了让固定的设备和人员投入获得更高的回报。无论是拆分还是重建,都是未来医疗投资的重要主题。

互联网医药服务的发展不同于线下,它的核心逻辑是就医流程的线上化,即将能够转移到线上的医疗流程都搬到线上,除开检验检测之外,挂号咨询、就医问诊、慢病处方、用药康复、健康管理都能在线上完成。

互联网医药服务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是“复用”的,即一次投入,多次使用,并且可以迭代更新。以线上咨询为例,今天无论是在春雨还是好大夫平台上搜索某种病情症状,都可以找到数十篇甚至上百篇医患问答,新患者可以据此作出参考,其详细程度远优于5分钟的门诊。

信息的复用也带来一个不利影响,即用户看完即走,无法形成有效的转化。不过聪明的互联网人想到了另一思路,那就是一站式解决方案,从疾病科普、搜索获得流量,留下需要进一步咨询的用户,提供咨询服务,接着是处方、购药服务,互联网平台就像一个漏斗一样,不断筛选用户需求,实现价值转化。用户获得的体验几乎是无缝的,固定投入被持续做大的服务量摊薄,收益则逐步放大。

互联网医药平台还开始对线下机构进行“赋能”,其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拓展流量的入口和出口,创造更多服务机会,也创造了更多收入来源。

以医药电商为例,早期只有网上药店服务,后逐步拓展至线上问诊、处方业务,如果用户希望在线下获得服务,则会为线下机构提供问诊、药品采购等服务。1药网、阿里健康、健客等头部平台的业务拓展都符合这一路径。

实体向左,互联网向右。这并不是说两者有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而是在不同的业务模式、技术背景之下的顺向选择,即总是选择利于平台发展、利于提高经营水平、利于提升用户体验的方向。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