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深度揭秘:中医沦落史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2-24 15:10:37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以洛克菲勒医药集团为核心的西医集团,征服中医的战争,基本到了尾声。
 
  西医在朝,中医在野,这种说法,其实是给中医留了面子,也是为了照顾国人的情绪,更是为了遮掩西医的暴利。
 
  西医背后的医药资本非常现实,向来低调奢华,闷声发大财,才是它们的风格。
 
  现在中医,基本上已经退出了功能性的医疗市场,跟中国书法,中国画、中国戏剧差不多一样了,基本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属性的东西。
 
  嗯,非物质保护遗产,懂吗?
 
  市场基本全部,已经归了西医。
 
  中医完败。
 
  而且是在中国的本土,中医的发源地,完败。
 
  这绝对是一个奇迹。
 
  作为西医的既得利益者,无论洛克菲勒医药集团们的核心管理层,如何表彰自己的功绩,也不过分。
 
  但对全体中国人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耻辱。
 
  这个耻辱,在相关利益各方的遮掩下,现在还没有真正显现。
 
  相信,在很久或者不久的将来,历史会为中国的医学立一个耻辱柱。
 
  那么这个耻辱柱上,到底有谁呢?
 
  二
 
  第一个,此人名叫俞樾。
 
  很明显,这个人,不算历史名人,知道的人不多。
 
  但是他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学生——章太炎。
 
  此人曾在清廷干过翰林院编修,读过些书,但不懂中医。
 
  俞樾反中医之原由,很奇葩,全因家人接二连三的逝去。
 
  他59岁那年,妻子病逝,长子俞绍莱也病逝,小女儿染重疾,虽保住了命,生活却无法自理。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打击接二连三,原因都是因为医治不力,他反中医,情有可原,但很明显,这非常荒唐。
 
  无论中医西医,都有名医庸医。以偏概全,是不对的。
 
  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在大肆宣传反中医的同时,非常坦然地说,自己对中医素未通晓。
 
  此人虽然有点逗逼,但他写了一篇《废医论》,影响力极大。
 
  他根据《黄帝内经》所写的《内经辨言》,从学问的角度,在根上对中医发起了疑问。
 
  关键是,在当时西学全面占据优势的大背景之下,他的主张风生水起。
 
  洛克菲勒集团与中医没有什么历史上的恩怨情仇,其实,仅仅是靠资本逐利的本性行事。
 
  用现在的话讲,洛克菲勒集团与中医的关系,是为了争夺市场的商业竞争对手。
 
  没有私仇。
 
  但是,这个章太炎的老师,为了一己私怨,把庸医的责任,全部让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背锅,这个事,做得可真是不地道。
 
  但是,他当时的举动,无疑成了西方医疗集团的强助力。
 
  就跟现在提华夏文明复兴是主流思想一样,当时的民国,反对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时髦的事。
 
  当时的社会名流,反对中医的,可不仅仅俞樾一人。
 
  当时比较有名的不少,其中最出名的有鲁迅,梁启超,胡适。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人,不但反对中医,还反对汉字。
 
  先说鲁迅。
 
  其实,我个人感觉,鲁迅反对汉字也好,反对中医也罢,仅仅说明鲁迅,受历史的局限性,对中医,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研究不够深入。
 
  既不能不能说明鲁迅先生不爱国,也不能说明鲁迅先生反对中医,就是对的。
 
  很明显,鲁迅先生,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反对中医,反对汉字,都是一种文化短视,急功近利的救亡思想的表现。
 
  ——病急乱投医,为了救国,啥也不顾了。
 
  鲁迅先生反对汉字,实际上是没有分清楚,满清文化与传承了几千年的华夏文明是不同的。
 
  满清的黑暗奴隶统治,并不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腐朽的、“吃人”的礼教,是满清的黑暗统治,而不是传承了几千年的华夏文明。
 
  同样,鲁迅反对中医,跟章太炎的老师老俞差不多,一开始主要是由于家庭原因。
 
  读过鲁迅全集的人,或许记得,鲁迅在文章中描述,他小的时候父亲有病,要经常请人看病。他每天都拿着家里的一些东西去当铺,换钱后再去药铺。年仅十几岁的他,在当铺、药铺、医生家跑了4年。不凑巧的是,他碰上的还是一个标准的庸医,为了掩盖医术低下,经常用一些找不到的药引子来推卸责任。
 
  药引子是引药归经的俗称,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
 
  实际上类似于催化剂。
 
  通常就是些淡盐水、蜂蜜水、米汤、红糖水、葱白汤、姜汤。
 
  鲁迅碰到的医生,却开了一个“原配的小蟋蟀一对”这样离奇的药引子,着实扯淡。
 
  也难怪鲁迅对中医没有好感,后来他自己也学了西医,他反中医,也可以理解。
 
  关键是,后来鲁迅的爱人许广平有了妇科病,请西医看,怎么都看不好。
 
  鲁迅自己是学医的,西医朋友很多,所有人都束手无策。这时有人推荐许广平吃乌鸡白凤丸,许广平吃了没多久,病就好了。
 
  鲁迅后来还把乌鸡白凤丸推荐给了萧红。
 
  后来周海婴说,他父亲并不反中医,他只是反庸医。
 
  鲁迅先生对中医的态度,周海婴其实很明白,但是周树人的脾气,大家都知道,嫉恶如仇,他要是认定了的坏人坏事,非骂个狗血喷头不可。
 
  但如果从鲁迅的文章中分析,鲁迅对中医的态度,其实有点意气用事了。
 
  他其实对中医也是了解不深。
 
  有人讲,鲁迅跟梁启超差不多,是因为对西医的痴迷,导致了对中医的憎恶。
 
  “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鲁迅的这句话被反对中医者引用得最多。但我认为,引用这句话当作诋毁中医的所谓论据,只能说明引用者非但没有认真研究鲁迅对中医思想认识的变化脉络,就连《呐喊·自序》这篇文章也未好好读通。
 
  鲁迅被误读了。
 
  甚至可以说,鲁迅被有意无意地误读了。
 
  这句话是鲁迅先生什么时候写的呢?
 
  1922年12月,在《呐喊·自序》中。
 
  追忆的是什么时候的思想呢?
 
  1898年,当时鲁迅17岁,正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
 
  其基本背景是:
 
  当年,因为鲁迅的父亲死在了庸医手里,使得鲁迅本能地对中医产生了很大的恶感,到南京求学后,逐步接触了一些西方科学知识,包括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
 
  这时鲁迅产生了今昔对比:
 
  “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地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的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
 
  也就是说,反对中医,推崇西医,是当时鲁迅先生决定东渡日本学习医学的动机,此动机最初产生于1898年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的时候。
 
  鲁迅自称当时掌握的“幼稚的知识”,同时也正说明当时对中医的评价是出于少年的偏激。
 
  拿出周树人17岁时的“愤青”观点作为思想成熟后鲁迅对中医的看法,是经不住推敲的。
 
  在他后期以后的文章中,也不乏对中医客观肯定的观点。
 
  作于1925年12月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在鲁迅杂文中是极其有名的,文中这样说:
 
  “中国人或信中医或信西医,现在较大的城市中往往并有两种医,使他们各得其所。我以为这确是极好的事情。倘能推而广之,怨声还要少得多,或者天下竟可以臻于郅治。”
 
  作于1933年7月的《经验》一文中,曾提到《本草纲目》:
 
  “……这是一部很普通的书,但里面却含有丰富的宝藏。自然,捕风捉影的记载,也是在所难免的,然而大部分的药品的功用,却由历久的经验,这才能够知道这程度……大约古人一有病,最初只好这样尝一点,那样尝一点,吃了毒的就死,吃了不相干的就无效,有的竟吃到了对症的就好起来,于是知道这是对于某病痛的药。这样的积累下去,乃有草创的纪录,后来逐渐成为庞大的书,如《本草纲目》就是。”
 
  由此可知,鲁迅虽对中医的研究比较浅薄,但是,并不是一味主观贬斥,他只是更信西医而已。
 
  综上所述,鲁迅笃信西医,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他对祖国的中医也有客观的肯定。但我们也发现,鲁迅对中医的了解非常浅薄。这也是事实。
 
  其实,很多中医黑,包括鲁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凡是反对中医者,都笃信西医,且对中医的了解都不深。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