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治病求本”临床验案分析:失眠
作者:张效科 陕…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3-5 16:04:13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分析

  此患者属于中医的“失眠”、“不寐”。该病近年来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疾病,特别是在都市白领阶层呈高发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西医治疗多予以镇静安眠处理,严重的给予抗焦虑治疗,往往因产生药物依赖,导致大部分病人出现恐惧及排斥心理,进而又加重失眠。

  笔者考证失眠之因多与阴阳失调有关,失眠的病机虽然在于阴阳失调,但其临证表现则主要为心神不安,亦即《景岳全书·不寐》中所说:“寐本于阴,神其主也。”后世把其概括为“神安则寐”、“神不安则寤”。

  引起心神不安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气血阴阳不足致“心神失养”;二是痰火等邪气干扰心神;此外亦有从“胃不和卧不安”入手者。因此,中医治疗失眠主要在辨证的基础上辅以养心安神或重镇安神之品,以图阴阳调和、阳气入阴,神安则寐。

  而且,近年来受西医影响,认为必须加大安神之品方能有效,酸枣仁动则30~120克,半夏20~60克,甚或更多,临证很多效果不明显;不单成为顽症,且酸枣仁价格昂贵徒增患者负担。

  虽然,当今临床已认识到气血阴阳不足等均可导致心神失养、心神不安,但治疗鲜见用温阳之品,这大抵受限于中医对“失眠”病机的认识。

  仔细考证中医对“不寐”病机的认识,历来主要认为是阴阳失调,阳不入阴,阳盛为多。如《灵枢·寒热病》谓:“阳跷阴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伤寒六书》亦说:“阳盛阴虚,则昼夜不得眠,盖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卧安;若阴为阳所胜,故终夜烦扰而不得眠也。”现行的《中医内科学》教材中有关失眠的章节亦未提到“阳虚”之说,因而,临证遇见失眠辨证往往失之偏颇。

  笔者重新温习中医对“不寐”的认识,其病机分析没错,“阳不入阴”一语中的。

  其因一为阳气旺盛、阴气偏衰,此亦往往是临证应用清泻心肝之火、重镇安神之理由;二则为阳气虚弱,虚阳外越,无力入内,此机理往往被忽视。同时,亦受温阳之品大多辛热,用于失眠唯恐加重烦躁不安等说影响。

  本案患者面色偏白,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失眠,烦躁,夜间脊背部有凉风感,下肢发凉,大便偏稀;舌淡、苔薄白舌下脉络瘀血,脉弦细而沉,均为一派阳气虚弱之象。

  阳气不足、不能入阴,阳虚无力入内,且虚阳外越;阴阳失调,神气不安,故见失眠、烦躁等证,病本于阳气虚弱。因此,治疗当以温阳为主,提振阳气,引阳入内,阴阳相交,其神乃安。

  方中附片、细辛温阳通络;白术半夏健脾和胃,使中焦气机通畅;茯神首乌藤安神;川芎丹参祛风活血;白芷、菖蒲、荆芥开窍,并有引药入脑之用。焦树德认为“风药中引药入脑者唯有荆芥”。现代医学研究此三者可能有开通血脑屏障之作用。

  川牛膝引热下行;栀子、豆豉开郁除烦;威灵仙、蔓荆子通行经络,有利于药物直达病所。

  总之,本病例辨证组方紧紧抓住“阳虚不能入阴,阴阳不交”之因,进而“伏其所主”,貌似反常之法取效,实则亦是正治之法。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