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卢芳:辨治甲亢经验
作者:王翠微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2-21 12:00:29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气阴两虚型】
 
  症状:颈前肿块日久,乏力神疲,心悸气短,动则汗出,手足心热,腰膝酸软,手足、头部震颤发抖,舌质嫩、光红无苔,脉虚数无力。
 
  分析:由于元气亏虚,脏腑组织机能减退,脾功能低下、运化失职,聚湿生痰,结于颈部故肿块日久不消。心气不足,故神疲乏力,心悸气短。气虚毛窍疏松,卫外不固则自汗,劳则耗气,故活动时加重。肾为水火之脏,阴虚则肾阴受损,阳不潜藏,则虚热内生,故见手足心热。腰为肾之府,肾阴虚则出现腰膝酸软,肾阴虚则“水不涵木”,虚风内动,而出现手足、头部震颤。舌质嫩红无苔,脉虚数为气阴两虚之象。
 
  治法:益气养阴、化痰散结。
 
  选方:加减复脉汤。
 
  用药:党参25克,黄芪25克,生地黄25克,何首乌25克,鳖甲20克,龟板20克,夏枯草15克,半夏15克,贝母15克,甘草10克。方中党参黄芪补气;生地何首乌养阴;鳖甲龟板潜阳息风,也可起到散结的作用;夏枯草半夏贝母甘草化痰散结。
 
  加减:若心悸,失眠较甚者加丹参15 克、酸枣仁20克、夜交藤20克以养心安神;若急躁易怒加龙胆草15克、丹皮15克、白蒺藜20克以清肝泻火;若脾胃运化失调而致大便稀溏,便次增加者,加白术15克、茯苓20克、薏苡仁20克、麦芽15克以健运脾胃。
 
【气虚血瘀型】
 
  症状:多为甲亢日久,经西药治疗甲亢症状缓解,但突眼症状日趋明显。目胀欲脱,迎风流泪,神疲乏力,心悸,胸痛,动则汗出,舌质紫暗。
 
  分析:本病日久必致心虚,脾气虚则收摄失司,目胀欲脱,迎风流泪。气虚血瘀,胸中瘀阻则气短,心悸,胸痛。舌质紫暗乃血瘀之象。
 
  治法:补肝益肾、活血化瘀。
 
  选方:石斛夜光丸加减。
 
  用药:党参15克,石斛15克,菊花15克,枸杞15克,密蒙花15克,丹参30克,赤芍15克,泽兰15克。方中党参石斛枸杞、密蒙花、菊花补肾益肝明目,丹参赤芍、泽兰活血通络。全方共奏补肾养肝通络之功。
 
  加减:若痰湿盛,舌体胖苔腻者,加牡蛎15克、黄药子15克以化痰软坚;若肝火盛,目有红丝,心烦易怒者,加草决明25克、石决明25克以清肝明目;若胃热舌苔黄腻者,加山慈菇15克、半枝莲15克。
 
【分析讨论】
 
  甲亢属本虚标实,本虚是阴虚、气虚为主;标实是阳亢、气郁、痰阻、血瘀。因此,在治疗上宜辨虚实,分清主次。
 
  阴虚者多表现为震颤,低热,面赤,五心烦热,烘热,少寐等,治疗上应以滋阴柔肝为主,常用药物有熟地阿胶何首乌山萸肉白芍龟板党参石斛枸杞、金樱子等。
 
  气虚者多表现为乏力气短,心悸,自汗,泄泻等,治疗应以益气健脾为主,常用药物有沙参、黄芪白术山药党参大枣等。
 
  阳亢者多见高血压、多食、基础代谢率增高、心动过速等,治疗应以平肝潜阳为主,常用药物有天麻、蒺藜、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钩藤、石决明等。
 
  气郁者多表现为心烦易怒,甲状腺肿大等,为甲亢初期,治疗应以疏肝理气为主,常用药物有柴胡、香附、青皮、陈皮枳壳大腹皮、川楝子等。
 
  痰阻者多表现为甲状腺肿大、颈前黏液性水肿,治疗应以化痰软坚为主,常用药物有海藻、昆布、海带、黄药子、茯苓夏枯草等。
 
  血瘀者多表现为甲亢性心脏病、突眼等,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常用药物有当归赤芍郁金、姜黄、丹参益母草红花等。
 
  据临床观察,多数病人服中药治疗2周左右开始好转,一般要连服汤药治疗3~6个月,待病情好转或稳定后,可改为丸剂以巩固疗效。在卢芳教授指导下,科研团队已经成功研制出珍珠平亢、珍珠消瘿胶囊剂型,并且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
 
  对于甲亢的治疗,现在一般不主张使用海带、海藻、昆布等含碘量较多的药物。碘剂虽然能抑制甲状腺素的释放,但不能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长期使用碘剂于甲亢不利。这个看法,可供参考。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