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哈荔田治疗脾胃病经验
作者:哈孝廉 中…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6-4 0:02:01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天津中医药大学哈荔田教授不仅是妇科泰斗,对内科亦颇有研究。他特别重视脾胃的调养,治疗许多疑难病多有卓效。笔者兹就其治疗脾胃病经验做一简要介绍。

  对脾胃病的认识

  脾胃相辅  治疗各异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与胃关系密切,但脾与胃生理特点不同,其治疗原则与用药亦不相同。

  脾司中气,其性主升,又为阴土,易损阳气,治疗多健脾祛湿,用药多以温阳益气、升清化湿祛秽之药为主。温阳药如炮姜、艾叶等;益气药如党参黄芪白术、扁豆等;升清药如柴胡葛根升麻等;化湿悦脾药如苍术厚朴半夏、薏仁、藿香等。

  胃主受纳,其性主降,又为阳土,其性主燥,最易受热邪影响而伤胃津,故治胃多为和胃降逆与清热养阴之法。前法用药如清半夏、竹茹、枳壳、佛手、苏梗等;后法如沙参、麦冬、天花粉、石斛知母黄连等。

  同时,脾与肝关系密切,脾主运化,可以散精于肝;肝主疏泄,可助脾胃之升降。在病理上肝病可以传脾,脾病亦每及于肝,故治脾亦宜疏肝,以求土木相安。

  养胃通降即补胃

  哈荔田认为,胃病有寒、热、虚、实之分,所现症状不一,但有些症亦有相同之处,如脘腹胀满、胃部痛楚、泛酸恶呕、不思饮食或纳谷不馨、大便秘结或溏泄等。

  在治疗上应寒则温之、热者清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对温、清、泻泄三法,历代医家无大争议,但对补胃之法却有不同见解。

  此仅举二说之言:有谓补脾健脾,意在健脾使胃磨谷运化之力增强,胃自得其养,可谓养胃及补胃;也有主张胃以通降为补,使胃清空适当休息,可谓“以通为补”之法。

  他认为这两种学说都是比较恰当的。临床体会,胃病治疗易取效,因药物可直达病所,但每日饮水进食须当小心,稍有不慎,或由其他因素极易复发。因此首次治疗务求彻底,并嘱注意调养,即可谓“三分药,七分养”,对胃病患者应加“更”字。

  虚寒、肝郁要兼顾

  关于胃病的病因与病机,哈荔田认为外感因素(如寒邪、湿邪、热邪、暑浊)、内伤因素(饮食、毒物、烟酒、药品等)、情志因素(郁怒伤肝、忧思伤脾)、体质因素(先天禀赋不足),虫积外伤等均可促使胃病发作,且以内伤及情志因素为主因。

  在病机变化方面,他认为脾胃虚寒、肝气犯胃是其主要方面。脾胃虚弱,寒邪易于犯胃,而致寒邪客于胃中,阻遏阳气不得舒展,胃失和降,脾失健运,“不通则痛”,临床出现纳呆、便溏、恶心呕吐、畏寒肢冷、倦怠乏力等症。而肝气犯胃,胃失受纳、通降,故出现胃脘胀痛、掣及两胁、嗳气频作、嘈杂吞酸、心烦气燥等。

  上述两者均可互通,所以在治疗方面常两法兼施。因脾胃易受饮食生冷、油腻或久居湿地的影响,故在治疗中亦应加用消食、芳香化浊之品。

  胃病治法三步走

  第一步是饮食调养。即通过饮食调配,滋养身体的功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哈荔田主张,五谷杂粮各有其营养价值,应时蔬菜水果对当季的脏腑补养及疾病防治均有作用。还应使胃脏运化无阻,大便通畅。晋代名医葛洪说:“若要长生,腹中常清,若要不死,腹中无屎。”即常言所谓“胃脏不清,百病丛生”之意。

  他常讲“适于寒温,节制饮食,调于气机,适当活动”,能使胃肠功能保持强壮。

  第二步为服用丸剂。适用于病情较轻者或经治疗病情稳定者。因地域、生活环境不同,根据患者病情选用不同丸剂治疗。如胃寒者,选用十香止痛丸、良附丸,以温中散寒止痛;胃热者,选用清胃黄连丸、越鞠保和丸,以清胃降火;脾胃虚弱者可选用香砂六君丸、香砂枳术丸或参苓白术丸、人参健脾丸,以健脾和胃;胃实者多选用槟榔四消丸、山楂丸、麻仁滋脾丸,以荡涤肠胃、消导利幽;属于肝胃不和者,选用舒肝丸、沉香舒郁丸,以疏肝理气止痛。并根据临床经验配制可适用于多种胃脘痛的成药——“胃畅1、2号”,临床疗效甚佳(胃畅1号方药见链接)。

  第三步是以汤剂为主,对于病情较重、病情复杂的患者施用。“汤者荡也”,取效较速。治疗方法,应辨证求因,因证施治,组方力求得当,根据“中病即止”的原则,如病情缓解,还应以丸剂和饮食疗法以善其后。

  根据脾胃病、胃脘痛的病因病机,哈荔田认为脾胃虚寒及肝气犯胃为其主因。脾胃虚寒故现纳呆喜温、口淡乏味、易感寒邪、倦怠乏力、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或弦紧。而肝气犯胃,则出现胃脘胀痛、痛掣两胁、嗳气频作、胸脘痞闷、嘈杂吞噬、脉沉弦、舌红苔白。临床表现常两者并见,因此临床常以脾虚肝旺之证出现;细分有以脾虚为主,有以肝郁为主。其他病因及病理变化多以兼证出现,故在治疗上多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温中化瘀之剂治之。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