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石学敏立足“调神”“通阳”“益气”三法针刺治疗髓内海绵状血管瘤术后验案1例 |
作者:叶璐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临床案例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8-28 8:43:47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引言 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是少见的脊髓髓内血管畸形,常致严重的脊髓损害。该案即是由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引发下肢疼痛,且经手术切除治疗后疼痛仍持续存在并进展性加重,是为沉疴痼疾。针对该病,石学敏院士以独特的分析视角和辨证理念确立了“调神”“通阳”“益气”的治痛大法。该案集中体现了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治疗顽固性疼痛的理念和方法,值得与同仁借鉴共享。 临床资料 一、病例介绍 张××;男,24岁,因“右下肢大腿前外侧痛5年,伴足麻不适4年”于2010年8月24日就诊,就诊节气处暑。 现病史:患者2005年突发右大腿前外侧疼痛,经MRI发现胸腰段存在异常占位,诊断为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次年于北京天坛医院进行手术根除治疗。术后右大腿前外侧疼痛未缓解,并出现右足麻凉,以右足大趾为甚。疼痛特点为从每天中午开始,下午至夜间为重,持续5~6小时;每次发作先以伏兔至风市之间某部感觉异常为始,之后发展为以刺痛为主,波及梁丘穴以下膝阳关以上水平;随着患者病程迁延,疼痛范围又由伏兔至风市之间渐向上漫至髀关穴附近。疼痛严重影响睡眠,以至患者不得不依赖止痛药(芬必得)。从2006始至今,多方治疗未效,2010年8月24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 刻下症:神清,精神可,右下肢大腿前外侧疼痛,右足自觉凉麻,饮食良好,二便正常。 查体:右上肢血压:129/82 mmHg,左上肢血压:122/78mmHg。腰背部正中T12-L2可见一陈旧性手术疤痕,面积约3 cm×10 cm,右足指皮温略低于左侧,病理反射未引出,生理反射存在。舌红有瘀点,舌下络脉紫暗,脉弦。 二、辅助检查 MRI: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具体报告记录不详) 三、中西医诊断与诊断依据 西医诊断:1.髓内海绵状血管瘤(术后);2.感觉障碍(疼痛) 西医诊断依据: 1 患者以“右下肢大腿前外侧痛伴足麻不适”为主诉,病史5年,有相关手术史; 2.查体:腰背部正中T12-L2可见一陈旧性手术疤痕,面积约3 cm×10 cm,右足指皮温略低于左侧,病理反射未引出,生理反射存在。译 3 辅助检查:MRI: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具体报告记录不详) 中医诊断:痹病 证型:气滞血瘀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患者以疼痛为主症,故可以辨为痹病。疼痛部位局限在大腿外侧,是为局部气血不通;患者舌红有瘀点,舌下络脉紫暗,脉弦的表现均为气滞血瘀所致。详细辨证分析可参见临证体会。 四、干预措施 治则:调神益气止痛、通阳破滞蠲痹 选穴:醒脑开窍组穴:内关、人中、上星、百会、四神聪、风池、三阴交;腰背部T12-S5华佗夹脊穴;右大腿前外侧经筋刺;右侧足三里、血海、阳陵泉、环跳、足尖、八风、涌泉。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先施以醒脑开窍主穴针法:先针双侧内关,进针1寸,施捻转提插复式泻法,施术1分钟;继刺人中,进针5分,捻转360°,造成人为滞针,采用雀啄泻法,以眼球湿润为度,再刺右侧三阴交1寸,与胫骨面呈45°进针,施以提插泻法,至足部不自主抽动为度。内关、人中、三阴交手法操作完毕后起针,皆不留针。随后嘱咐患者取侧卧位,并保持右下肢屈髋屈膝,在该体位下先刺上星、百会、四神聪向后平刺0.5寸,使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1 min,双侧风池穴进针1寸,施捻转补法1 min,使针感向上传至前额及颞部;再予T12~S5华佗夹脊穴排刺,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0.5 min;随后取右侧大腿前外侧施以经筋刺法,即由上向下排刺7排,每排5针,排与排之间行距2寸,每排每针间距1寸,方向朝膝关节方向平刺1至1.5寸。然后刺足三里,直刺1寸,施提插补法,令麻胀感达足踝部;血海穴直刺1寸,施提插补法,至有酸胀感;右侧环跳直刺2.5寸,平补平泻;右侧阳陵泉穴直刺1寸,平补平泻;右侧涌泉穴直刺0.5寸,捻转泻法;右侧八风直刺0.2寸,捻转泻法;其中大腿前外侧经筋刺范围选取疼痛明显处及足三里连接电针,使用疏密波,以上针刺均留针30min。右侧足尖及疼痛触按明显处刺络放血。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