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阮士怡三子补肾养心汤治疗眩晕经验总结
作者:程坤 张军…  文章来源: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0-18 17:02:03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阮士怡 (1917-) , 男, 教授, 国医大师, 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中医内科学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近70年, 对内科常见病尤其老年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出版学术专著5部, 学术论文34篇, 科普文献65篇;先后获得省部级科学进步二等奖3次、三等奖5次;研制中药制剂8种、上市品种1种。

眩晕是中医临床常见疾病, 多涉及西医心脑血管疾病、颈椎病等, 尤其常见于高血压病。阮士怡教授在心血管病临床中治疗眩晕, 针对年老久病之高龄患者, 多重视心、肝、肾之精血亏虚之病因, 临床自创三子补肾养心汤治疗心肾阴虚、肝肾阴虚型眩晕, 多获佳效。笔者有幸成为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 师从阮士怡教授学习, 受益匪浅, 现整理阮师治疗眩晕之经验, 并举典型验案管窥阮士怡教授治疗眩晕的临证思路, 与同道共享。

1 病机为心、肝、肾之精血亏虚为本, 痰瘀互结为标

纵观古今文献, 古今医家认为眩晕的发生, 虽不同时代各有侧重, 但归纳起来不外与风、火、痰、瘀、虚等因素相关。张仲景首倡“痰饮致眩”之论;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了“由血气虚, 风邪入脑”的病源学说;孙思邈《千金方》首次提出了“风热痰致眩”的观点;朱丹溪《丹溪心法·头眩》中指出:“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眩运》倡“无虚不作眩”, 诸多医家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论述可谓百家争鸣, 但因虚致眩, 亦即肾精不足、肝肾虚损而致眩始终为眩晕发病的主线[1]。《素问·五脏生成》曰:“头痛巅疾, 下虚上实, 过在足少阴是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均指出肝肾虚损为眩晕发生之根本。肾主藏精, 主骨生髓, 肾精不足, 不能生髓充脑, 脑失精明, 则发眩晕;肾之精血亏虚, 不能荣养肝木, 肝阴失用, 肝阳上亢, 化火生风, 上犯清阳之位则发眩晕;心肝火旺, 气血上冲于脑, 则发眩晕;心肾阴虚, 精血津液不足荣养髓海, 脑失所养则发眩晕;肾精亏虚, 土无制节, 脾虚失运, 痰浊内生, 上犯清窍则发眩晕;心肾亏虚, 血液运行鼓动无力, 致瘀血内生, 阻滞气机, 致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则发眩晕。阮师认为老年眩晕的发生, 尤以心肝肾之精血亏虚为本, 兼顾痰瘀之标实, 标本兼顾。

2 治法以滋养心肝肾, 兼化瘀散结, 自创三子补肾养心汤

眩晕多发于中老年人, 因其机体逐渐走向衰老, “先天之本在肾”, 肾气虚衰, 肝血衰少, 致使肝肾阴虚, 肾精不足, 髓减脑空, 则发眩晕;心主血脉, 心血不足, 心肝血虚、心肾阴虚, 精血津液不能上荣髓海, 脑窍失养, 亦可发眩晕。阮师治疗老年眩晕从心肝肾论治, 实为其“治病必求其本”治疗理念之体现[2,3,4]。临证尤重滋养心肝肾之本虚, 兼化瘀散结祛标实, 处方多以枸杞子、五味子女贞子三药相伍为君, 自创三子补肾养心汤, 滋补心肝肾之阴而兼补肾养心之功, 以达扶正固本之意。

3 病案举例

某患, 女, 80岁, 2013年5月2日初诊。主诉:间断眩晕、气短5年余, 近日加重。现病史:患者眩晕日久不愈, 血压偏高, 自测150/80 mm Hg, 头晕明显, 季节交替时发作频繁, 伴头闷头胀, 时气短, 善太息, 饭后及饱食后明显, 未诉明显胸闷胸痛。2013年2月5日发作黒曚一次, 查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夜寐欠安, 少寐多梦, 起夜2次, 饮纳可, 二便调, 口干, 夜间明显, 腰膝酸软疼痛, 平素情绪急躁, 双目白内障, 视物模糊, 目涩耳鸣, 舌黯红少津, 脉沉细。今测血压BP:160/90mm Hg。

既往史:高血压、冠心病病史。现服药物:缬沙坦胶囊80 mg, 1次/d;单硝酸异山梨酯20 mg 3次/d;拜阿司匹林0.1 g 1次/d;复方丹参滴丸、银杏酮酯滴丸、明目地黄丸等。

辅助检查:2012年9月20日血脂四项:胆固醇 (TG) :5.47 mmol/L (2.4~5.2 mmol/L) ;高密度脂蛋白 (HDL) :1.23 mmol/L (1.29~1.55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 (LDL) :3.59 mmol/L (2.07~3.1 mmol/L) 。初步诊断:中医诊断:眩晕 (肝肾阴虚型) ,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3级;冠心病。中医治疗原则:滋养肝肾, 兼化瘀散结。处方:自拟三子补肾养心汤加减。药用:枸杞子20 g, 五味子10 g, 女贞子20 g, 当归10 g, 夏枯草15 g, 川芎10 g, 丹参20 g, 菊花10 g, 紫石英15 g, 绞股蓝10 g, 炙鳖甲 (先煎) 30 g, 海藻10 g, 炙甘草6 g。14剂, 水煎服2次, 约200~300 m L, 分2次服, 1剂/d。

服药14剂, 眩晕、气短症状明显减轻, 上方稍加减续服3月余, 眩晕诸症缓解显著, 血压平稳, 大多维持在140/80 mm Hg左右。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