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林毅教授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经验 |
作者:李良 文章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乳腺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6-30 16:27:14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林毅教授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乳腺科主任医师, 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国务院授予名老中医药专家, 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中管局“十五, 十一五”期间乳腺病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林老临证40余载, 学验宏富, 擅长乳腺相关疾病的诊治。笔者有幸随师侍诊, 获益良多, 现撷其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经验介绍如下, 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腋淋巴清扫术后的严重长期并发症之一, 患者常常要忍受该病带来的外观异常、疲劳乏力, 反复感染和上肢功能障碍等痛苦。相关报道显示, 按目前的常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为6%~62%。现代医学认为, 其原因为乳腺癌术中腋清扫切断了大量淋巴管, 使上肢的淋巴不能充分引流导致水肿, 同时促发炎症和纤维化, 并且使皮肤的细胞介导性免疫降低, 导致皮肤易受损及继发感染, 形成淋巴管炎和蜂窝组织炎, 从而造成进一步加重淋巴管硬化和梗阻的恶性循环。临床按肿胀程度分为三度, 轻度肿胀:肿胀范围局限于上臂, 患者无明显自我感觉, 功能不受影响;中度肿胀:肿胀累及前臂和手背, 患者有上肢肿胀感, 功能受到一定影响;重度肿胀:肿胀范围波及整个上肢包括手指, 上肢胀痛或麻木, 上肢活动明显受限。中医将本病多归属为“水肿”范畴, 林毅教授认为, 其成因为手术治疗损伤脉络, 耗气伤血, 使正虚者更虚, 邪实者更实, 致气虚不能推动血行, 水湿停聚, 瘀阻脉络而成肿胀。水湿停聚进一步使得隧道不通, 脉络阻塞, 阻碍气血的运行, 气血运行不畅又易复感外邪加重水肿, 如此恶性循环, 水肿经久不退, 日渐加重。而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 瘀、湿、风、热、虚之轻重主次表现多样, 临证应予辨证施治。 2 辨证施治林毅教授临证注重观察患肢色泽、粗细、软硬、滑涩、寒温, 结合患者四诊、主观症状合参, 而依其瘀、湿、风、热、虚之轻重主次将该病分四型辨证施治, 效果显著。 2.1 脾虚蕴湿型《内经》云:“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乳癌术后, 脏腑气血大伤, 脾虚运化失司, 水停肌肤脉络, 日久化生痰湿。证候特点:患者面色萎黄或淡白, 疲倦乏力, 纳呆, 大便稀溏或排便无力。患肢肿胀, 皮色苍白无泽, 按之软韧可有凹陷, 局部皮温不高。舌质淡胖, 边齿痕, 舌苔薄白。患侧脉难取, 健侧脉沉细。治宜健脾利水, 通络消肿为法。林老验方:北芪30g, 党参30g, 淮山15g, 茯苓15g, 白术15g, 苡仁30g, 泽泻10g, 桑枝15g, 扁豆20g, 姜黄15g, 蛇舌草30g, 陈皮15g。方中北芪、党参、淮山、白术健脾益气;辅以苡仁、扁豆、陈皮、茯苓、泽泻更增利水渗湿之功;蛇舌草清热解毒抗肿瘤, 为乳腺癌辨病用药;姜黄活血通络, 更以桑枝活络利水并引诸药直达病所。全方攻补兼施, 共奏健脾利水, 通络消肿之功。外治:白芥子120g, 苏子120g, 莱菔子120g, 吴茱萸120g, 炒热约40℃~50℃左右, 布包后热敷患肢每天1~2次, 每次30min。四子性温, 芳香化浊, 以除皮里膜外之湿痰, 温通以助消肿。 2.2 气虚血瘀型《医林改错》言:“元气正虚, 必不能达血管, 血管无气, 必停留而瘀”。证候特点:患者神疲懒言, 声低气短, 面色无华或萎黄。患肢肿胀, 皮色紫暗, 皮肤发凉, 患肢麻木, 按之韧如橡皮。舌淡紫或暗红, 边有瘀斑, 苔薄白, 患侧脉难取, 健侧脉沉涩无力。治宜益气活血化瘀, 通络利水消肿为法。林老验方:桃仁15g, 红花15g, 当归10g, 川芎10g, 赤芍15g, 木瓜15g, 威灵仙15g, 北芪30g, 莪术15g, 苡仁30g, 生地10g, 桑枝15g。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通络;北芪大补脾胃之元气, 使气旺以促血行, 祛瘀而不伤正;莪术破血行血;苡仁健脾利湿;木瓜、威灵仙通络利水退肿。外治:苏木30g, 艾叶30g, 伸筋草15g, 当归尾15g, 红花15g, 桃仁15g, 木瓜15g, 威灵仙15g。煮水, 把上肢用绷带吊高, 先用药水熏蒸, 待温度合适后再洗, 每日1次。苏木、艾叶合当归尾、红花、桃仁温经活血;伸筋草、木瓜、威灵仙通络除湿;通过药物渗透皮肤, 由经入脏, 起到活血化瘀, 利水消肿之效。 2.3 湿热壅盛型此证多见于淋巴水肿继发感染引起急性淋巴管炎。证候特点:患者潮热颧红, 或壮热身痛, 口渴咽干。患肢肿胀皮肤潮热, 扪之触痛明显, 或见皮肤大片红斑。肿胀常于短期内加重。常伴溲黄便干。舌红, 苔黄腻, 脉数。治以清热解毒, 通络祛湿止痛为法。林老验方:忍冬藤30g, 败酱草15g, 黄柏5g, 蛇舌草30g, 伸筋草15g, 川朴15g, 枳实15g, 莱菔子15g, 桑枝15g, 苡仁30g, 木瓜15g, 威灵仙15g, 海桐皮15g。忍冬藤、败酱草清热解毒, 以除经络中风湿热邪;蛇舌草、黄柏解毒祛湿, 苡仁利水消肿;海桐皮、伸筋草、木瓜、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桑枝为引经药;川朴、枳实、莱菔子行气通便、泄热下行。全方上通经络, 下通脏腑, 诸药配合, 相得益彰, 共奏桴鼓之效。外治:金黄散 (姜黄、大黄、黄柏、苍术、厚朴、陈皮、生天南星、白芷、天花粉等制成粉剂) 及蜂蜜各半用水调至糊状敷于肿胀患肢, 予绷带吊高患肢。可使药物直达病所, 起到清热解毒、消肿定痛功效。 2.4 脾肾两虚型《诸病源侯论·虚劳四肢逆冷侯》记载“四肢为诸阳之末, 得阳气而温, 而脾肾阳虚则水湿不得运化, 积蓄成毒而为上肢肿胀……”。证侯特点:患者面色苍白无华, 少气懒言, 形寒肢冷, 腰膝酸软, 夜尿频多, 大便稀溏。患肢肿胀按之凹陷, 皮肤绷紧, 皮色苍白, 触之冰凉。舌质淡胖, 苔白滑, 脉沉细。治宜益气温阳, 利水消肿。林老验方:丹皮10g, 泽泻10g, 生熟地各10g, 茯苓15g, 淮山15g, 白术15g, 仙茅10g, 北芪30g, 菟丝子15g, 淫羊藿15g, 桂枝10g, 党参15g, 山茱萸15g。方中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 菟丝子、淫羊藿、仙茅温补肾阳, 以达阴阳双补、化气利水之功;北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桂枝辛温透达, 善于温运阳气, 通达三焦, 化痰饮、行水气。诸药配伍, 共达益气温阳, 利水消肿之效。外治:苏木30g, 艾叶30g, 桂枝30g, 姜黄15g, 当归尾15g, 红花15g, 木瓜15g, 威灵仙15g。煮水, 把上肢用绷带吊高, 先用药水熏蒸, 待温度合适后再洗, 每日1次。苏木、艾叶合当归尾、红花温经活血;姜黄、木瓜、威灵仙通络除湿;桂枝温经通络, 通过药物渗透皮肤, 由经入脏, 起到温阳通络, 活血化瘀, 利水消肿之效。 3 病案举隅叶某某, 女, 52岁。初诊日期:2008年9月8日。主诉:左乳癌改良根治术后左上肢肿胀14年, 伴红肿热痛3天。病史:患者于1985年8月因左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 (病理不详) 。自述术后完善放化疗。服用他莫昔芬5年后停药至今。定期全身复查未见异常。1994年出现左上肢肿胀, 后常于劳累后反复发热伴左上肢红肿热痛, 经静滴抗生素及对症治疗退热, 但左上肢肿胀逐渐加重。患者3天前劳累、左上肢负重后又出现高热, 体温最高达39.2℃。左上肢红肿热痛, 伴全身关节酸痛, 无咽干、咽痛、鼻塞流涕、咳嗽、咯痰。曾于外院诊治, 给予抗生素治疗, 效果不佳。慕名向林毅教授求诊。检查:来院时见患者左乳腺缺如, 左胸壁可见约20cm纵形陈旧性手术疤痕, 左胸壁及右乳腺未触及肿物。左上肢肿胀至左指端, 活动障碍。局部皮温升高, 皮肤潮红, 可见大片红斑, 轻微压痛。T 38.5℃, 血常规:WBC 11×109/L, NE 9.8×109/L, 舌质红, 舌苔黄, 患侧脉难取, 健侧脉数。纳差, 大便秘结。诊断: (1) 左乳癌术后左上肢淋巴水肿; (2) 急性淋巴管炎。证型:湿热壅盛。治法:清热解毒, 通络祛湿。方药:忍冬藤30g, 败酱草15g, 桑枝15g, 木瓜15g, 威灵仙15g, 伸筋草15g, 黄柏10g, 海桐皮15g, 川朴15g, 枳实15g, 莱菔子15g, 薏仁30g, 蛇舌草30g。每日1剂, 水煎服。外治予金黄散、水及蜂蜜混合温水调成膏状, 待温度冷却到40~42℃时外敷右上肢, 用绷带将患肢抬高。二诊: (2008年9月13日) 患者左上肢红肿明显好转, 肿胀褪至左前臂, 压痛减轻, 复查血常规:WBC:10.9×109/L, NE:7.9×109/L。纳眠可, 二便调。舌淡红, 苔微黄, 脉弦。效不更方。继予上方服用2周。外治:金黄散水蜜膏继敷右上肢, 并抬高患肢。三诊: (2008年9月25日) 患者左上肢皮肤潮红消失, 皮温正常, 压痛缓解, 左前臂及上臂水肿较前好转, 按之柔软。自觉疲倦乏力, 纳差, 大便溏。舌淡, 苔白, 脉弦细。WBC 5.9×109/L, NE 6.5×109/L。证型:脾虚蕴湿。治法:健脾利水, 通络消肿为法。方药:北芪30g, 党参30g, 淮山15g, 茯苓15g, 白术15g, 苡仁30g, 泽泻10g, 桑枝15g, 扁豆20g, 姜黄15g, 蛇舌草30g, 陈皮15g。外治:白芥子120g, 苏子120g, 莱菔子120g, 吴茱萸120g, 炒热约40℃~50℃左右, 布包后热敷患肢坚持每天1~2次, 每次30min。四诊: (2008年10月15日) 患者全身状况良好, 左上肢水肿基本褪至上臂, 曲伸自如, 皮色皮温正常。纳眠可, 二便调。舌淡红, 苔薄白, 脉弦细。予中药上方继服以巩固。其后每诊又稍加减, 四子散隔日热敷上臂, 每次30min。于2008年11月停药, 嘱注休息, 避免过劳, 左上肢避免负重, 经常做举臂运动。后随访3月未见复发淋巴管炎, 病情控制稳定。 按:本例患者病程迁延日久, 久病虚损, 水湿停聚, 瘀阻脉络而成肿胀, 又因复感外邪就诊时表现为湿热壅盛之证, 治宜清热解毒, 通络祛湿, 止痛祛邪为先。方中忍冬藤、败酱草清泄经络之风湿热邪;蛇舌草、黄柏解毒祛湿, 苡仁利水消肿;海桐皮、伸筋草、木瓜、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桑枝为引经药;川朴、枳实、莱菔子行气通便、泄热下行。外治以金黄散水蜜膏热敷患肢。内外治结合共奏清热解毒、消肿定痛之功。缓解期热邪消退, 邪势已消, 而久病正气虚弱, 水湿留滞, 为脾虚蕴湿之证。拟扶正健脾利水, 通络消肿。予北芪、党参、淮山、白术健脾益气;辅以苡仁、扁豆、陈皮、茯苓、泽泻利水渗湿;蛇舌草清热解毒抗肿瘤, 为乳腺癌辨病用药;姜黄活血通络, 更以桑枝活络利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