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儿科名医徐小圃学术经验:驱邪重扶正 知常擅达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2-21 23:07:35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清上温下

  20世纪30年代初,夏季婴幼儿疾病“暑热症”不仅在上海流行,也在我国南方地区和东南亚盛行。徐小圃是该病发现者之一。

  该病表现为发热持续、起伏,少汗,头额干灼而两足不温,烦躁,口渴多饮,小便频多清长,最多达每日上百次。中西医家对其均颇感棘手。

  徐小圃在纷繁多变的临床表现中抓住上实下虚的证型要点,认为病机主要是元阳虚于下,邪热淫于上,确定“清上温下”的治则,创制连附龙磁汤,清心泻火,温肾扶阳。

  该方以附子温下,黄连清上为君臣,佐以龙齿、磁石潜阳,菟丝子、覆盆子等温肾。因于久泻者,加补骨脂、益智仁等固涩之味。上焦邪热盛者,加莲子心、玄参心、天花粉、蛤粉等清热止渴;初期暑湿闭汗者,参以藿、佩、香薷等芳化祛暑之品;后期阴阳俱虚者,合黄连阿胶汤以潜阳育阴。

  另以蚕茧、红枣煎汤代茶,以助中气,治口渴溺频,无汗者加淡豆豉同煎。每值夏令,患者以千计,均用上法加减出入治愈。

  此方集温清、温潜、温固等法于一炉,是儿科医家常用的一张有效名方。笔者对口渴多饮,小便频多清长的尿崩症患者,也遵“清上温下”治则,用连附龙磁汤加减治之,常获显效。

  育阴潜阳

  徐小圃认为儿科疾病,因热烁真阴,阴阳制化失常,形成肾水不足,心火独旺而见烦渴、不寐等症者固不少。但由于禀赋不足,久病伤正,致阴阳两虚者,亦非罕见。当其虚阳浮越之际,同样可出现烦躁不宁,甚至彻夜不寐者。

  他指出,两者的病机不同,治法亦应有异。前者宜宗《素问·至真要大论》“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之旨,以仲景黄连阿胶汤化裁。

  后者除阴虚证候外,必兼具肢清、脉软、溺长、便泄等阳虚症候,于黄连阿胶汤中,参以附子温阳,磁石、龙、牡等镇潜,以泻有余之邪火,而补不足之阴阳,使水火阴阳之制约生化,复其常态。结合张介宾“有形之火不可纵,无形之火不可残”的精神,阳虚症候不必俱悉,当从“孤阳不生,独阴不长”之理。 

  如“一患儿,身热一候,得汗已解,烦躁殊甚,彻夜不寐,神疲色,小溲清长,舌少苔,脉虚软。辨证为气阴两虚,予潜阳育阴之法。药用:黄附片、小川连、活磁石、青龙齿、朱茯神酸枣仁、北秫米、夜交藤、陈阿胶、鸡子黄。药后夜寐安,舌起薄苔,乃予附子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等温阳益气健脾之品,以善其后。”

  温培脾肾

  徐小圃认为,小儿脾胃弱,乳食易伤,藩篱疏,得病后易于传变。因而脾病每易传肾,导致脾肾两伤。反之,命火衰微,不能温养脾土,亦可致脾虚而失健运,故治疗上常须脾肾兼顾。

  起病即见明显的脾肾阳虚证者,固不必言;证见肾虚,虽无明显的脾虚证候,亦当于补肾药中酌加健脾之品,以资运化。反之,证见脾虚,延久不愈者,虽无明显的肾阳不足的证候,亦当稍添“柴薪”,则灶釜沸腾,收效益宏。

  如“有一患儿,纳呆,形瘦半月,大便乍溏,舌白,脉濡。治以温培脾肾之剂。药用:炒党参、炒白术茯苓山药陈皮、煨益智仁、补骨脂、黄附片、甘草砂仁。”

  此例纯为脾虚见证,徐小圃以其证已延久,认定是命火不足,脾土失于温养,故于健脾、益气、醒胃药中加益智仁、补骨脂之温肾,附子以扶阳。药后果纳馨便调,乃嘱其慎加饮食调养而愈。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