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国医大师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 |
作者:赵京春 文章来源:北京市宣武区中医医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8-28 17:30:03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金世元老师从事中药工作60余年, 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掌握了一整套鉴别药材真、伪、优、劣的娴熟本领, 对每一种药材的历史、产地、采收加工、性状、规格等级、质量标准等具有独到的鉴别技能。下面仅就传统经验鉴别谈一谈学习体会。 1 品种鉴别 在品种鉴别上, 金老师注重把祖国传统医药学同现代中药鉴别紧密结合起来, 非常重视历代本草的研究与利用。他认为:本草是祖国医药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中药脱离了本草, 就等于脱离了历史。多年来, 他反复研读, 苦心钻研, 寻根溯源, 从中取其精华, 开创了他自己鉴别中药真伪的途径。 1.1 应用中医药传统理论指导中药材品种考证 金老师善于运用中医药学史料, 作为鉴别中药的重要依据, 如解释沙参时, 他认为明代以前的本草只载有沙参, 而无南北之分, 北沙参之名始见于明代倪朱瑛所著的《本草汇言》。目前以山东生产的北沙参历史最久, 质量最佳, 称为“东沙参”。清代张璐的《本草逢原》只提到:沙参, 有南北2种:北者质坚性寒, 南者体虚力微。但在种类上并未区别。《增订伪药条辨》记载:“北沙参, ……海阳出者, 条细质坚, 皮光洁, 色白, 润泽, 为最佳。莱阳出者, 质略松, 皮略糙, 白黄色, 亦佳。日照出者, 条粗质松, 皮糙, 黄色者次。山东出者粗松质硬, 皮糙, 果黄色, 更次。 南沙参以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产品质量为优, 因其根圆锥形, 表面黄白色, 体轻而松泡, 断面白色呈裂隙, 似海绵状, 所以又称“空沙参”、“泡沙参”。 《本草纲目》中对沙参的植物形态记载较详。根据文字描述, 参考《本草纲目》《救荒本草》及《植物名实图考》上的附图, 证实书中所述是指南沙参而言, 并证实明代以前所用的沙参均为南沙参。 1.2 钻研历史文献, 搞清药材来源、性味及功效 中药的应用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 历代中药品种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演变, 进而有很大的发展与变化。我国幅员广阔, 人口众多, 各地对于用药认识的程度有所不同, 使用习惯不一, 因而产生了许多混乱现象 。品种是这样, 药物的性味、功效亦是如此。 金老师在澄清混乱, 继承和发场传统医药精华, 避免古人留下的传统药物遗失及以讹传讹的澄清, 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如橘红, 具有散寒、燥湿、利气、消痰之功效。本品在历代医家应用中, 通过不断补充和发展, 早已形成橘皮类橘红和柚类皮橘红2类。这2类橘红由于植物来源的属种不同, 其性味、功效当有区别, 过去一向依据中医处方要求, 写橘红付橘皮类橘红, 写化橘红付柚类皮橘红。目前在临床应用中, 无论写“橘红”或“化橘红”, 一律配付柚类皮橘红。这种药用方法是否正确?金老师对两类橘红的植物来源、药用历史、性味及功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2.1 橘皮类橘红: 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的外果皮。其品种主要有大红袍、福橘、朱橘等。按橘红之名, 首见元·王好古的《汤液本草》:“橘皮, 去白者曰橘红也。”由此可见, 古人所指的橘红为橘皮类橘红, 并且说明橘红的药用部位, 为橘的外果皮。橘在长江以南多有栽培, 加工品有四川的“大红袍” (称川云皮”) 、江西樟树的朱橘 (称“樟红皮”) 、浙江的蜜柑 (称“温橘红”) 、福建的福橘 (称“建橘红”) 。但由于所用橘的品种不同, 加工粗细有别, 其性状、质量有很大差异。“川云皮”, 呈长条形薄片, 周边向内卷曲, 波浪状, 似云头, 外表面深红色, 有光泽, 鲜艳油润, 密布油点 (习称“棕眼”) , 内表面淡黄色, 香气浓郁, 此为橘皮类橘红中的佳品。“樟红皮” (朱橘) 外表面呈红黄色, 中果皮残留过多, 故内表面呈白色, 质地较厚, 其品质较逊。“温橘红”虽然质地菲薄, 但呈橙黄色或青色, 片小而碎, 常卷曲, 一般视为质次。“建橘红”多呈长条形薄片, 但外表面颜色紫色或紫褐色, 常带霉点, 其品质也远不及“川云皮”。 1.2.2 柚类皮橘红: 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Citrus grandis (L.) Osbeck或柚Citrus grandis (L.) Osbeck var.Tomentosa Hort的未成熟或近成熟干燥外果皮。柚类皮橘红, 其商品来源有2种, 1种为化州柚, 1种为柚。化州柚果实较小, 果瓤酸苦不能食, 其果皮被有细密茸毛, 是本品的特征, 故称“毛橘红”, 由于采取时间和加工方法不同, 商品有“黄毛七爪”“绿毛七爪”, 此为柚类皮橘红之珍品。当前所用的大宗商品主要是“大五爪”。本品采用多种柚的成熟果皮, 切成5瓣, 削去中果皮, 将边缘及尖部折进, 压平, 烘干, 呈五角星状, 外表面呈黄色或黄棕色, 有密集凹下小油点, 表皮无毛, 质量以新品为优。 1.2.3 功能上, 橘皮类橘红: 据明代《本草纲目》载:“凡橘皮入和中理胃药则留白, 入下气消痰药则去白。”柚皮类橘红: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治痰证如神, 消油腻谷食积, 醒酒宽中。气虚者忌服, 解蟹毒。”足见与橘皮类橘红的效用不尽相同。在药性方面, “橘皮性温, 柑、柚性冷, 不可不知。” 鉴于上述橘皮类橘红与柚类皮橘红, 无论从用药历史、植物来源、品种性状、气味和功能与主治方面都有所不同, 临床药用应加以区别, 不应混用。金老师把中药材的考证、用药历史、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纳入现代临床用药之中, 以确保中药应有疗效的充分发挥。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