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陈宝义教治疗小儿缓慢型心律失常经验 |
作者:刘虹 胡思… 文章来源: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27 15:29:08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缓慢型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等一系列心电图和临床表现。在小儿时期,其发病原因以病毒性心肌炎所致者最为常见。此类心律失常如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往往会造成病情迁延、数年不愈,甚至遗患终身。业师陈宝义教授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小儿心脏疾病的研究,临床经验丰富,认为病毒性心肌炎所致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其病机演变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发病之初,以湿毒侵心、阻遏心阳为主;病情迁延不愈,以心阳受损、日久及肾为主;病至后遗症,则以瘀阻心络、心阳不振为主。不论何种病期,其病机关键均是心阳受累,使心脏不能正常发挥其主血脉之功能,最终导致脉运不畅。因此在治疗上,应抓住这一基本病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施以通阳、温阳、振阳之法,每收奇效。兹摘要介绍如下。 1 湿遏心阳,治主化湿解毒通阳 心肌炎急性期伴发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多属湿遏心阳证,系因感受阴湿毒邪,损伤心体,阻遏阳气所致。湿毒之邪袭人,首犯肺胃,进而蕴于脾胃,先损伤脾胃之阳气,继而累及于心。心主血脉,湿毒侵心,阻遏心阳,则宗气无力鼓动血脉,致使经脉不畅而发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呕吐腹泻,头重肢困,食欲不振,或发热起伏,缠绵不愈,脘腹胀满,继之出现胸闷,气短,乏力,心悸,脉濡或迟或缓或结代,舌淡,苔白腻。治疗上宜以化湿解毒、益气通阳为法,方用藿连汤加味(藿香、川连、厚朴、苍术、茵陈、桂枝、黄芪、川芎、甘草)。方中藿香、厚朴、苍术行气化湿、健脾通阳,茵陈、川连解毒祛湿,桂枝、黄芪、川芎益气活瘀通阳,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化湿解毒、通阳复脉之功。 2 心肾阳虚,治倡温阳益气复脉 心肌炎病情迁延时表现的缓慢型心律失常,主要以Ⅱ、Ⅲ度房室(或窦房)传导阻滞和病窦综合征等多见。其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脉运涩滞。不论是湿毒伤阳,抑或是阴损及阳,均能导致心阳虚损,日久下累及肾,心肾阳虚,使心脉失于温煦鼓动,气血运行不利,血脉涩滞不通,遂发本证。主要症状为心悸怔忡,胸闷心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自汗乏力,脉沉迟无力或沉细、沉涩、结代。治疗上宜以益气温阳、活血复脉为法,应用自拟温阳复脉饮加减(桂枝、淫羊藿、制附子、炙麻黄、细辛、生熟地、山萸肉、党参、黄芪、丹参、炙甘草)。方中,桂枝、附子、麻黄、细辛、淫羊藿补心肾而助阳气、散寒结而通经脉,生熟地滋补肾阴,意在阴中求阳,党参、黄芪、灸甘草、丹参益气活血复脉,诸药相配,共奏温阳益气、活血复脉之功。 3 瘀阻心阳,治重活血通脉振阳 心肌炎后遗症出现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多因瘀阻心络、心阳不振所致。瘀血内阻的成因,既可因湿热毒邪壅滞于心,致使血运滞涩滞,阳气亏虚,无力鼓动血脉而致,又可因阴血亏虚,血液运行涩滞而发,若失治误治,则瘀血久羁不去。该型患儿往往伴见心脏扩大或心肌肥厚,临床症状视心动过缓的轻重而不同,轻者可无自觉症状,也可见有面色黯滞,口唇不荣,心胸刺痛,胸中窒闷,心悸怔忡,倦怠乏力等表现,重者甚至可反复出现昏厥。舌质或隐青或有瘀斑,苔薄,脉涩或弦细涩或结代。治疗上应长期坚持活血化瘀、养血通脉之主法,同时不忘振奋心阳,基本方应用通脉口服液(当归、三七、降香、赤芍、山楂、姜黄)。方中当归、三七活血、补血、和血,降香、姜黄化瘀兼行气,气行则血行,山楂散瘀兼以悦脾,赤芍凉血散瘀并佐诸药之偏温,共奏活血化瘀、养血通脉之功。阳虚甚,脉迟者,加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气虚重,乏力者,加黄芪、党参;兼阴虚者,加生熟地、麦冬、玉竹;复感邪毒者,加用野菊花、虎仗、丹皮等。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