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同仁堂: 50余年探索海外发展模式
作者:记者 张东…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6-5 15:54:52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同仁堂这个中国中医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在她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海外市场的拼搏与探索已有50余年了。从产品出口到海外办店,从营销领域再到生产基地建设,同仁堂的中医药服务贸易实现了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一体化营销。

  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永玲说,到目前为止,同仁堂已在海外16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66家药店,把品质优良、疗效显著的产品带到海外的同时,也把中国儒家的“仁、德”思想和中医药治病与养生理念带到了海外。

  产品服务

  海外服务贸易的保障

  丁永玲说,从上世纪50年代由专业外贸公司代理同仁堂产品开始,到1993年同仁堂拥有自营进出口权至今,北京同仁堂产品走出国门已跨越半个世纪。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开始到访北京,地处大栅栏的同仁堂药店是他们最喜欢的去处之一。许多与祖国隔离了数十年的游子,拿着前辈们写的“北京前门外大栅栏下洼子门24号”的地址,一路打听着找上门来。每天,一拨又一拨的海外来客涌向这里,成了首都商业的一道独特景观。这些客人出门时,个个手里大包小包拎得满满的。他们说,早就知道同仁堂的中药是第一流的,但只有在北京才买得到。不但要给自己买,还得给海外的亲朋好友往回带。

  为了能让海外华人不用远涉重洋就能用上祖国的中医药,让中医药走向世界造福人民,1993年,同仁堂第一家境外药店在中国香港开始营业。药店开业后生意兴隆,开业第一天就顾客盈门。香港媒体曾如此描述它的盛况:香港街头有两个地方需要排队——英国大使馆前移民签证要排队,同仁堂门前买药看病要排队。

  自此以后,同仁堂相继在英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开办药店,通过名药、名店、名医三位一体与“以医带药”的经营模式把同仁堂的中医中药不断地推向海外,由最初仅行销几个华人地区到目前已进入澳洲、中东等市场,由最初只有几个出口产品到今天拥有300多个出口产品,产品需求和贸易量逐年增大。在这一过程中同仁堂始终坚持的发展战略是,先易后难、先贸易后合作、先周边后欧美。

  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企业精神和“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的产品特色,不仅打造了中国中药行业的金字品牌,也使同仁堂的高质量产品成为海外服务贸易的保障,消费者眼中的“放心产品”。

  医疗服务

  留下佳话赢得信赖

  为了能让海外的顾客不用长途奔波就能享受到中医药服务,同仁堂在世界各地不断开设药店和中医诊所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有些药店甚至开设在当地西医医院的中医诊疗中心,这种创新的经营模式为顾客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

  中医药的特殊性和跨文化交流的困难是中医药让外国朋友接受的最大障碍。同仁堂深知这一点,为此采取的方式是,首先让外国朋友们从望闻问切、针灸推拿、辨证论治等诊疗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理念,在此基础上体验同仁堂的优质产品和服务。而同仁堂采用中医药治疗疑难杂症,在“治未病”等养生保健领域的神奇疗效,又使得无数外国朋友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精湛的医术、诚挚的服务更是在海外留下了许多佳话。同仁堂吉隆坡店的李广钧教授让一位患双下肢动脉炎的女士告别了轮椅,恢复了健康,患者感激地送来了“济世清风”的牌匾;有着“送子观音”美名的同仁堂悉尼店的吴高媛大夫让一位西医诊断终生不孕的女士成功自然怀孕,这位女士和家人都成了中医的拥护者;同仁堂迪拜店的梁树旗医生让一位双下肢发软无力15年的南非广告设计师重新站起来,患者激动地创作出传统中医风格的宣传画,表达了西方人眼中的同仁堂……

  丁永玲表示,这些案例体现了顾客对医生的极大信赖。而这种信赖是海外顾客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医国粹最直接的肯定。

  凭借供奉御药的精细品质和诚信服务的良好口碑,同仁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非华裔当地人前来寻医问药。目前,同仁堂在海外累计咨询和诊疗的患者已超过2000万人次。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