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史上最牛内经课:阴阳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
作者:熊继柏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8-17 11:19:24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导读: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就在于阴阳是辩证观,五行是系统论。阴阳五行学说是我们中医学理论的纲领,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运用《内经》理论,辨治疑难病证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搞临床的人,临床搞到什么程度呢?每个月看1000人。尽管现在退休了,一个星期只上三次门诊,但是还要看1000人。所以我一年看的病要上一万。年年如此,没有间断过。过去在农村一天看一百号,天天如此。

那么我们作为一个中医,怎样才能达到治疗疑难病这个水平呢。首先一点你要会治常见病,你如果连常见病都不会治,你怎么谈得上治疑难病呢?治疗疑难病,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否则这个疑难病摆在你面前你就无从辨证,无从分析,无从诊断,无从用方。因为你不具备这样的理论功底,你就不可能分析到位。同时要有丰富的临证经验,不然疑难病摆在面前往往就是一团乱丝啊。

岳美中老师讲得好啊,“辨证如理乱丝,用药如解死结”,要有这样的功夫的啊,否则你治疗不了疑难病。当然也不可能所有的疑难病都能治,《内经》讲上工也就是十全九,何况我们还达不到这个水平,不可能达到十全九。我经常讲我自己达不到十全九,我能够争取达到百分之八十就非常了不起的,这是我个人对自己的要求。有百分之八十是见效的,这就已经很不错了。

《素问·著至教论》《素问·气交变大论》这两篇文章都先后提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就告诉我们,医道要了解的知识特别多。

《内经》就是这样,包含了天文,地理,人事。所以张景岳说《内经》是“上极天文,下穷地理,中悉人事”。

具体地讲呢,就是《内经》给我们确立了中医学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不仅是《内经》的,而且是整个中医学的。可以讲《内经》的理论体系,也可以讲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些什么内容呢?归结起来就是十大学说。我讲的这个内容就是把《内经》理论体系的十大内容(十大学说)跟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这样,对于《内经》的理论就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内经》独有的东西,也是我们中医独有的东西。它源于古代的哲学思想。《易经》的《系辞》里面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就是自然界的法则,自然界的规律。《易经》的这个话,就是把阴阳作为自然界的一个法则。《内经》讲阴阳,是讲的什么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还是《易经》的思想。自然界的法则,自然界的规律,就是阴阳。“万物之纲纪”,指出阴阳是万事万物分类的纲领;“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是讲的来源。“父母”“本始”是指来源,生长,消亡,变化的根源就是阴阳。“神明之府”,这个“神明”不是讲人的精神面貌,是讲自然界的变化运动。有一些教科书把这个“神明”解释成人的精神面貌,这是错误的。

因为《内经》里面讲神是包括两种,一种是自然界的神,一种是人体的神。自然界的神,就是讲自然界的变化运动。人体的神是讲人体的生命活动,这是广义的,讲人的神志思维,这是狭义的。这个概念我们要清楚啊,《内经》有原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天元纪大论》都有这个话:“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这个神是什么呢?自然界的变化运动。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自然界的规律,一切的生长收藏变化运动都在于阴阳。

自然界的万物都离不开阴阳,那我们人呢?“人身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也一样,我们中医就用阴阳这个法则来认识自然,认识人体。张景岳有一句话:“阴阳者,一分为二也”,这个话出自《类经》。《内经》里面又讲:“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素问·阴阳离合论》)“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人呢,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阴阳者,血气之与男女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这都是从《内经》的原文中出来的。所以一切事物都用阴阳来分类,那这个法则是个什么法则呢?这个法则用哲学家的话讲,就是辩证法。所以张景岳讲一分为二,实际上就是辩证法。因此啊,阴阳就是辩证观,中医的辩证思想就是阴阳。

我们认识自然是分阴阳,认识人体分阴阳,认识生理分阴阳,认识病理分阴阳,指导治疗分阴阳,药物分阴阳,看脉分阴阳,哪个东西不分阴阳啊?“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二十八脉里面一半是属阳的,一半是属阴的,《濒湖脉诀》讲得很清楚。药物“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事物都要分阴阳。

所以阴阳是个什么东西呢?就是一个辩证法则。它不是具体指某一个东西,如果你硬要讲某一个东西,那就是水为阴,火为阳,“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不就很清楚吗?因为万事万物都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大而天地,日月,小而每一个物体,比如这个杯子,上面是阳,下面是阴,外边是阳,里边是阴,这个教室,外边是阳,里边是阴,那边坐的人,男为阳,女为阴,所以,《素问·阴阳离合论》讲: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它的关键是一个,就是辩证的法则。所以阴阳是我们中医学理论的纲领,我们把它作为一个理论纲领,不论是什么事物,都用这个纲领去认识,比如八纲辨证,它的纲就是阴阳。《伤寒论》六经分证,实际上它的纲也是阴阳,三阳是阳证嘛,三阴是阴证嘛,它按照《内经》的三阴三阳来划分。大家学过中医学基础,就是了解阴阳学说实际上就是中医的辩证观。

五行

五行是什么?五行本来出于《尚书·洪范》,春秋战国时期的书。《尚书·洪范》里面讲五行,第一个是水,它第一个讲的不是木而是水,第二个讲的火,第三个讲的木,第四个讲的金,第五个讲的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它是讲的五种物质的特性,关键在于特性。我们中医学《黄帝内经》就把《尚书·洪范》中的五行论搬到我们《内经》里面作为一种理论。作为一种什么理论呢?仍然用五行这种物质的特性,来说明万事万物的类别和联系。

我们对万事万物的认识不仅有阴阳一个大纲,一个大的法则,而且有五行来分类,分为五种类,并且说明它们之间的复杂的联系,这就是五行。所以,我们看看,《素问·天元纪大论》讲:“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五行,主五个方位,东南西北中,产生五风。换句话讲,就是指五风,风、热、湿、燥、寒,用五行来分类。

而人呢?“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人有五脏,五脏又化生五种功能,产生什么功能呢?产生神志活动,即喜、怒、思、忧、恐。那就是说,用五行来认识自然界,用五行来认识人体,就根据这样一个认识,在我们《内经》里面就成了一个五行系统。这个五行系统呢,就是把自然界和人体融到一起归类。这个归类具体的原文就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我们来看一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东方生风,风生木……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我们看看这段文字,它归了些什么类。东方,方位;风,五气;木,就是五行;在天,自然界,天上的气候,是风;在地下,五行,是木;在人体,就是筋;在人体的五脏,就是肝;在五色里面,苍色,青也;在五音里,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这个变动是讲肝脏的变动,肝脏的变动就是病变举动,它的最常见最主要的举动是什么呢?是握,握就是拘挛,拘挛就称为握。在窍,肝开窍于目;在味,味就是酸味;在志,五志里面,就是怒。这就是五行归类。

我们再看一段,“南方生热,热生火……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扰,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

在天,热气;在地,属火,五行里面的火;在体,为血脉;在脏,心脏;在五色,赤色;在五音里面,是徵,“角徵宫商羽”,五音;在声,就是笑声;在变动,为扰,注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里面,这个字是个“忧”字。我现在把它改过来了,因为我发现《阴阳应象大论》当中这个“忧”字极有可能是错的。为什么呢?

第一,这里是讲的变动,不是讲的情志,前面的变动是握,这个变动如果是忧,忧是情志,这不符合逻辑。第二个理由,后面的肺为忧,这又出现个“忧”,是重复的,这是第二个理由。但是这只是一种推测。另外《素问·五常政大论》有这么一句话:“赫曦之纪……其动炎灼妄扰”。“赫曦之纪”,就是讲的火运之年,这一年的主要病变,是什么呢?炎灼,就是火热病变;妄,就是神志妄动;扰,注意这个扰字,妄扰,它不就是乱动吗?我们又称为躁扰不宁,是不是?火热就会扰乱心神,那不就出现躁扰不宁啦。

因此,从《五常政大论》反馈到《阴阳应象大论》,这个“忧”字很可能是错的,多半是笔误。古人写“忧”字和“扰”字怎么写的,就差一个提手。所以我就琢磨这个字肯定是个“扰”字,不是“忧”字。接下来,在窍就是舌;在味就是苦味;在志为喜。后面还有几段,我就不列举了。

这几大段文字,“东方生风,风生木”,“南方生热,热生火”,“中央生湿,湿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就是一个系统的五行归类。这就形成了一个五行系统,即将自然界的方位、五风、五色、五味、五音,人体的五脏、五气、五官、五种病变举动等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五行系统。所以张仲景的《伤寒论》绪论里面讲:“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天,人,万事万物都用五行来归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里面又讲:“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一开头就是这句话。所以它离不开这个阴阳五行。

我们运用五行来对万物进行归类,对人体进行归类,形成一个五大系统。形成五大系统归类以后,我们还要进一步认识它的变化。第一个变化,就是相生的规律,第二个变化,就是相克的规律,这是两大规律。相生的规律,五行不是主五时吗?生长化收藏,就是春、夏、长夏、秋、冬,这是一个什么规律呢?这是一个五行相生的规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春-夏-长夏-秋-冬,它是一个相生的顺序。我们就形成了一个五行相生的规律,就是这么认识的。

生长化收藏,实际上就是一个相生的规律,春生才有夏长,夏长才有长夏化,长夏化才有秋收,秋收才有冬藏,有了冬藏才有春生。自然万物是如此,我们种庄稼更是如此,气候也是如此。这是相生的规律。那么相克的规律呢?《内经》里面讲了很多,我举一条,《素问·六节藏象》里面“五运之始,如环无端……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这是规律,我们叫“胜之”,简称相克。春胜长夏-木克土,长夏胜冬-土克水,冬胜夏-水克火,夏胜秋-火克金,秋胜春-金克木,这就是五行时之胜,按照时令的相胜。实际上呢,就是五行相克的规律。

我们认识五行相生相克,是从自然界的变化来认识的。因此我们学习五行哪,不能把它看成呆板的五种物体,这样就错了,它讲的是特性。古人最早是认识一年五季的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内经》把它延用过来,认识人体,那么人体五藏之间,六腑之间,五官之间,五体之间,也就根据五行这个相生相克的理论去认识它的变化。归根结底,五行是系统论。

我用两句很简单的话概括,阴阳是辩证观,五行是系统论。这就是我们要理解的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的概念,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就在于阴阳是辩证观,五行是系统论。阴阳五行学说是我们中医学理论的纲领,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