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名老中医郑惠芳齐鲁妇科温补学术思想应用体会
作者:叶青  文章来源: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6-17 15:18:09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2.3 温肾健脾法

适应于脾肾阳虚、火不暖土导致的月经后期、痛经、崩漏、经行泄泻、带下病、胎漏、滑胎、胎萎不长以及妊娠水肿、卵巢囊肿、不孕症等。症见腰膝酸痛,头晕耳鸣,少气懒言,神疲肢软,面浮肢肿,腹胀纳差,大便溏薄,舌淡,苔白或腻,脉迟缓或细缓。方选肾气丸、右归饮合当归芍药散、毓麟珠、寿胎丸、健固汤等加减。常用药如淫羊藿、鹿角霜、杜仲、川续断、菟丝子党参当归白芍补骨脂白术等。

病案三:石某,29岁,2010年11月7日来诊。月经周期26~28 d,持续6~7 d,量可,色淡黯,伴小腹隐痛。LMP:11月1日。性生活规律,未避孕未再孕2年余。2010年初行子宫输卵管造影示:双侧输卵管通畅。G3A3,末次流产时间4年前。平素白带量偏多,色白,质稀。平素腰痛,近来胃脘隐痛,纳差,眠可,大便偏稀,日1次,小便调。舌黯,苔白,脉沉。中医诊断:不孕症,证属脾肾阳虚。治宜温肾补脾、调经促孕。西医诊断:继发性不孕。方用毓麟珠加减。处方:杜仲18 g,淫羊藿18 g,茯苓10 g,白术10 g,熟地黄12 g,当归12 g,白芍9 g,川芎6 g,西洋参6 g,菟丝子18 g,枸杞子15 g,甘草6 g。7剂,水煎服,日1剂。2010年11月14日复诊,仍觉腰痛,胃脘隐痛,加川续断18 g、桑寄生15 g,改杜仲24 g以温肾阳、强腰膝;加黄芪30 g、砂仁10 g以益气升阳、理气和胃。7剂,水煎服,日1剂。患者坚持服药2个月,2011年2月15日诊断为早孕。治以补肾健脾,养血安胎。方以寿胎丸改汤加减。处方:菟丝子15 g,川续断18 g,桑寄生15 g,白术15 g,西洋参4.5 g,熟地黄12 g,炒山药30 g,炒杜仲18 g,山萸肉18 g,黄芩4.5 g,甘草6 g。7剂,水煎服,日1剂。嘱卧床休息,静养保胎。

按:本案患者多次流产,损伤肾气,肾阳亏虚,不能温养脾阳,终致脾肾阳气俱伤,胞宫虚寒,故不孕。是以采用温肾补脾法,方以毓麟珠加减,既温补先天肾气以生精,又培补后天脾胃以生血,使火旺而精不伤,阳回而血亦沛,冲任得养,胎孕自成。孕后予寿胎丸改汤加减以补肾健脾,养血安胎。

2.4 温肾活血法

适用于肾阳不足,血失温运,血滞成瘀,肾虚血瘀导致的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痛经、崩漏、闭经、不孕症及子宫腺肌病、复发性流产、异位妊娠、卵巢早衰等。症见面色晦黯、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性欲减退、大便稀、舌质暗淡、苔白、脉沉细。方选右归丸合过期饮、肾气丸、少腹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加减。常用药如淫羊藿、紫石英、肉桂桂枝巴戟天菟丝子当归川芎红花丹参、苏木、川牛膝等。

病案四:郭某,28岁,2011年9月18日来诊。月经周期30~45 d,持续7 d,量色可。3年前外出受凉后出现月经推迟,2~3个月1行,量可,色黯,有血块,伴经前腰痛。G0。婚后夫妻同居,性生活规律,未避孕未孕2年。LMP:8月23日,月经周期2月余。舌黯苔白,脉沉细。中医诊断:月经后期、不孕症,证属肾虚血瘀。治宜温肾活血,养血调经。西医诊断:月经失调、原发性不孕。方用过期饮加减。处方:淫羊藿30 g,紫石英30 g,当归10 g,川芎6 g,熟地黄15 g,赤芍9 g,白芍9 g,桃仁9 g,莪术9 g,肉桂6 g,川牛膝10 g,广木香6 g,甘草9 g。7剂,日1剂。9月24日月经正常来潮。坚持服用汤药调理3个周期,月经均正常来潮。2012年3月9日来诊,行妇科彩超示:早孕(符合7+周),胎心正常。1年后随访,该患者足月顺产1子,母子健康。

按:本案患者素体肾阳亏虚,加之外感寒邪,肾阳受损,血失温运,迟滞成瘀,而成肾虚血瘀。肾阳虚衰,无力推动,加之瘀血阻滞冲任胞宫,血海不能按时满溢则发为月经后期,不能摄精成孕则发为不孕。郑老主张对于月经稀发不孕,治疗应以补肾调经为要,经水和调,冲任畅通,则胎孕自成[6]。以温肾活血法治之,方选过期饮加减。经调理患者月经恢复正常,并于3个月后顺利怀孕。

2.5 升阳举陷法

适用于脾虚统摄无力、中气下陷所致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病、胎漏、滑胎、产后恶露不绝、小便失禁、白光子宫脱垂等。症见面色白或萎黄,神疲气短,面浮肢肿,小腹空坠,纳差,大便溏薄,舌淡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或缓弱。方选举元煎、补中益气汤、固本止崩汤等。常用药如人参、西洋参、黄芪党参白术升麻、川续断、柴胡等[7]。

病案五:陈某,47岁。2008年5月5日初诊,以阴道不规则流血1月余求诊。既往月经周期24~28 d,持续6~7 d,量偏多,色红,少量血块,伴经行小腹隐痛,偶有经行时间延长,10余天方净。2005年曾因“阴道不规则出血半月余”行诊断性刮宫术,术后病理:子宫内膜呈增殖期改变。LMP:4月2日,月经周期21 d,始同既往月经量,持续5 d后量少,色淡,淋漓至今未净,伴腰酸、乏力、头晕、心慌。当日妇科彩超示:内膜厚度0.8 cm,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血红蛋白:92 g/L。G2L1P1A1。指甲、眼睑色淡,舌淡红,苔薄,脉沉左细。中医诊断:崩漏,证属脾虚中气下陷;西医诊断: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继发性贫血。治宜健脾益气,升阳举陷。拟方举元煎加减。处方:西洋参6 g,黄芪30 g,白术15 g,炙升麻9 g,甘草6 g,川续断12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炒白芍18 g,芡实30 g,三七粉(冲)3 g,阿胶珠12 g,五味子9 g。6剂,水煎服,日1剂。2008年5月11日复诊,现量极少,护垫可,头晕心慌乏力均较前减轻。舌淡红,少苔,脉沉左稍细。继用上方加地榆炭15 g、墨旱莲30 g以凉血止血。7剂,水煎服,日1剂。2008年5月20日复诊,5月13日(服上方2剂)血止,仍觉头晕、乏力,无心慌胸闷,大便偏稀,日1~2次。舌红苔白干,右脉虚。患者阴道流血已止,故去三七,继予补虚固本,白术改18 g,西洋参改9 g,加砂仁9 g以加强健脾益气之功。8剂,水煎服,日1剂。患者坚持服用汤药2月余,月经正常来潮2次,6 d干净。病愈。

按:本案患者崩漏日久,气随血泄,中气下陷,故以升阳举陷法治之。方以举元煎加减以健脾益气、升阳举陷,取得良效。治疗崩漏若遇到暴崩不止或动则大下时,可加大西洋参、黄芪白术益气之品用量,待流血势缓后再减少益气药用量,或行辨证求因治本之法。

2.6 温经散寒法

适用于实寒或虚寒、寒凝血瘀导致的月经后期、痛经、崩漏、闭经以及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产后腹痛等。症见腰酸背痛,小腹疼痛,得温则减,手足冰凉,舌黯,苔白,脉沉迟。方选大营煎、自拟舒经汤、艾附暖宫丸、温经汤等加减。常用药如桂枝当归川芎、乌药、延胡索三七、炮姜、艾叶等[8]。

病案六:盖某,21岁,2007年11月14日来诊。月经周期28~30 d,持续6~7 d,量中,色黯,有块。5年前因经期涉凉水出现经行小腹冷痛,需服止痛药,得热痛减,遇寒加重,腹痛剧烈时伴恶心呕吐。LMP:10月25日。舌淡红,苔白,脉弦。中医诊断:痛经,证属寒凝血瘀、胃气偏虚。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治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佐以健脾和胃。方用自拟舒经汤加减。处方:桂枝6 g,赤芍10 g,白芍10 g,桃仁10 g,红花6 g,当归12 g,川芎6 g,延胡索15 g,陈皮12 g,半夏9 g,广木香9 g,砂仁10 g,甘草9 g。5剂,水煎服,日1剂。2007年11月19日复诊,服药平妥,大便偏干,日1次,舌淡红,苔白,脉弦滑。月经将至,故上方加三七(冲)3 g、乌药9 g,赤芍白芍加至12 g以加强温经活血之功。5剂,水煎服,日1剂。患者月经于2007年11月24日来潮,无腹痛,仅小腹下坠感。后每于经前1周开始服用汤药,经来3次均无腹痛。

按:本案患者经期涉冷,感受寒邪,血为寒凝,瘀阻冲任胞宫,经期气血壅滞更甚,发为痛经。故以温经散寒之法治之,方选自拟舒经汤加减。每于经前1周开始服药,疗效显著。

2.7 温阳化瘀法

适用于瘀阻胞宫、寒湿凝滞所致崩漏、痛经及卵巢囊肿、输卵管积水、慢性盆腔炎、子宫肌瘤、产后恶露不绝等。症见面色晦暗,畏寒肢冷,小腹痛有定处,舌质黯或有瘀斑点,苔薄白,脉沉迟或涩。方选桂枝茯苓丸改汤加味。常用药如桂枝、川续断、茯苓益母草桃仁赤芍、牡丹皮、桑寄生、黄芪白术等[9]。

病案七:韩某,38岁,1992年5月18日来诊。以阴道出血17 d未净求诊。月经周期28~30 d,持续6~7 d,量色可。LMP:5月2日,此次月经周期40余天,开始量少,色黯,2 d前阴道流血增多,有大血块,伴腹痛明显,块下痛减。当日妇科彩超示:内膜厚度1.5 cm,回声增强。G1L1P1。纳眠可,二便调。舌黯,边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中医诊断:崩漏,证属阳虚血瘀。西医诊断: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治宜温阳化瘀,固冲止血。方用桂枝茯苓丸改汤加味,处方:桂枝9 g,茯苓12 g,桃仁9 g,赤芍12 g,牡丹皮9 g,川续断12 g,益母草30 g,马齿苋30 g。4剂,水煎服,日1剂。1992年5月29日复诊,上方服至第3剂时阴道流血量多,伴大血块,后阴道出血逐渐减少,于5月23日血止。血止后予复旧固本,治以补肾健脾,养血调经。自拟方:续断15 g,桑寄生18 g,熟地黄18 g,炒山药18 g,白术9 g,五味子9 g,枸杞子15 g,白芍15 g,当归6 g,甘草6 g。7剂,水煎服,日1剂。患者月经6月15日来潮,量中等,色暗红,少块,6 d净。

按:本案患者经期、产后摄生不慎,感受寒邪,损伤阳气,阳虚气弱,运血无力,迟滞成瘀,瘀血阻滞冲任胞宫,血不归经而妄行。治以温阳化瘀法,方以桂枝茯苓丸改汤加味,使瘀血得去,新血归经,则血自止。血止后补肾健脾,养血调经以复旧固本、调理善后。

3 小结

综上所述各治法着眼于整体观,以阴阳为纲,或温或补,或温补兼施,或温通并用,调整脏腑阴阳气血平衡。临证可根据辨证单法或诸法合用,根植齐鲁、南北地域不同气候各异,病种及证候亦不尽相同,举纲张目灵活变通,以达治病防病之目的。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