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名医陈宝贵治疗崩漏治验
作者:张美英 寇…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3-13 17:41:34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崩漏是妇女非行经期间阴道出血的总称。临床以阴道出血为其主要表现。来势急,出血量多的称崩;出血量少或淋漓不断的称漏。西医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肿瘤等所出现的阴道出血,皆属崩漏范畴。崩漏是妇女月经病中较为严重复杂的一个症状。
 
  陈宝贵教授认为,凡见到崩中漏下或月经过多的属于脾肾两虚而致的均用固冲汤治疗。脾为后天之本,脾气健旺,气血生化有源,则冲脉盛,血海盈。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健固,封藏有司,则月事能按期而来,适度而止。若脾虚而不摄,肾虚而不固,以致冲脉滑脱,则血下如崩或漏下难止。对于舌淡齿痕,面色无华,疲乏无力之气虚明显的,黄芪可用至30~60克,以加大补气摄血之力。如伴有气短,气不接续,可加用柴胡、升麻升举阳气。柴胡又可疏肝、升阳,取补中益气之意,配合补气药可增强补气之力。《本草纲目》谓升麻:“消斑疹,行窃血,治阳陷眩运,胸胁虚痛,久泄下利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可见升麻亦可治血崩。用于升举阳气治疗崩中漏下时用量不宜过大,一般3~6克即可。如见月经量多鲜红,舌红脉数,为伴有血热者,可加生地15~30克,丹皮10~15克,仙鹤草30~60克凉血养阴止血。如月经淋漓不断,有血块,色暗或黑,量少,舌暗或有瘀斑,伴有瘀血者,可加益母草15~30克,当归10~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活血化瘀,使瘀去则血止。如见崩漏不止伴小腹冷痛,四肢凉,经来腹痛,舌淡齿痕,苔白,脉细者,伴下焦虚寒者,可加小茴香15克,元胡10克,炮姜10克,桂枝10克以温经散寒。
 
  典型病案:患者王某,女,43岁,月经淋漓3月,色淡红,无血块,面色白光白,经来时无明显腰痛,小腹坠胀,面色无华,气短懒言,头晕乏力,自汗出,舌淡齿痕,苔白,脉细弱无力。中医诊断为崩漏(冲任不固),治以调摄冲任,方以固冲汤加减。处方如下:黄芪30克,生龙骨和生牡蛎各30克,山萸肉15克,五倍子5克,蒲公英30克,升麻10克,炒白术10克,仙鹤草50克,海螵蛸15克。14剂,水煎服 。
 
  二诊:肝气盛则乘脾土,脾虚湿邪流于皮下。加沉香5克,香附30克。14剂,水煎服。
 
  三诊:舌红少苔,脉弦细,精神紧张,加当归15克。14剂,水煎服。配合针灸治疗,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三阴交足三里气海。配穴: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操作:毫针刺补法,可加用灸法。7剂服后血止,后用固冲汤原方调理2月恢复正常。
 
  按:患者崩漏3月,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结合面色白光白,责之肾气虚损,封藏失职,冲任不固,经血非时而下,遂成崩漏。《傅青主女科》中提到:“经水出诸肾。”肾气盛,月事才能以时下;肝藏血,脾统血,患者舌红、脉弦细,当知还有肝气郁结之证。《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血崩之证,多有因其人暴怒,肝气郁结,不能上达,而转下冲肾关,致经血随之下注者,故其病俗亦名之曰气冲。”肝木乘脾,损伤脾气,血失统摄,亦可致月事非时而下。综合分析,该患者主由脾肾亏虚,肝气郁结,冲任不固,发为本病,治疗上应着眼于肝脾肾。此外,固冲摄血与益气健脾应相结合,标本兼治。方中黄芪白术益气健脾,补气摄血;山萸肉滋补肝肾,养血敛阴;升麻与炒白术相配,动静相宜,升提脾气,又能和中益气。以上几味药治本,即“澄源”。五倍子、生龙牡、仙鹤草、海螵蛸收敛固涩;蒲公英散结,大剂涩药与蒲公英相配,止血不留瘀。以上几味药治标,解决困扰患者的出血问题,即“塞流”。复诊时肝郁加重,肝脏体阴而用阳,加当归养肝体、柔肝,收效显著。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以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肝脾肾精血充盈,胞脉得养,冲任自调。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任脉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张美英 寇子祥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 陈宝贵名中医工作室)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