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刘柏龄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5-12 10:19:06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点此查看中医人网站内的刘 柏龄教授的相关医案文献

刘柏龄 男,吉林扶余人。中共党员。长春中医学院终身教授、研究生导师,国家500名老中医之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二十世纪中国接骨学最高成就奖”获得者。他的名字及业绩被收进《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等5部大型志书中。 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任职于长春中医学院。中国中医骨伤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研究会副理事长,世界中医骨伤科联合会署理主席,全国第一、二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硕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主要贡献:是国家500名名老中医之一,为吉林英才奖章获得者。从医50余年,长期致力于骨伤疑难病的研究,在国内首创治疗骨质增生病新药“骨质增生丸”,1987年获长春发明一等奖,另有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复肢胶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壮骨伸筋胶囊、接骨续筋的高效接骨片等6项科研成果,均通过省级鉴定并投入生产。擅长手法,自创“二步十法”治疗腰间盘突出、“三搬一牵一针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等疗效均很好。被省政府授予“人民教师”荣誉称号,获省先进科技工作者奖和优秀科技人员奖。主编《中国骨伤科学·治疗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中医骨伤科各家学说》(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中医骨伤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等18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运用中医肾主骨的理论治疗骨质增生病的体会》(《新中医》1973)、《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辨证施治》世界中医药信息社1997)等论著,这些文章均显现了作者对骨伤病治疗的新观点和新方法,有的文章获得全国优秀论文奖和华论金像奖。

人物经历

刘柏龄,1927年出生于吉林省扶余县三岔河镇一个中医世家,因受祖辈影响,自幼即立志继承家学,做一个治病救人的好医生。在读小学时即初学《四百味》、《药性赋》和《汤头歌诀》等入门医籍,高小毕业又读完了《濒湖脉学》,由于学习努力,他当时已能较熟练背诵这四本初学入门书籍,这对他后来系统学习中医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16岁毕业于伪满新京(长春)国民高等学校,因家境贫寒,无力升学,只好回原籍继续跟随叔父刘秉衡老中医学习,尽得家传,且浏览众书,攻读经史百家、四大经典,尤其深钻《医宗金鉴》这部集清以前之大成的医学巨著,学业日臻,为人民治病的本领也随之不断提高,他于1946年末、1947年初即悬壶于扶余三岔河镇,专事骨外科,兼理内、妇、儿科,未几即名噪乡镇。


1948年刘柏龄同志率先参加了中医联合诊所,1951年参加扶余第十八区(三岔河镇)人民卫生所(今扶余县人民医院),扩大了为人民治病的范围,疗效较好,名声日振,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医生。

刘柏龄同志为了继续深造,曾考入吉林省中医进修学校,成为我省第一批中医进修学员。在名医聚集的省中医进修学校,刘柏龄如鱼得水,遨游于书海之中,由于他不懈地努力学习,获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成为同辈中的佼佼者。当时他的老师王海滨老先生誉称:“刘柏龄真乃杏林新秀啊!”1956年,刘柏龄同志毕业于吉林省中医进修学校,并留校任教。1958年长春中医学院成立,继任教师工作,并把他作为长春中医学院有为的年轻教师选送到北京培养深造。刘柏龄如饥似渴地汲取古今名医精华,埋头于浩瀚的中医书海之中,知识如甘泉一样哺育着他。刘柏龄至今仍常常想念他的恩师,如任应秋、秦伯未、董建华、宋向元、刘寿山等,无限感激他们的深情教诲。
1960年在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刘柏龄满载硕果回到长春中医学院,在学校初建、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一人承担了《中国医学史》、《中医伤科学》、《中医外科学》的教学任务,完成每日多达六节的课堂教学和晚间辅导工作,同时还坚持在临床第一线工作。

成就

刘柏龄同志从医59年,长期深入探寻深奥的中医学理论,攻读经典,并融于实践。他在古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关于“肾主骨”的理论,并在骨伤科临床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国内占领先地位,展现了他“治肾亦即治骨”的学术思想。他认为肾藏先天之精,禀赋于父母,受助于后天之水谷,肾精充足则身强体壮,筋骨刚韧;肾精不足,幼则成长、发育迟缓,筋骨软脆,年长则体不强健,筋骨松软,甚或别生歧异,故在治疗时,若因先天肾精不足引起之筋骨发育迟缓,骨生偻疾等诸候者,当以调养脾胃为先,以后天水谷之精,充补先天之不足,以强健筋骨而疗诸病候。年长因肾精不足而引起的诸骨疾病,常伴有腰膝酸软,或不能久坐、或不能健步、或头项不能转摇、或手摄失职不能抓取等,除调补脾胃,扶助正气外,且以补肾益精的方法为治。若系劳倦失护或外伤诱发骨赘者(骨质增生)则以补肾养肝的专门方药施治。

刘柏龄同志经多年临床研究和悉心探索,终于发明了治疗骨质增生(退行性骨关节病)的新药“骨质增生丸”,该药由熟地黄、骨碎补、鹿衔草、肉苁蓉等药组成,制成浓缩丸剂。从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已应用半个多世纪,共治疗骨病患者10多万例,取得较好效果,总有效率在90%以上。从而填补了治疗骨赘病(骨质增生)的国内外空白,应用到现在,其疗效不减,信誉不减、销量不减。该药已纳入国家《药典》,目前很多药厂均在批量生产。

20世纪80年代,在此方的基础上,他又研制出治疗颈、肩、腰腿痛新药“壮骨伸筋胶囊”(通化金马药业生产);20世纪90年代,研制了治疗骨质疏松的“健骨宝胶囊”,这是他第二代、第三代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疗效均较满意。刘柏龄同志在治疗骨与关节病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