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裘沛然教授治疗疑难病症八法应用举隅
作者:江苏省海…  文章来源:江苏中医药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4-14 11:59:35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1985 年8 月,笔者参加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举办的学术讲座,聆听了国家级名老中医裘沛然教授治疗疑难病症八法的经验介绍,深受启迪,临床验证,效果卓荦。兹不揣谫陋,将裘老治疗疑难病症八法的作一简要介绍,并列举笔者临床验案八则如下,以就正于同道。

1  养正徐图法中医人www.tcmer.com是,中国最专业的中医药门户网站之一.

采用补气、温阳、滋阴、养血法以扶助正气,使人体正气充实而主动祛邪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正气偏虚,制邪无力,病程迁延难愈的某些疾患。无论外感内伤杂病均可采用本法。

例11 胡某,女,25 岁,工人。1992 年12 月11 日诊。产后高热3 周, 体温波动在39 ℃~3914 ℃之间,血常规示: WBC 414 ×109PL 、RBC318 ×1012PL 、PLT100 ×109PL 、L0123 、N0170 、ESR13mmPh、ASO <500、UA270μmolPL 、RF 阴性、mp2110mgPL 。胸片

( —) 。妇产科曾予青霉素、氨苄青、庆大霉素等抗生素及银翘解毒片治疗, 高热未退。刻下患者面色苍白, 易出汗, 形倦乏力, 语声低怯, 口不渴, 不思饮食, 大便日1 次、质溏, 小便正常, 恶露已净。肝脾肋下未触及, 心肺( —) 。舌淡、体稍胖, 苔白, 脉洪而弱。虑其发热非感染所致, 且无风热表证的症状、体征, 故不宜用抗生素及辛凉解表清热剂。思前贤张璐有产后三审要领: 故先审少腹, 以征恶露已净; 次审大便之通, 以征津液不衰; 再审乳汁及饮食量少, 以征胃气虚馁。此因产妇气血交亏, 过用补血, 则味厚归阴凝气, 且有形之血难以速生, 无形之气易补, 阳生则阴长, 补气能生血。遂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训, 投以甘温除大热之剂。处方:炙黄芪30g ,白人参(另煎兑服) 10g ,白术10g ,橘皮6g ,升麻3g ,柴胡10g ,当归10g ,甘草6g ,大枣7 枚。5剂。水煎,每日1 剂分2 次服。服药后体温逐日下降,又服5 剂,体温如常。

2  反激逆从法本文转载自中医人www.tcmer.com是,中国最专业的中医药门户网站之一.

本法为反用、激用与主方药性相逆的药物从而增强药物作用的一种奇妙方法。在运用一般寒、热、攻、补药无效的情况下,采用本法往往能收到意外之效。例如在治疗热盛火炎病症的大剂寒凉方剂中加入一些温通之品,在治疗寒盛阳微病症的温热重剂中加入少量苦寒之药,在治疗气血阴阳虚衰病症的补益方剂中略加消导药物,在治疗寒热气血壅实病症的攻泻方剂中加入适当补益之品等,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它与反佐法的不同点在于:一是不局限于寒热药的使用范围;二是不局限于疾病出现假象的范畴,广泛应用于各种疑难病症。

例2、王某,男,46 岁,工人。1994 年4 月23 日诊。患者胃痛6 年,1990 年胃镜检查示: 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 天前用力过度后胃痛发作,泛酸,恶心,呕吐,心烦,口渴,畏寒,汗自出,大便色黑如柏油,每日2~3 次,BP 105P75mmHg。大便潜血试验( 8 ) 。舌淡红、苔黄,脉沉细。此乃胃中蕴热,过劳诱发,胃络受损,阳气虚衰。治拟苦寒清胃,辛热扶阳。以附子泻心汤加味治疗。处方:大黄6g ,黄连6g ,黄芩10g ,制附子(先煎) 10g ,白及3g ,参三七粉(另冲) 3g ,大贝母10g ,乌贼骨15g。3剂。水煎,每日1 剂,分2 次服。服药后胃痛减轻,大便潜血试验( 6 ) 。继服3 剂,胃痛已蠲,大便潜血试验( —) 。

3  大方复治法

本法是广集寒热温凉气血攻补之药于一方的治法。适用于危急重症。本法看似药味庞杂,治法凌乱,但用药决非乌合之众,而具丝丝入扣、多多益善之长,一些危疾重症用之常收良效。
例3、 刘某,男,46 岁,教师。1996 年5 月3 日诊。患者右上腹痛2 年,加重1 周,伴发寒热、黄疸,查B 超示:胆总管结石。因未见明显疗效故由外院转至我院治疗。刻诊:右胁胀痛,阵发性绞痛,泛恶,高热寒战,口干苦, 厌油腻, 大便4 日未行, 尿呈茶色。T3913 ℃,巩膜及皮肤黄染,Murphy 征( + ) , 血常规:WBC1812 ×109PL 、RBC3187 ×1012PL 、L0112 、N 0188 。肝功能: 总胆红素77152μmolPL 、1 分钟胆红素57molPL 、ALT162uPL 、ALP278uPL 、尿胆红素( 7 ) 。B 超示: 胆总管内径210cm ,内见17mm ×9mm 强光团,后方伴声影。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此湿热内蕴,煎熬胆汁,聚而成石,阻遏胆道,致热毒积聚,胆胃违和。治拟清热排石,和胃利胆。方用大柴胡汤、茵陈蒿汤、大承气汤、金铃子散、硝石矾石散、胆道排石汤等方加减治疗。处方:

柴胡12g , 黄芩10g , 茵陈30g , 栀子10g , 生大黄10g ,姜半夏10g ,枳实10g ,厚朴6g ,金钱草40g ,川楝子10g ,延胡索10g ,郁金15g ,虎杖20g ,白芍15g ,生甘草3g ,鸡内金12g ,王不留行20g ,玄明粉(冲) 10g ,矾石(冲) 2g。5 剂。水煎,每日1 剂分2 次服。服药后,排出结石1 枚,诸症悉除。

4  内外贯通法本文转载自中医人www.tcmer.com是,中国最专业的中医药门户网站之一.

本法指将内、外科卓有成效的名方相互沟通,灵活运用的方法,即“外为内用”、“内为外用”,有拾遗补缺、取长补短之意。适用于单用内、外科方剂效果欠佳的病症。

例4、 孙某,女,40 岁,干部。1996 年12 月7 日诊。患者上腹部胀痛12 年,朝食暮吐1 周。既往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史。曾在外院服用旋复代赭汤与黄芪建中汤未效。刻诊:胃脘胀痛,泛恶欲呕,头晕,畏寒,口不渴,厌食,二便调。T 3618 ℃、P19 次Pmin、R80次Pmin、BP110P72mmHg ,面色苍白,巩膜无黄染,心肺( —) ,胃脘部压痛,不拒按,胃区有振水音,肠鸣音减弱,肝脾肋下未及。大便检验未消化物( + ) 、OB ( - ) 。舌淡、苔白滑,脉沉细。中医诊断: (1) 反胃; (2) 胃脘痛。西医诊断: (1) 幽门不全性梗阻; (2) 慢性胃炎。病机属阳虚阴寒、胃失通降。治拟温阳散寒、和胃通滞。方用外科名方阳和汤加味。处方:熟地20g ,炮姜3g ,肉桂3g ,麻黄(先煎去沫) 6g ,白芥子3g ,炒枳壳30g ,茯苓20g ,苏梗12g ,甘草3g ,大枣5 枚。3 剂。水煎,每日1 剂,分2 次服。服药后呕吐即除,上方加减继服20 剂,诸症悉平。1 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5  培补脾肾法

根据“肾为先天之根,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对某些缠绵难愈的病症,采用培补脾肾的方法治本,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适用于迁延难愈的宿恙痼疾,如胀满、呕吐、泄泻、痢疾、痰饮、水肿、癌肿等疾患。

例5、 史某,女,40 岁,工人。1996 年6 月12 日诊。患慢性肾炎5 年,面浮肢肿,时轻时重,迁延不愈。面色不华,神疲乏力,气短纳差,腰膝酸软,腹胀,下肢浮肿,小便短赤混浊、泡沫甚多难消,大便日2 次、质溏,舌质偏红、苔白微腻,脉细。尿检:蛋白( 7 ) ,隐血( 6 ) , 颗粒管型1 ~ 2PHP , 红细胞( + ) 。血尿素氮816mmolPL ,肌酐168μmolPL 。中医诊断:水肿。西医诊断: (1) 慢性肾炎; (2) 肾功能不全。此乃脾虚积湿为水,肾虚聚水从其类。证属脾肾气虚,湿蕴化热。治拟健脾补肾,化湿解毒。处方:黄芪30g ,党参15g ,炒白术10g ,干地黄20g ,山萸肉10g ,茯苓10g ,淮山药30g ,丹皮10g ,泽泻10g ,冬瓜皮15g ,黑大豆30g ,蚕茧10g ,爵床15g ,白花蛇舌草30g ,半枝莲30g ,玉米须10g。28 剂。水煎,每日1 剂,分2 次服。另予雷公藤多甙片20mg ,口服,每日3 次。服药后下肢浮肿消失,复查尿蛋白( + ) ,颗粒管型( - ) ,红细胞( - ) 。原方加减继续服用56 剂后,查尿蛋白( - ) ,血尿素氮516mmolPL ,肌酐98μmolPL ,诸症悉平。随访1 年,未见复发。

6  斩关夺隘法本文转载自中医人www.tcmer.com是,中国最专业的中医药门户网站之一.


本法运用峻厉祛邪的方药,力捣其中坚,主要治疗中医急症及久延不愈的疑难病症。适用于邪气盛实,正气未衰的病症。

例6、 曹某,男,66 岁。1996 年6 月6 日诊。患者高热2 天,不恶寒、反恶热,面红耳赤,汗多,口渴引饮,咽痛剧烈,痛连颔下及耳后,吞咽困难,大便不通,3 日未行,小便黄赤,T 4011 ℃,咽部充血,双侧扁桃腺Ⅱ度肿大,表面有黄白脓点,颔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血常规: WBC1111 ×109PL 、RBC5172 ×1012PL 、L 0118 、N 0182 。舌质红、苔黄,脉洪数。中医诊断:急性乳蛾;西医诊断:急性扁桃体炎。此乃阳明腑实、热盛津伤。治宜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方用凉膈散加味。

处方:
大黄10g ,芒硝(冲服) 12g ,连翘20g ,黄芩12g ,山栀10g ,薄荷10g ,生甘草6g ,石膏30g ,知母10g ,僵蚕10g ,马勃3g ,鲜竹叶20 片。2 剂。水煎,每日1 剂,分2 次服。服药后大便畅通,体温降至3714 ℃,咽痛好转。上方加减继服2 剂,诸症痊愈。

7  随机巧用法


本法是医者运用巧妙构思、投药紧合病机以取捷效的一种治法。适用于病邪峻厉、顽固,运用一般方药不能奏效的疑难病症。

例7、 叶某,男,42 岁,工人。1999 年10 月21 日诊。咳嗽2 年,近1 个月来痰中带血,曾于外院用抗生
素、止血剂等治疗效微。刻诊:咳嗽痰中带血,时咯鲜血,1 天咯血量约50 ~ 100ml , 口干苦, 精神欠佳, T37.2 ℃,胸部X 线摄片示:右肺纹理增多、紊乱。CT 检查示:右肺支气管扩张,伴少许卷发影。血常规:WBC
717 ×109PL 、RBC3191 ×1012PL 、Hg1116gPL 、L 0126 、N 0174 。舌红、苔黄,脉细滑。中医诊断:咯血;西医诊断:支气管扩张咯血。拟方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味,服10 剂无寸效。笔者寻思良久,“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遂采用内病外治、上病下治、引热下行疗法。处方:肉桂末3g ,冰片3g ,硫磺末6g ,大蒜粉9g。以蜂蜜调匀敷贴于双侧涌泉穴。连用3 天,咯血好转,复用3 天,咯血消失。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8  医患相得法

本法要求医生具有高度责任感,关心、体贴、疏导病人。采取身心同治,配合思想工作“, 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想方设法解除病人的疑虑、顾虑、愤怒和恐惧等不良思想影响,使其心神安定,抗病能力增强,从而配合药物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适用于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某些疾病。

例8、 顾某,女,46 岁,干部。1990 年12 月6 日诊。其夫食道癌殁,悲戚过度,继之咽部出现异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疑虑食道癌,故精神更加郁闷,善叹息,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气,大便溏薄,食道钡餐透视无器质性病变。舌淡红、苔白腻,脉濡细。中医诊断:郁证;西医诊断:咽神经官能症。病机为情志不畅,忧郁伤肝,思虑伤脾,致痰湿阻滞,胃失和降。故笔者采用心理疏导法,劝慰其曰: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夫已故,宜节哀,过度无益反损身心;又讲明食道癌会导致进食吞咽困难,而郁证进食吞咽如常,毋庸担心。患者听后潸然泪下,须臾自语胸中宽松。同时予以化痰宽中理气方口服。处方:苍白术(各) 10g ,厚朴10g ,法半夏10g ,陈皮6g ,茯苓10g ,甘草3g ,香附10g ,砂仁(后入) 3g ,苏梗10g ,佛手10g ,绿萼梅6g。5 剂。水煎,每日1 剂,分2 次服。5 日后患者一改昔日愁容,神情自如,并诉咽部异物感已除。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