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什么是戴阳证?戴阳证治验
作者:赵桂芝1,…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1-22 16:24:32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3 思考感悟

戴阳之名首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言:“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对于病人面赤的机理,说法各异,以致对“戴阳”的内涵理解也不同。但不管当初张仲景所言戴阳何意,发展到今天,戴阳指的是病人内有寒,外却见面赤似热的假象,如戴了面具一样,故名“戴阳”。戴阳是对病证症状上的描述,而格阳是病机上的概括。虽都属真寒假热证,但论述角度不同,无法判别二者孰轻孰重。对于戴阳的病机及突然两颧泛红如状的假神关系,笔者赞同蔡氏所说,即戴阳可由阳虚感、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上) 所致,也可由脏腑精气大亏、阴不敛阳、虚阳浮越所致。若是第一种情况的戴阳,属于格阳范畴,诊治及时得当多可治愈;如系第二种情况所致的戴阳,即应属“假神”表现,提示阴阳即将离决,一般难以救治,但也并不绝对。山西名中医李可即治愈了1例戴阳而见假神之象的危重患者。

某女,68 岁,传染科住院病人,诊断为肺结核、肺气肿合并急性感染。经抗结核、抗菌治疗无效,请中医协治。诊见双颊艳若桃花,双目神采外露,发热烦躁,咳喘月余。盗汗,渴喜热饮,双膝极冷,心动神摇,六脉细数无伦,心率132 次/min,舌淡。患者年近古稀,肾元久虚,复加久病耗伤,过服清热凉剂,致成上盛下虚戴阳格局,有欲脱之虞。急急固肾敛肝,引火归原,纳气归根为治:山萸肉90g,红参( 另炖)15g,生龙牡、白芍各30g,炙草15g,油桂3g ( 米丸吞) ,附子30g。上药连服3 剂,脱险后出院回家将养。此戴阳为下元虚极,真阳不能下守,浮游于上,阴盛格阳之危候。又因过用秦芜鳖甲之类,开破肝气,致肝虚不敛。故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合张锡纯来复汤( 山萸肉、红参、龙牡、白芍、炙草) 加油桂固摄下焦、温纳浮阳,重用山萸肉敛肝固脱[9]。

另笔者认为,《中医诊断学》教材称戴阳为“戴阳证”,不甚恰当。因为证候是对病人症状和体征的概括,涵盖了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等内容,能反映疾病的本质,据证可立法处方用药。而戴阳一词只是对病人出现的面赤假象( 症状) 的一个称呼,不宜称“戴阳证”。

4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以下三点:一是戴阳是对病人出现的面赤假象从症状上的概括,格阳是对病人内寒外热假象从病机上的概括,二者无法比较孰轻孰重。二是戴阳病机应有二:阳虚( 多为肾阳虚) 感寒,阴寒内盛,格虚阳于外,属格阳范畴,多可治愈;久病、重病脏腑精气大亏,阴不敛阳,虚阳浮越所致,属“假神”表现,不易治愈,但也不可概言。三是戴阳不宜称为戴阳证。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