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肝肾同源的临床应用 |
作者:王玉生 冷…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3-6 15:20:35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肝肾同源”也称为“乙癸同源”,明朝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说:“古称乙癸同源、肝肾同治……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之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之所以泻肾……故曰肝肾同治。”此语在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断治疗当中,都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故有必要探源深究以利指导于临床,此就本人的体会述下。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的理论 在五行及地支归属关系方面,肝属东方甲乙木,肾属北方壬癸水,因水生木,故肝木为肾水之子,肾水为肝木之母,而成为密切的母子关系,母实则令子壮、子强母健,所以就将肝肾这种紧密的母子关系称为“乙癸同源”,以至后代所说的“肝肾同源”、“肝肾同治”皆为此意。 肝肾同居下焦,肝藏血,肾藏精,肝血可转化为肾精,肾精也可转化为肝血,并有 精血同源之说,肝肾之血精又同源于肾水,肾水足则二者精血才充实。《张氏医通》:“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肝肾同居下焦各为先天,肾为一身之先天主生殖,肝为女子之先天藏血之脏,同与生殖关系紧密,男子的阳痿、早泄、遗精、精子活力下降等多责于肾;女子的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也多责于肝。二者这种紧密关系,多称之为“肝肾同治”,此就把肝肾精血的紧密关系归为“肝肾同源”。 肝肾之阳,同出于命门之火。所谓肝阳即肝内相火,肾阳即为肾中元阳,也成为相火,二者皆依靠命门之火的温充。命门火衰,二者皆会衰,命门火旺,二者之阳皆健。临床上所出现的肢体畏寒筋脉拘急作痛,两侧少腹痛而下坠,我们常诊为肝阳亏虚、寒滞肝脉,不能温养肝之筋脉所致,这可补养命门之火,而使筋脉得养。再例如肾阳虚弱所出现的形寒肢冷、生殖功能下降,阳痿、水肿等,皆可温补命门之火。所以李氏就将这种在生理、病理中的二者关系,称之“乙癸同源”。 滋补肾阴方剂的药物可以滋补肝阴,而滋补肝阴的方药同时也补肾阴。例如六味地黄汤类,这在临证中也常说的滋补肝肾。而像滋补肝心、肝肺、肝脾,滋补肾脾、肾肺等却很少提及,这也是称之为“肝肾同源”“肝肾同治”的一个方面。 肝主筋、肾主骨。筋附于骨而行合肢体的正常运动,当肝血亏虚肾气亏虚时,即出现了筋骨失养而四肢疼痛、无力,治疗时,对这种紧密的生理、病理关系经常以补肝肾壮筋骨为治疗原则。这又是“肝肾同源”及“肝肾同治”的一个方面。 以上说明肝肾无论从生理方面、病理方面及治疗方面皆有着密切的联系,故而常称为“乙癸同源”或“肝肾同源”,所以也就“肝肾同治”。 肝肾同治的典型病案 病案1 王某某,46岁。于2008年12月20日因头晕而就诊,自述头晕已五年,血压常在160/100mmHg左右,查血脂正常,服几年的降压药及中成药无效。近年来有加剧之势,现头晕每日下午加剧,重则天转地旋,头晕时头内有灼热感,双耳时有耳鸣,双目时有胀痛,近来视力下降,腰背酸痛,双手心晚上灼热,月经周期正常,近来血量少,饮食正常,二便正常,舌质红苔薄白,脉细缓无力。 此为肝肾阴虚,虚火上浮,治以滋补肝肾,明目醒脑。 处方:菊花12克,枸杞20克,山萸肉20克,熟地30克,山药20克,女贞子20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龟板胶12克(烊化)。 服药六剂,各症均明显减轻,连服20剂,后服杞菊地黄丸1个月,各症消失,至今未有复作。血压在140/90mmHg。 按 从此案例看,该患者头晕,双耳时耳鸣,腰背酸痛是为肾虚症状,双目时有胀痛,视力下降,月经量少是为肝脏症状,双手心晚上灼热,脉细,这是阴虚症状,所以诊为肝肾阴虚,而应用滋补肝肾法,杞菊地黄汤是滋补肾阴剂,同样起到肝肾同补而治愈的目的。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