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王士贞治疗鼻病经验介绍 |
作者:王培源,… 文章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2-23 11:02:29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王士贞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著名中医耳鼻喉科专家。曾任耳鼻咽喉科教研室主任,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教授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教学、医疗、科研工作30余年,诊治耳鼻咽喉科疾病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丰富。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1 注重辨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和方法,王教授根据耳鼻咽喉科特点,强调局部与整体辨证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1.1 局部与整体辨证相结合王教授认为,人体是有机整体,耳、鼻、咽喉虽位于人体头颈部,为外在独立器官,但其经络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联系。此外,耳、鼻、咽喉俱为深在孔窍,须借助特殊器械观察,由此决定了耳鼻咽喉学科既具有中医学一般共同特点,又有专科特点。所以,耳鼻咽喉科疾病应从不同角度及层次对患者病史、病情、症状、体内外环境作详细而周密分析,才能取得正确诊断。王教授尤其注重局部与整体辨证相结合。局部辨证是对耳鼻咽喉部位经四诊取“症”辨证,如鼻黏膜肿胀而色淡,多为肺气虚寒或脾气虚弱;鼻黏膜肿胀色暗红,鼻甲凹凸不平,多为气血凝滞;鼻黏膜红肿较甚,涕黄稠量多,为胆经火热等。因此,王教授认为,辨耳鼻咽喉疾病,应从整体观出发,透过局部症状、体征变化,找出脏腑功能失调所在,并结合机体病机变化与局部相联系予以辨证,才能全面而准确。 1,2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王教授认为,辨病,既辨中医的病,也要辨西医的病。中医耳鼻喉科医师既要运用中医理论,从整体观出发,分析疾病病因病机,结合地域、季节、气候及患者年龄、性别、职业等,判断疾病性质;又要从现代医学病因、病理、生理、解剖等方面,依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明确疾病诊断。辨证是绝对的,辨病是相对的,辨证要认识疾病,但辨证则不必拘泥于病。证是动态的演变,而不是僵化不变的,故即使尚未明确诊断的疾病,仍可以辨证分析处理,这也是中医耳鼻咽喉科在辨证论治中之所长。 2 善用通窍法 鼻位于头面正中,属阳中之阳,是清阳交会之处,为清窍之一,鼻又为一身血脉所经,故鼻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联系, 《灵枢·脏腑病形篇》日:“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 ,所以,脏腑功能健旺,清气上升于头面部,则鼻窍通利;若脏腑功能失健,清气不升,鼻窍失于濡养,则易受外邪侵袭或因清气不升,浊邪干扰,邪毒滞留窍道,而形成鼻的各种疾病, 《医林绳墨》谓: “盖浊气出于下,清气升于上,然而清浊之不分,则窍隙有所闭塞者焉。”临床常见鼻病有鼻窒、鼻渊、鼻鼽等,主要症状为鼻窍闭塞不通等,针对鼻病症状特点,王教授多采用通窍法。通窍法,即用具有轻清、辛散、芳香、走窜药物,治疗清窍闭塞类疾病,透邪外出,除湿化浊,疏畅气机,清除壅滞,从而达到鼻窍通利的目的。并根据不同鼻病的病因病机,选用通窍药,常用芳香通窍、化湿通窍、温阳通窍及行气活血通窍等治法。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