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关幼波治慢性肝炎验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2-17 9:19:36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被誉为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关幼波,北京市人,1913年4月出生,2005年5月在京逝世。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其父为清末民初北京著名中医关月波,关幼波16岁始师从其父学习国医,27岁独立行医。1950年参加中医联合诊所,1956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1979年晋升为北京第二医学院教授。曾任内科主任、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崇文区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逝世前任全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医学会内科分会理事、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在国内外数十个医疗学术组织中任职,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经验师承制导师,为当代著名中医学家。

  著作有《关幼波临床经验选》、《关幼波肝病杂病论》等书,发表论文数十篇。

  学术上关老以“治病必求其本”为主导思想,强调辨证首先分清因虚而病、因病而虚,从气血人手辨明邪正盛衰,倡导以阴阳为总纲,下设气血、表里、寒热、虚实成十纲辨证。他以十纲结合脏腑辨证,涵盖其他具体辨证方法,阐明了痰一气(血)一淤的病理生理关系,拓展了“痰淤学说”的内涵与外延,并提出了完整系统的治疗法则,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尤其对疑难杂重证更为重大。他在国内率先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中医治疗中,研究出肝病和胃脘痛治疗专家系统,均获市科技奖。

  临床擅长治疗内、外、妇、儿等各科疑难杂重证,对肝胆系统疾病治疗尤为突出,总结出“治肝十法”和以“化痰活血解毒”贯穿始终的治黄经验。

中医人网站www.tcmer.com

    [案例一]   毕某,男,26岁,1963年10月15日住院。

  主诉:两眼轻度发黄2年余。本文抄袭自中医人网站,更多医案请查阅中医人www.tcmer.com

  现病史:患者于1961年9月发现面目皮肤发黄,食纳不佳,经医院检查诊断为病毒性黄疸型肝炎,服用中西药,自觉症状好转,但眼睛发黄未完全消退,肝功能异常。1962年10月经肝穿活组织检查符合迁延性肝炎诊断。1963年10月15日住院,当时自觉疲乏,右胁痛,疲倦后加重。

  检查:面色无泽,巩膜微黄,肝在右肋下可触及边缘,质软。脾在肋下1cm可触及。化验检查:黄疸指数20U,血胆红质定量2.2mg%,谷丙转氨酶25U(正常值21U以下),麝香草酚浊度试验5U,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血浆白蛋白3.08g%,球蛋白2.02g%。

  舌象:舌苔薄白,舌质正常。脉象:沉缓。

  西医诊断:迁延性肝炎。

  中医辨证:脾阳不振,寒湿凝聚,发为阴黄。

  治法:温振脾阳,祛湿散寒,活血退黄。

  方药:茵陈60g,郁金10g,生芪12g,党参15g,干姜6g,炮附子10g,茯苓15g,白术10g,生甘草3g。

  治疗经过:服上方6剂后,原方加泽兰15g,继续服药14剂,症状稍有改善,复查肝功能,黄疽指数9U,胆红素0.8mg%,谷丙转氨酶12.5U,麝浊6U,麝絮(-)。效不更方,继服上方共计3月余。其间曾复查肝功能4次,均属正常范围。血胆红质均在1.0mg%以下,血浆白蛋白4.25mg%,球蛋白2.55mg%。体检:肝在肋下仍可触边,脾未触及,症状消失,于1964年1月31日临床痊愈出院。

  [评析] 本案从四诊所见,似乎不是典型阴黄。但是,关氏参考本病例的发展经过,抓住面目微黄而无泽、脉沉缓、无热象这几个主要环节,从阴黄论治,采用温阳散寒、祛湿活血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若一见黄疸就清热利湿,过用苦寒,势必中伤脾胃,反而使病情加重。另外,方中郁金活血化痰,泽兰活血利水,也都比较明确地反映了治黄特点。
  [案例二] 焦某,女,15岁。初诊日期:1974年8月27日。

  病史:患者自1965年开始患病毒性无黄疸型肝炎,曾在某医院门诊治疗半年,并住院治疗半年,肝功能持续异常。迄今已九年余,遂来北京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当时证见乏力,食纳一般,有时恶心,夜寐尚可,大便正常,小便有臭味。当时检查腹部柔软,肝在肋缘下 1cm,质软光滑,脾未触及。肝功能化验:谷丙转氨酶500U,麝浊8U,麝絮(++),澳抗(-)。曾按肝郁气滞、湿热内蕴辨证施治,历时三个月之久,肝功能仍未正常。1975年转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组治疗,直至同年9月,肝功能仍属异常。7月1日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580U,麝浊13U,麝絮(+++)。7月7日证见面色黄白,疲乏无力,食纳不香,腰酸嗜卧。

  舌象:舌苔稍白,舌质正常。脉象沉细无力。

  西医诊断:慢性肝炎。

  中医辨证:肝肾阴虚,气血不足。本文来自中医人网站,更多医案请查阅中医人www.tcmer.com

  治法:滋补肝肾,益气养血,佐以解毒。

  方药:北沙参15g,草河车10g,生地12g,白芍15g,当归10g,川芎10g,川断15g,菟丝子12g,女贞子12g,诃子肉12g,仙灵脾12g,生甘草10g。

  另服乌鸡白凤丸20丸,中午服1丸。降酶粉每次1包,每日2次。

  治疗经过:服上方20余剂后,身倦仍在,纳食尚可。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268U,麝浊8U。继服上方20剂,症状同前,上方加生芪15g。8月23日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205U,麝浊10U,麝絮(+++)。方药如下:
  生芪15g,党参12g,生地12g,白芍15g,当归10g,川芎10g,川断15g,菟丝子12g,诃子肉12g,秦皮12g,生甘草10g,白头翁12g,仙灵脾12g。

  另服乌鸡白凤丸20丸,午服1丸。降酶粉早晚各1包。

  1975年10月24日,疲乏症状见好,食纳增加,其他无明显自觉症状。上方加藿香6g,以后按上方略有加减,曾加用过生地炭、乌梅黄精阿胶珠、小蓟以及山羊血各90g研末,装1号胶囊口服,每次5粒,每日2~3次。1976年2月9日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正常,麝浊8U,麝絮(+++)。继服前方,3月5日复查肝功能仍属正常。4月26日以后,仍自感疲乏,两胁不适,食纳尚可,二便自调。服用复肝丸2号、健脾舒肝丸、滋补肝肾丸,以巩固疗效。至7月2日用下方配制丸药继服。

  生芪30g,沙参30g,麦冬30g,赤白芍各30g,当归30g,五味子15g,川断30g,郁金30g,女贞子24g,黄精30g,茯苓30g,焦白术30g,草蔻15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g,早晚各2丸。

  [评析] 本案病程已历九年,湿热久羁,正气亏耗,肝肾阴虚诸症毕现,故治以滋补肝肾扶正为主,清利湿热解毒为辅,前后调治近两年,终得痊愈。

  所用复肝丸Ⅱ号,由茵陈、蒲公英、小蓟、泽兰、车前子、车前草、藿香大枣、六一散组成,能清热利湿,活血解毒。健脾舒肝丸由党参12g,山药12g,炒苡仁12g,陈皮10g,草蔻6g,当归10g,白芍12g,柴胡10g,郁金10g组成,倍其量,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g,每服1~2丸,每日服2次,主要用于肝炎恢复期,消化机能未完全恢复者。滋补肝肾丸由北沙参12g,麦冬12g,当归10g,五味子10g,何首乌15g,熟地10g,女贞子15g,川断15g,陈皮10g,旱莲草15g,浮小麦15g组成,倍其量,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g,每服1~2丸,每日服2次;或作蜜膏,每服1匙(10g),每日服3次,主要用于肝炎恢复期见有体虚、神经衰弱者。以上三方均系关氏经验拟定的成方。

本文抄袭自中医人网站,更多医案请查阅中医人www.tcmer.com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