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六大因素推高药材价格埋下中药质量下降隐患 |
作者:本报记者…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8-12 21:32:01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从2009年开始的国内中药材行情已经历四轮暴涨。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中药材天地网7月中药材市场价格“综合200指数”收于2706.96点,而8月11日的价格指数为2688点,虽有回落,但仍在高点附近徘徊。 “中药材涨价,饮片企业、中成药企业成本压力明显加大,已经引起国务院及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改委会同商务部、卫生部、药监局、中国中药协会共同组成4个调研组,深入江西、贵州、云南、河北、河南、安徽、四川、浙江、甘肃等地,已对中药材价格情况开展了调研,中国中药协会参加了全程调研。”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常用中药材品种几乎全线上扬” 参加了多地调研的中国中药协会秘书长王桂华对记者说,2009年以来,中药材价格持续上涨,涨价品种多,涨幅大。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常用中药材品种几乎全线上扬。主要上涨品种有三七、板蓝根、山茱萸、牡丹皮、茯苓、太子参、麦冬、栀子、党参、红花、白前、枳壳、车前子、金银花、山银花、冬虫夏草、水蛭、重楼、白及、防己、半夏、人参、川贝母、桔梗等。 据仁和集团江西药都樟树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该公司381个药材采购成本增长100%的品种有29个,增长50%~99%的有73个,增长10%~49%的有163个,上涨品种达70%。涨价较为极端的太子参最高涨幅超过1000%。 另据江西樟树中药材市场反映,2010年当地野生粉防己从每千克13元涨到40多元。江西预计采挖了两年的用量,资源需要3~5年才能恢复。如果不加强管理,停止采挖,也许很难恢复,并使其陷入资源越少,价格越涨,越涨越挖,越挖越涨,直至资源濒危,无药可用的危险局面! 随着整体物价水平的全面上涨,药农种植药材的成本也越来越大,包括劳动力成本、农药化肥成本、种子种苗成本等。以贵州省施秉县太子参为例,劳动力成本由每人每天20~30元涨到现在的50~80元,每亩地用工需要2000元;种子涨到了每千克160元,每亩地需要40千克合6400元;土地租金也涨到每亩300~500元;化肥每亩需要500元。 同时,中药材产量受自然灾害影响而减少。还是以贵州省施秉县太子参为例,2009年由于冰雪冷冻灾害,太子参产量由1300~1400吨减少至700~800吨;2010年遭遇四个半月的干旱,产量再次减少约40%。 六大因素叠加效应推高药材价格 王桂华告诉记者,“今年6月,4个调研组针对价格涨幅居前的三七、太子参、党参、麦冬、板蓝根、胖大海等重点品种涨价情况做了专题调研并进行了分析。我感觉到,中药材涨价,决不是某个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叠加效应的体现。” 基于调研的情况,她认为有6大因素相互交错、相互联动推高了中药材涨价。 首先是大的环境背景,粮、油、农、副产品等整体物价水平全面上涨,带动中药材价格上涨,特别是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增强,推高了中药材价格。 二是近十年来中药材行情长期低谷徘徊,医疗机构和中成药厂在采购中药材时长期处于强势卖方市场,严重挫伤了药农种药的积极性,造成生产萎缩,所谓“药贱伤农”。药材生产持续萎缩,到2009年初达到顶点。 三是长期以来野生资源过度开采,造成资源枯竭加剧。常用中药材品种约70%来自于野外资源,长期以来无序、过度采挖致使野生资源受到极大破坏,不少品种已濒危或正在趋向濒危。在这次上涨的品种中,野生资料品种比例很高。 四是自然灾害影响。2009年至2010年期间,南方很多地方遭遇雨雪冰冻、旱涝、倒春寒等自然灾害,使得中药材幼苗受损,家种品种的产量锐减,供应不足导致价格上涨。 五是游资炒作,抬高药价。这是当前药材价格异常上涨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调研中有关方面一致反应: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的加大,“炒房者”无利可图,加之股市长期低迷,导致大量游资从房地产市场和股市流向药市,炒作药价,一些山西“煤老板”和温州“炒房团”也加入了“炒作”药材的大军。 六是需求增加。一方面生产持续萎缩;另一方面中药材用途不断扩大,需求却持续上升,供需矛盾日渐突出。中药材在药品、保健品、化妆品行业使用的范围不断扩展,使用量增长,如王老吉对甘草、金银花的使用量都在急剧增长。 “需求在增加,伤了农民之后,产量在减少,自然灾害之后又减产,这样一个矛盾的碰撞,在大的通胀背景之下,就必然造成这波药材行情的上涨。”王桂华说。 中药材涨价给药企造成巨大成本压力,质量风险明显加大 王桂华表示,近年来,中药材价格持续上涨,而国家的政策却要求药品价格持续下降,国家药品招标采购政策,尤其是各地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政策唯低价是取, 造成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如12片一板的牛黄解毒片只卖1毛钱。 “各行各业价格水准都在上涨,唯有医药行业国家要求价格下降。这种情况是很矛盾的,冲突很大,是很不科学的观点和政策。下挤上压之下,中成药制药企业生存艰难,中成药质量风险明显加大。对此,业界反响强烈,应当引起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王桂华说。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4月,中成药和中药饮片行业呈现产值、销售、利润增长幅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是,中药行业成本压力更为突出,成本明显加大,利润下滑明显,原因就是中药材价格飙升造成的。这个信号值得关注。”据王桂华介绍,她前不久参加在湖北召开的医药行业会长、秘书长联席会议,业界对此呼声相当强烈,认为由此带来的后果将严重影响中药企业和中药事业的发展,同时,也给药品质量和饮片质量埋下了深深的隐患。因为,成本的下降,难免带来掺杂使假、投料不到位、物料不平衡、质量下降,应该引起大家高度的重视。 中药材价格短期内还将呈现波动态势 王桂华认为,“正是多种因素的叠加效应影响,因而在短时间内和未来一段时期,这种行情的波动还将会持续。” “调研中我们还感到,药农、药商和药企(包括医疗机构)的搏杀才刚刚开始,药农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信息越来越灵,利益保护意识和抗风险能力越来越强,种植户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而联合起来,市场议价能力越来越强;药商为了操纵市场联合坐庄;中成药工业企业由于已经失去了10年前独占买方市场的优势,面临通胀和资源依赖造成的成本上升以及国家药品价格下降政策带来的双重压力,为了抢占资源,更为了保障自身中成药产品的原料供应,也在筹集资金直接参与药材的种植、储备和贸易。农工商联动的结果必将造成中药材价格的波动。”对此,王桂华直言不讳。 对于游资炒作,王桂华表示,“打击是必须的,但是目前还缺乏政策和法律依据。因为经营药材的药材商的职责就是买药和卖药,那么,凭什么不让买,凭什么控制卖,这需要政策上的依据。” 王桂华告诉记者,行业协会正在呼吁相关部门,一定要从政策上给予中药行业关注和支持。如建立中药储备,打击囤积居奇行为,调控中药材中成药价格,建立中药材与中成药价格联动机制,中成药优质优价等。下半年,国家有关部门将会出台一系列中药产业的调控政策,中药产业“十二五”规划也将浮出水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亲自带队调研,他近日表示,要解决当前面临的生产供应矛盾,必须在以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要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统筹管理,加强落实执行;二要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合理规划指导中药材产业发展;三要建立完善农产品流通管理体系,加强产销对接,减少中间环节;四要加快相关标准的制订;五要对常用中药材进行国家储备;六要合理调节中药材出口量;七要提高中药材资源的利用率;八要加大对中药材生产环节的保护和扶持力度;九要建立合理的中药材价格形成机制;十要建立原料与成药的价格联动机制。 据悉,国家中药材重点品种储备制度的建立也已提上商务部工作日程。 此外,中国中药协会还配合相关政府部门承办了包括药品价格政策修订、濒危药材保护利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专项课题、商务部药品商品编码及药材可追溯体系建立等重点项目。 这些工作,都将为中药行业的发展争取和创造更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