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王灿晖教授运用加味连苏饮治疗脾胃病
作者:张振利 ,…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4-14 9:28:49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王灿晖教授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温病学家、中医内科专家,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业医50 载, 学验俱丰, 不仅善于治疗外感热病, 其将温病学理论指导内伤杂病的诊治也颇具特色。笔者曾有幸跟随王灿晖教授临证, 感受颇深, 深谙王老善于继承创新, 仅从妙化薛生白之连苏饮治疗脾胃病即管窥一斑。王老用加味连苏饮并不限于温病, 更多情况是根据辨病与辨证的不同, 灵活配伍, 广泛应用于浅表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王老临证经验丰富, 用药卓识, 因病种不同, 虚实有别, 兼夹各异, 临证配伍更为灵活多变。略举数案介绍如下。

1  慢性浅表性胃炎

徐某, 女, 46 岁。2010 年7 月17 日初诊。患者患慢性浅表性胃炎2 年余, 自诉胃脘饱胀不适, 堵塞感明显, 但不疼痛, 因情绪波动而加重, 伴嗳气, 无泛酸, 口不渴, 舌质稍红干, 苔薄, 脉弦。证属肝郁胃热,胃失和降。治当疏肝解郁, 和胃降逆, 兼以泻火扶中。

处方:苏叶10 g , 黄连4 g , 吴茱萸3 g , 郁金10 g , 八月札10 g , 姜半夏10 g , 炒枳壳10 g , 厚朴花10 g , 砂仁4 g , 旋复花10 g(单包), 蒲公英20 g , 焦白术10 g , 茯苓12 g , 14 剂。2 诊:胃脘堵塞感, 嗳气, 食难用饱稍有改善, 白带多, 舌质红, 苔黏。原方去焦白术茯苓加红藤20 g , 莲须12 g , 莪术10 g , 14 剂。3 诊:胃脘堵塞感, 嗳气等症已不显。再调理12 剂而诸症悉平。

按:王老认为, 慢性胃炎证多夹杂为患, 注重辨脏腑、辨气血、辨虚实、辨寒热, 抓住本质, 分清层次, 不可拘于一证, 固守一法。并指出治胃主法有四:清、温、养、和, 常配疏肝理气、活血散瘀、健脾利湿、辛开苦降等综合运用, 慢性胃炎日久局部病灶有充血水肿, 据叶天士“久病通络” 理论又当加活血通络之品。

本案属肝胃同病, 病在气分, 以实为主, 夹有郁热。采用“清”“和”大法, 重用辛开苦降, 疏肝理气。方中苏叶、黄连吴茱萸辛开苦降, 开泻胃脘之郁热, 配以郁金、八月札疏肝解郁, 其效更著, 厚朴花、炒枳壳砂仁行气消胀, 合苏叶而其力更强, 姜半夏、旋复花降逆和胃, 蒲公英苦寒泻火, 同黄连加强清热泻火作用, 辅以焦白术茯苓健脾扶中。全方配伍严谨, 主次分明, 自可起到郁热除、滞气达、逆气平。

2  胆汁返流性胃炎

蒋某, 女, 60 岁。2010 年3 月24 日初诊。患者2月前查胃镜示:胆汁返流性食道炎、胃炎, 伴有糜烂,萎缩, 肠上皮化生。Hp(+)。刻下:胃脘胀痛, 嗳气,呕恶, 泛酸, 舌苔黄腻, 脉濡。证属湿热内蕴, 气机不畅, 胃气上逆。治当辛开苦降, 清热祛湿, 和胃降逆。

处方:苏叶10 g , 黄连4 g , 吴茱萸3 g , 蒲公英20 g , 豆蔻仁8 g , 焦白术10 g , 茯苓12 g , 炒白芍12 g , 旋复花10 g(包), 厚朴花10 g , 炒枳壳10 g , 仙鹤草20 g , 延胡索10 g , 14 剂。2 诊后胃痛, 嗳气好转, 仍有泛酸, 大便不成形, 舌苔中度黄腻。其后与此方稍作变化调理半年, 其间虽有反复, 每与此方而收效, 患者病情日益稳定。

按:中医学虽无胆汁返流性胃炎之名, 多属于中医学“呕吐、吞酸”等范畴。王老指出其主要病机为肝胃不和, 胃气上逆, 易受情绪波动及饮食不调而反复,故在辨证论治的同时, 要抓住“ 降”字, 因胆与肝同属于木, 以畅为顺, 胃与脾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以降为和。王旭高在《薛氏湿热论歌诀》中云:“夫治呕之法,必用苦辛通降, 然有分别, 如呕恶、吞酸、胁痛者, 用左金法, 川连连同吴茱萸, 直达肝经郁结之热……盖苏叶质轻, 气味辛芳, 能宣通上焦肺胃, 合川连之苦能燥湿, 寒能清热, 以治湿热在上焦作呕, 尤足称为神化” 。故方中苏叶、黄连苦辛通降, 配合吴茱萸兼合左金之法尤善止呕。豆蔻仁辛温芳香, 行滞化湿, 厚朴花、炒枳壳、旋复花行气降逆而止呕嗳诸症, 白芍药酸柔缓急, 延胡索行气活血, 共止胃痛。仙鹤草苦涩收敛尤能镇痛[ 1] , 蒲公英苦寒清热又可杀菌[ 2] 。焦白术茯苓健脾祛湿而顾中气。诸药合用, 寓“苦辛通降” 于“清热、祛湿、理气、止痛” 等法之中, 可谓“形散而意专” 。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