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做中医人 立中医心 践中医行——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目标、价值与要求 |
作者:孙光荣 邱…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9-2 17:58:21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昨天、今天、明天,历史业已证明和必将证明:没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孕育就没有中医药学,没有中医药文化素养就没有真正的中医药队伍,没有中医药文化的科学普及就没有巩固的中医药服务阵地,没有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因此,探索与确立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价值追求和总体要求,大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解决好中医药全行业“做中医人、立中医心、践中医行”的问题,既是中医药行业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更是在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进程中将要长期面对并需求解的根本问题。惟有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才能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造福于天下苍生。 做中医人 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 《周易·彖辞》曰:“关乎人文,以化天下。”文化是人“化”(创造)出来的,又是用以“化”(塑造)人的。中医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孕育而萌芽、生长、成熟,又伴随中华民族生息繁衍而继承、创新、发展,形成了充分保有、真实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医药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独具特色的世界医药文化,成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宝贵文化遗产。 中医药文化是从宏观整体和自然的角度认知、把握、呵护、拯救生命健康的文化,涵盖了中医药机构管理理念、环境形象、器物表征和中医人的核心价值观念、认知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与表述方式等多个方面,是中医药学的思想基础和内在精神,是中医药继承创新的灵魂和根本。所以,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本质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 显而易见,中医药文化是中医人的根。在中医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医药文化在不断培育人、滋养人、改造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用中医药文化来“化人”——做中医人,做珍惜和尊重中医药文化的人,做对中医药学理解和热爱的人。 用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引导中医药育人兴业,做真懂中医的人。纵观历代中医经典的论述和中医名家的行医实践,我们认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效法自然、和谐平衡、济世活人”。主要由以下六个要素构成:一是天人合一、致中和的“人文观念”;二是治未病、防重于治的“防治思想”;三是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思辨模式”;四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方式”;五是本立道生、德业双修的“医德医风”;六是精诚专一、淡泊名利、大医精诚的“行为准则”。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就是要用这一核心理念贯穿始终、武装头脑、坚定信念,育人兴业。 在管理上做真懂中医的人,就要用这一核心理念加强管理,自觉地按照中医药核心理念思考问题,自觉地按照中医药的发展规律开展工作,在出台法律、制定政策、完善细则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中医药的自身特点,从中医药的自身发展规律出发,将发现、培养、使用真正的中医人才纳入管理体系;在执业上做真懂中医的人,就应自觉地认识中医药的地位与作用,自觉地担当起继承创新中医药学的任务,在为人、治学、行医的过程中,充分表现出中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育人兴业,让人民大众认清中医的门、认知中医的人、认同中医的行,切实展现中医药机构和中医人的传统厚重与行业尊严。 用中医药文化思维方法指导中医药医疗保健,做真用中医的人。中医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维方式而认识世界、认识生命、认识健康,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治疾病,尽管还有众多中医学术经验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实验方法远远不能诠释,但经过数千年、亿万人次临床疗效证实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整体和谐的“中和”的中医思维方式,揭示了生命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医、西医是两个各有特色、各有优势的不同医学体系,各有各的思维方式。西医的诊疗思维主要是对抗性思维,它是在解剖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医学,在病因学和治疗学上就着力寻求有形的致病因子和明确人体受损的精确定位,然后采用人工合成的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对抗式地直接排除病因或修复受损的组织结构,有细菌就消灭细菌,有病毒就清除病毒,有必须废弃的肢体或脏器就切除须废弃的肢体或脏器。中医的诊疗思维主要是包容性思维,这是一种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和中华民族智慧的原创思维,是以整体观念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医学,强调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因而在病因学和治疗学上着力寻求外因、内因、不内外因的致病因素和正气、邪气的消长定位,然后采用天然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包容式地提升正气、弱化或清除邪气,启动自身的免疫力,使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目的,自主修复受损的人体组织结构。简言之,西医看的是“人生的病”,中医看的是“生病的人”。 中医思维是中医学的内核和标志。现实生活中,不少中医机构及其中医药执业人员,不运用中医药文化思维指导医疗保健实践,在疾病解读方式上和治疗过程中,大量使用西医西药的诊疗思维模式与方法,让民众看不懂、认不清、吃不准什么是真正的中医。所以,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就是要用中医药文化思维方法指导中医药医疗保健。 在管理上做真用中医的人,就要强化对中医临床、科研、教育质量的管理与检验,包括对中医诊断率、中药处方率、中医医案合格率、中医科研立项的中医思维与技术含量、中医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编著、考试命题的中医思维与技术含量等进行有效监控。在执业上做真用中医的人,就要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加深对中医理论的认识,坚定从事中医药的信念,用中医思维认识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指导养生保健,认识疾病的发生和选择治疗疾病的方法,提高中医药的疗效。 用中医药文化基本知识传导媒体与社会公众,做真信中医的人。中医药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里,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广泛使用,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研究表明,中医药具有“个性化的辨证论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治疗方法、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五大特色和“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文化底蕴深厚、创新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六大优势。但近现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民众对中医药的接受不再根深蒂固。因此,提高中医药在公众中的影响力,使中医药“有人信”,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任务。 在管理上做真信中医的人,就要创建和完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创建和完善中医药专项基地,创建和完善中医药宣导机制,充分发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在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让中医药文化知识真切地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走进军营、走进工厂、走进社会大众,提升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让全社会都了解中医药常识、关注中医药发展,使其崇尚中医、相信中医、选择中医。 在执业上做真信中医的人,就要给民众提供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同时,担当起中医药文化使者的角色,让每一个受诊者不仅享受到高水平的中医服务,而且充分感受中医文化的魅力。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