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马骏经方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
作者:俞红五 马…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4-3 11:51:53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单纯的寒证和热证都较少见,临证多见寒热错杂证。此时应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根据寒热轻重,随证加减。本方寒热并用,苦辛并进。辛开以散寒开结,苦降以泄热消痞。和其阴阳,调其升降。寒热虚实四端不过是执简御繁之道。临床病情往往是千变万化的,比如虚实夹杂证中,其实邪可能是瘀血、痰浊、食积或湿邪。而在寒证中,既有实寒证,又有虚寒证,还有可能夹湿夹瘀相兼证。

老师认为,使用经方,宜活用,切忌生搬硬套。古方并非不能治今病,但今日之病相对较为复杂,常常寒热虚实互见,立法处方遣药时要仔细辨证,随证变化,即仲景所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经方的灵活运用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化:

药味的变化:根据患者病情及体质,某些药物应该使用代用品。比如人参一味,临床可根据患者之阴阳气血虚实寒热,选用党参、太子参、西洋参或沙参,当然,只要对症,也可使用东北人参柴胡一味,遇有虚寒证者,可以苏梗代之。芍药一味,汉时不分赤芍白芍,近人多用白芍。老师往往赤白芍并用,一方面取其一敛一散,另一方面加赤芍寓意“久病多瘀”和久病易于化热。

药量的变化:经方往往功专力宏,用量较大。老师认为临证中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因人制宜,而不可执于一端。特别是使用剂量超过《药典》规定时,一定要慎重,确有必要时,可从小剂量用起。

药味的加减:实际上经方本身就有着丰富的加减变化。如小建中汤就是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再加黄芪就是黄芪建中汤。说明经方并非一成不变,临证宜结合辨证和辨病,根据病人体质灵活加减。比如蒲公英一物,老师认为可以改善胃部炎症及水肿,只要不是脾胃虚寒,往往加入,可获良效。在辨证的基础上,生黄芪、太子参、蒲公英、生薏苡仁、丹参、莪术、白花蛇舌草和八月札合用,可以改善甚至逆转“癌前病变”,已有多例病理证实。合方:合方,即古代“七方”之一的“复方”,是由二方或数方相互重迭组成的新方,用药数量较多,药效较强,多用来治疗较复杂的病证。经方可与经方相合,如治疗寒热错杂证而又兼有气滞时,可用半夏泻心汤和四逆散;经方还可与时方相合,如老师治疗肝胃郁热胃脘痛的经验方“加味四逆散”就是由四逆散、左金丸和金铃子散合方而来。

病案举例:赵某,女,70 岁。胃脘痞满1 年余,食后加重。时有反酸烧心感。畏寒,眠差,大便干燥。舌淡苔薄黄,脉弦细。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活动期。此寒热错杂之痞满,主要病机是中焦郁热,下焦虚寒,气机郁滞,脾胃失和,升降失常。处以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10 g,黄芩10 g,黄连6 g,干姜3 g,太子参15 g,枳壳10g,生白术15 g,蒲公英20 g,茯苓15 g,茯神15 g,全瓜蒌15 g,百合20 g,砂仁6 g,白蔻仁6g,佛手10 g,甘草6 g,大枣6 g。方中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以除痞,配合枳术丸、瓜蒌润肠通便,百合、蒲公英清热养胃,茯苓神、百合解郁安神,枳壳、砂寇仁、佛手理气和胃。7 剂后痞满、畏寒及反酸烧心均减轻,守方继进7 剂,症状明显减轻。最后以香砂六君子汤收功。

总之,慢性胃炎属于慢性疾病,证候错综复杂。临证要注意详察病机,审证求因,明辨寒热虚实,执简御繁,因人制宜,活用经方,多获良效。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