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利水行气治臌胀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4-20 11:51:43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邓某,男,57岁。2011年6月16日初诊于笔者老师湖北中医药大学田玉美教授。腹水2年余。2年前下肢静脉曲张后,腹部出现腹水,检查为肝硬化腹水。现腹大如鼓、胀满,气喘不能平卧,周身皮肤黧黑,肌肤甲错,伴神疲乏力,小便不利,大便调。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证属水湿瘀热互结腹内,气机阻滞。治宜利水消肿,行气除湿;方用己椒苈黄丸合胃苓汤加减。处方:防己20g,椒目6g,葶苈子6g(另包),苍术10g,厚朴20g,青陈皮各10g,白术10g,泽泻30g,猪苓20g,草果仁10g,大腹皮15g,车前仁30g,白茅根30g,砂仁6g,广木香10g,藿香10g,法半夏10g。7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无明显改善,诸症同上,舌红苔黄厚,脉弦数。师虑痼疾日久,恐病重药轻。遂守上方加猪苓至30g,茯苓30g,桂枝6g。以加大化气利水之功。继服14剂。 三诊:患述仍无明显改善,腹仍胀大如鼓,卧时呼吸困难,全身乏力,大小便少,舌质红,苔白厚,脉弦数。谨守上方加葶苈子至10g(另包)。14剂。 四诊:腹水稍减轻,仍腹胀如鼓,全身乏力,下肢尤甚,周身皮肤黧黑,小便量少,大便日1~2次偏稀,舌质红,苔白厚,中有裂纹。此乃药已中的,初见成效,故继守上方加茯苓皮20g。14剂。另开济生肾气丸2盒,嘱其与药同服。 五诊:腹水已消一半,乏力减轻,现腹胀,周身皮肤黧黑,小便量较前增多。大便日1~2次,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数。守上方加山萸肉10g。嘱继服济生肾气丸。又进一月后腹水基本消除,师又转以调和肝脾,理气祛湿为大法以善其后。 按:肝硬化腹水乃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水瘀结腹内所致,属中医“臌胀”范畴。患者腹胀如故,气喘不能平卧,小便不利,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皆为水热互结腹内,气滞湿阻之象。正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第29条:“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当然,用此方并不必拘泥于条文中的主症,而应“有其证,用其方”。同时以方测证当有水肿、小便不利、大便干结等肠间饮热成实、腑气壅塞不通之证。师知常达变,灵活化裁,紧扣病机,去方中大黄,取防己、椒目、葶苈子三味,利水消肿散结以祛腹中水湿瘀热之邪。三药皆苦寒之品,利水消肿之力峻,兼以降气平喘以利肺之宣降,通调气机;配伍胃苓汤行气利水除湿以助水湿之邪从小便尽泄,所谓“治湿不利其小便非其治也”;方中草果仁、青皮、大腹皮、车前仁、砂仁、广木香、藿香、法半夏则助上药行气利水化湿。全方辛温与苦寒并用,辛能行能散、化湿行气,苦能燥湿泄热,诸药相合共奏利水除湿,行气泄热之功。而白茅根一味则为方中点睛之笔,甘寒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既助清热利湿,又防热灼血脉而有出血之势,实有未雨绸缪之先见。 患者痼疾难以速去,顽固不化。田师紧守病机逐步加大利水除湿之力,终获显效。同时配伍济生肾气丸温阳化气利水,使气行则水行。笔者好奇:患者周身黧黑,肌肤甲错乃典型水湿内盛,瘀血内停之象,为何师方中无一味活血之品?师曰:气行能使水行,岂血不亦行乎!笔者顿时茅塞顿开。待水湿尽消,逐水之法不宜久用,师又转以香砂六君子培土制水而治本,配伍枣皮、五味子酸性之品入肝补肝,以顺肝木升发条达之性。使气畅湿去而诸症告愈。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