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胃下垂辨治初探
作者:赵鸣芳  文章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0-9 9:22:19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胃下垂指胃脏下垂,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线以下的情形而言。习见时医照搬补中益气汤治疗,效者固多而未效者亦复不少。究其原因,胃下垂中,单纯中虚下陷者虽多,虚实夹杂者亦屡见不鲜。因此有的放矢地进行胃下垂的辨治就显得非常重要。本人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有意识地对本病的临床表现、病理机制及防治诸方面,进行了观察和探讨,兹择其要者录之如下。

1 胃的生理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容纳于胃的水谷,经过胃的腐熟,并和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以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
  
脾胃升降相因。脾胃是人体升清降浊的枢纽。脾司升清,把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升布散于心肺、头目并维持人体内脏恒定于体内固有的位置。胃气得降,脾气得升。脾气得升,胃的位置得以恒定。

2 胃下垂的病理
  
对胃下垂的病理,《内经》就有所认识。《灵枢.本脏》曰:“肉?坚大者胃厚,肉?么者胃薄。肉?小而么者胃不坚。肉不称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指出了胃下垂与肌肉瘦弱无力有关。从本病的发生发展来看,一方面由于中气不足,无力承托胃腑,另一方面由于中气不足而导致气滞、痰饮、瘀血的产生,出现不同程度的邪实的病理变化。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大便秘结,腑气不通,是胃下垂发生发展中又一重要环节。痰饮、瘀血、便秘的存在使病情日趋严重。由于本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待症状明显而确诊时往往已是虚实夹杂。
  
气虚:脾气不足,中气下陷是造成胃下垂的病理基础,这种患者大多体形细长,面黄肌瘦。除了先天禀赋不足以外,后天的调养失当,加之过度的体力劳动,饥饱失常也是造成胃下垂的主要因素。所以该病好发于吃苦耐劳的农村妇女。
  
气滞:气虚则气滞。脾胃气虚,气机壅滞。甚至影响到肝,导致肝胃不和、肝脾不调。出现肢体乏力、胁下及(或)脘腹胀满疼痛,饭后加重,嗳气及矢气后减轻。舌质淡胖,脉弦。
  
血瘀:气为血之帅,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液留滞而瘀血。胃脏下垂,病情迁延日久,“久病入络”,胃络瘀阻。症见胃脘胀满,隐隐刺痛,舌质暗淡有瘀点,脉缓而涩。
  
饮停:胃脏下垂,胃的张力低下,排空迟缓,胃中的水谷之物不能及时排空,水谷不化反成水浊,进一步阻碍了脾胃之气的升降,使病情更加严重。水饮内停,潴留于胃,胃中有振水音,小便不利。心下痞块,如盘如杯,这早在《金匮要略》即有所描述。该书《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云:“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在……。”
  
便秘:清气不升,则浊气不降。胃脏下垂,肠腑失于通降。乏力嗜卧,胃脘胀满,食后尤甚,大便几日一行,秘结难解。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