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徐成贺化裁奔豚汤治验2则
作者:唐孟杰 徐…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9-29 8:52:43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徐成贺是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南方医院主任医师。徐教授自幼习医,业医数十载,长期从事中医经典研究,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临床屡起沉疴,获得奇效。甘李根白皮,《长沙药解》谓之曰“下肝气之奔冲,清风木之郁热”,可见其善治奔豚气逆。无奈现今甘李根白皮药肆难求,唯寻他物替代。徐教授认为山萸肉酸敛入肝,敛中寓补,补中兼通,为治肝佳品。用于奔豚汤中最能敛其上冲之肝气,可代甘李根白皮之功,遂甚爱使用山萸肉代替原方之甘李根白皮。于方中,徐教授常用山萸肉配伍代赭石,此药对敛镇并用,甚能降逆肝气。因而其化裁后的奔豚汤药物组成为:川芎10g,黄芩15g,法半夏15g,葛根25g(先煎),当归10g,白芍15g,山萸肉30g,代赭石30g,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5枚。徐教授常言,川芎为历代调理肝气之常药,似柴胡之功,奔豚汤之川芎黄芩半夏、生姜可看成是小柴胡汤的化裁方,加养血柔肝之当归、芍药,敛降肝气之山萸肉、代赭石,入阳明之葛根,可共奏养血疏肝、和胃降逆之功。临床中徐教授紧抓肝郁化热之奔豚证,多灵活运用本方于神经官能症、癔病、呃逆不止、肝胆疾患等病症,辨证加减,效果颇佳。现将其运用奔豚汤验案2则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癔症

谢某,女,42岁。2015年11月6日初诊。

患者自觉气从少腹向上攻冲,气冲到乳房会有针扎样的刺痛感,每每发作时头晕严重,身上连同脚底有跳动感,奔冲之气自行恢复则一切如常,唯周身酸痛,气之走窜感仍在。每逢生气大怒时,气冲更甚。病已半年,每周发作数次。平素月经量多,易心烦失眠,纳差,二便正常。舌暗苔白,脉弦紧。双手长满老年斑,就诊前吃诸多补血之品,均无效果。中医诊断:奔豚病。此为肝气奔豚,气血瘀滞。治以养血疏肝,平冲降逆。方用奔豚汤化裁。处方:

川芎10g,黄芩15g,法半夏15g,葛根20g(先煎),当归10g,白芍15g,山萸肉30g,代赭石30g,制香附15g,郁金20g,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5枚。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5年11月14日二诊:患者言服药期间未见发作,纳食香,夜寐安。嘱再进7剂以巩固。

按:本例患者为典型的肝郁化热之奔豚证,西医言之癔症。《金匮要略》言: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之,皆从惊恐得之。可知奔豚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疾病,病因为受惊恐。如本例患者所言,发作时自觉有气从少腹起而上冲,此时患者痛苦万分,不堪忍受。但随着上冲之气复返,其痛苦便消失而恢复如常人。徐教授言,此处的惊恐可以推而广之为情志所伤,故可见到患者每逢生气大怒,情志不畅时,发作更甚。肝属下焦,肝气上逆,气从少腹向上攻冲,乳房为肝经循行之处,肝血瘀滞则肝气恣横攻冲致乳房刺痛,血瘀而双手布满老年斑。浊气不降,清气则不升,故头晕。徐教授所用郁金为血中气药,香附为气中之血药,两药合用,既可以解气分之郁,又可以除血分之瘀。加之养血疏肝之奔豚汤,故用之有效。

2顽固性呃逆

梁某,男,61岁。2015年10月22日初诊。

连续打嗝已有4年,日夜不停。晨起开始,直至凌晨一两点钟方休,自感痛苦异常。呃逆一次连打四五个,言有气从胃中上冲,气急甚则难以喘息。来诊片刻,只言片语间已呃逆频频。自觉胸部来回窜痛,服吗丁啉无效。平素脾气急躁,易口干,纳差,二便调,舌暗苔白,脉左弦右沉。中医诊断:呃逆。此为肝气上冲,肝胃不和。治以养血疏肝,平冲降逆。方用奔豚汤化裁。处方:

川芎10g,黄芩15g,半夏15g,葛根25g(先煎),当归10g,白芍20g,山萸肉30g,代赭石30g,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5枚。7剂。每日1剂,水煎服。

次日患者来电,1剂药下,4年呃逆已停。速效之神,始料未及。

按:本例患者,实为肝气上冲横逆犯胃,当以奔豚汤畅达肝气而去克邪也。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言:“奔豚气之发于肝。”奔豚汤证,为木气上逆之奔豚也。肝体阴而用阳,肝血充足则肝气调达,肝血虚则肝气易郁。怒则伤肝阴,肝郁化热,肝气随冲气上逆,乘犯胃土,故患者呃逆不止。木邪克土,故脉左弦右沉。呃逆日久,气血不畅,定有瘀血。徐教授遂用奔豚汤以养血疏肝,和胃降逆,气逆则自调。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活血以柔肝,同时芍药、甘草又有缓急解痉,宽肝气之忿激之意;川芎调肝理气;黄芩肝经郁热;葛根入阳明,助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山萸肉、代赭石降冲逆之气。诸药调和,共奏神效。另有王清任《医林改错》言其血府逐瘀汤“一见呃逆,速用此方,无论轻重,一付即效”。仔细分析来看,两方同具疏肝养血、升降气机之药,且同治呃逆如神,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徐教授言,奔豚汤乃小柴胡汤之变方,加之善清肝热、降肝气的甘李根白皮,其清肝和胃之力尤强于血府逐瘀汤,临床使用时,两方需认真辨明,不可混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