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2023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3-27 10:07:02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临床研究类

1.通心络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取得重要突破

STEMI再灌注治疗微血管损伤导致心肌无复流严重影响预后,为“再灌注时代STEMI治疗的国际医学挑战”(EuropeanHeartJournal,2008),至今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和药物。既往研究证实通心络可通过心肌微血管保护减少心梗后心肌无复流,但尚缺乏改善心梗病人预后的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联合全国124家临床中心,遵循国际标准开展了3797例通心络治疗STEMI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证实在西医标准化治疗基础上加载通心络胶囊可显著改善急性心梗患者预后:使30天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36%(其中心血管死亡率下降30%),1年主要心脑血管事件风险降低36%(其中心血管死亡率下降27%),因心衰再住院风险下降52%。研究论文2023年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该进展是近十年急性心梗治疗的重大突破,填补了基于微血管保护改善心梗预后的用药空白,为临床指南更新提供了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

2.针刺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妊娠呕吐等难治性疾病获得疗效证据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是一种难治的过敏性皮肤病,药物治疗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临床医生常使用针刺来改善患者症状,但一直缺乏高质量的临床证据证实其疗效。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成都中医药大学李瑛团队开展了针刺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纳入33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结果表明针刺能显著降低UAS7得分,改善患者荨麻疹症状。研究论文2023年发表于《内科学年鉴》(AnnalsofInternalMedicine)。该进展证实了针刺治疗过敏性疾病(非疼痛类疾病)的疗效,拓展了针刺疗法的优势病种范畴。

妊娠恶心呕吐是孕早期高发疾病,可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造成严重影响,甚至终止妊娠或者妊娠失败。针刺疗法和多西拉敏—吡哆醇均被应用于妊娠患者的止呕治疗,但相关疗效缺乏高质量证据。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效科组建中西医国际合作团队,开展了针药结合治疗中、重度妊娠呕吐的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针药结合不但能够增强疗效,且可以减少化学药的用量,达到减轻副作用的目的。研究论文2023年发表于AnnalsofInternalMedicine,为针刺治疗中、重度妊娠呕吐提供了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为相关指南更新奠定了基础。

3.血塞通软胶囊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结局获得证据

卒中是我国成人首位致死致残性疾病,血塞通软胶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获中国发明专利并进入相关指南后,在卒中神经保护治疗中已有广泛使用,但患者受益与风险亟须临床研究进行评价。首都医科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吉训明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孙晓波团队、北京中医药大学高颖团队联合21个省市67家单位的中西医临床专家开展了“血塞通软胶囊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纳入卒中患者3072例,证实对于缺血性卒中发病后14天内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塞通软胶囊可显著改善患者在3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结局,且未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研究论文2023年发表于JAMANetworkOpen等,相关疗法同年获得美国专利授权,体现了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

机制研究类

4.化湿败毒散、片仔癀等中药复方的临床疗效作用机制被揭示

从临床到基础、从宏观到微观、从体内到体外、从药代到药效形成中药方剂有效性完整证据链,展示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整体作用特点及独特优势,是“说明白、讲清楚”中药复方治疗疾病作用机理的新研究范式。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院士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等以化湿败毒方为研究对象,采用整合药理学策略,围绕抗病毒、抗炎两个关键药效途径,深入解析了源于化湿败毒方的活性成分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作用靶点及作用途径,明确了化湿败毒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7种成分、5个靶点、2条途径”的“团队协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2023年发表于PNAS,是该刊发表的首个中药复方治疗新冠研究成果。

片仔癀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肝炎及肝癌,小样本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其可缓解结直肠癌晚期患者症状,体外实验也发现片仔癀能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然而相关机制尚不明确。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基于肠道微生物群和代谢物探究了片仔癀抑制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片仔癀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致癌物诱导(AOM/DSS)及Apcmin/+两种结直肠癌小鼠模型结直肠癌的发展,能够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升高益生菌丰度、降低致病菌丰度、促进保护性代谢物生成,进而修复肠黏膜屏障,抑制致癌和炎症通路。研究论文2023年发表于Gastroenterology。该进展首次揭示片仔癀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抑制结直肠癌发展的新机制,为片仔癀在结直肠癌防治中的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

5.黄芪甲苷、辣椒素等中药活性成分的部分药效机制被首次解析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黄芪治疗心衰确有疗效,但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张卫东、刘霞联合西南医科大学段大跃,采用化学生物学技术,首次发现黄芪来源活性分子HHQ16特异性结合并降解lnc4012/9456、拮抗G3BP2/NF-κB信号传导治疗心衰的全新机制,为心衰治疗提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候选药物。研究论文2023年发表于《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SignalTransductionandTargetedTherapy)。该进展发现了国际上首个天然来源直接靶向结合非编码RNA治疗心肌肥厚和心衰的新型小分子,对中药新药发现研究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

辣椒素受体TRPV1的发现获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辣椒主要活性成分辣椒素作为天然TRPV1受体激动剂,其广泛生物学功能和药理学机制亟待进一步阐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刘成研团队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陈红专团队率先解析TRPV1-SARM1互作在肝星状细胞活化和肝脏炎性过程及其纤维化形成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同时陈红专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虞志华团队揭示辣椒素通过激活TRPV1改善小胶质细胞代谢稳态和炎症调控的新机制。研究论文2023年发表于《肝病学杂志》(JournalofHepatology)和《实验与分子医学》(ExperimentalandMolecularMedicine)。该进展为中药化学生物学的研究,以及肝纤维化和阿尔茨海默病等重大慢病的干预新靶标发现提供了新思路。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