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薛耀明:在糖尿病患者的“烂脚”下真功夫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39健康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5-24 10:52:23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在薛耀明 面前有些拘谨的何大叔,患糖尿病6年了,自从一年前脚底给钉子扎破洞,对医生说的那句——糖尿病对身体的危害就像“温水煮青蛙”,有了切肤之痛的认识。

白天走路不小心踩到钉子,何大叔直到晚上洗澡才发现,钉子拔出后简单消毒就算完事了。几天过去,脚底长了个小溃疡,因为不痛不痒也怕麻烦,就没去医院,从街边买来草药、托老家人弄来土方(黄色药粉)。

没想到越自治,溃疡越大!何大叔的整个脚掌烂得一塌糊涂,五根脚趾头发黑,散发出阵阵恶臭,还是女儿强行把他带到医院的。

对于这样的病例,薛耀明在多年的从医生涯再熟悉不过。仔细查看了患者的烂脚,他皱起眉头说,“被钉子扎中的2根脚趾保不住了,然后整只脚要加强护理,创口冲洗消毒后刮除腐肉,加以改善和阻止恶化。”

目前全国糖尿病患者多达1.4亿,其中出现糖尿病足的患者接近300万,造成临床上糖尿病足的专业医疗护理压力较大,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情况屡见不鲜。薛耀明认为,糖尿病足的预防比治疗更加重要。

爆炸式增长的糖尿病,病人的“脚”无处安放

薛耀明出生在医学世家,从小受到医学熏陶,学医的种子就在他内心深处悄悄发芽。“父母经常三更半夜起床回医院抢救病人,这个职业固然是辛苦的,但是能够帮助很多人,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毅然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

作为华南地区的知名重点专科,南方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吸引着省内外的患者辗转前来就医,近10年科室门急诊量翻了三倍,达到11.8万人次。

与内分泌疾病打交道38年,薛耀明亲见中国糖尿病由少到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2.8%,但1986年第一次调研时,糖尿病的发病率才0.6%左右,病房基本上见不到糖尿病患者的身影。”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主副食品日益丰富,再加上饮食结构的西化,肉类、油脂类等高热量食物摄入比例过高,粗粮摄入减少,加之以车代步,运动不足,导致糖尿病越来越多。

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不是单纯使用药物就能控制好,只要病人稍微大意,吃多了几口饭或几片肉,血糖可能就会飙升。

让薛耀明印象最深的是,刚做医生不久遇到的一个1型糖尿病女孩,经常暴饮暴食,一吃多了就高血糖,导致酮尿酸中毒,需要抢救。可治好了回去没多久,女孩又因为同样的原因进了医院,可见血的教训并没有让她真正长记性。

“必须要对病人做教育,”薛耀明意识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属于终身性疾病,尚不能彻底治愈,对患者进行长期有效的管理举足轻重。应该通过规范的健康教育,让糖友及家属增加糖尿病知识,全面认识高血糖的危害。

1999年,薛耀明被任命为科室主任,成为当时医院最年轻的主任。他求真务实积极带动科室发展,将目光更多专注于患者的疾病变化。要求医护人员对门诊患者进行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并为医院其他科室的患者开展糖尿病的筛查工作。

不满足于此,薛耀明利用周末时间深入社区去“找病人”——带着团队花了两个多月,把医院周边的7个干休所一一走访摸查清楚,为退休老年群体做筛查、做健康教育,结果发现了好些糖尿病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管理,减少并发症,病人才能获得较好的生存质量。”

2001年起,内分泌代谢科开展免费义务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薛耀明介绍,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之一,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我们采用学习班形式,以每两个星期为一轮,由教授、医生、护士轮流就糖尿病的危害、防治与自我管理等知识进行讲座,课堂对所有人都开放。”

有一个患者接受了糖尿病教育后,回家给家人测血糖,结果发现家里7人血糖偏高,并把家人都带到了医院就医。这让薛耀明更加坚定了糖尿病教育必须无间断执行的信心和决心:“只要有一个病人来,我们都会开讲,即使在SARS、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糖尿病健康教育也没有停办过。”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