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古代中医口腔健康问题用药选议 |
作者:陈国宝 朱… 文章来源:口腔护理用品工业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9-14 9:18:42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口腔健康问题是关乎个人身体健康的首要问题之一,我国古代中医对于口腔健康问题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有很多的见解与记述。限于古人的认知技术水平,部分理论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错误,部分治疗和用药方案也存在一定的安全性,但是大部分具有值得深入剖析与学习借鉴的地方。 1 古代中医对口腔疾病的认知 中医认为口腔健康可以反应人体健康的整体水平,不同的牙齿和牙龈的状态与颜色会反应不同的病症。《脉经》记述: 唇肿齿焦黑者,脾肾绝也。齿龈无色,舌上尽白,唇里有疮者,狐惑也。《形色外诊简摩》记述: 齿若光燥如石者,胃热甚也,若无汗恶寒,卫偏胜也,辛凉泄卫,透汗为要。若如枯骨色者,肾液枯也。若上半截润,( 靠根半截) 水不上承,心火上炎也,急急清心救水,俟枯处转润为妥。《温热论》记述: 若齿垢如灰糕样者,胃气无权,津亡而湿浊用事,多死。初病齿缝流清血,痛者为胃火冲激; 不痛者为龙火内燔。齿焦无垢者死; 齿焦有垢者,肾热劫胃也,当微下之,或玉女煎清胃救肾可也。 中医首先认为牙齿松动、脱落与肾有关。中医理论认为肾藏精,主骨髓,齿乃骨之所终,髓之所养。若经络充实,骨髓强盛,则齿牙莹白璀璨,则牙齿无病也。肾气虚弱,阳明脉虚,无以荣于骨髓,故令牙齿枯槁而黄黑,则易被风邪所乘,故疼痛也。因此中医认为益精填髓类中药可以帮助我们坚固牙齿,减少牙齿的疼痛、松动与脱落,甚至认为某些药物可以起到断齿再生的功效。 其次牙龈肿痛、出血、腐烂则与肠胃之火有关。中医认为齿者骨之余,胃之标,上龈属胃,胃为艮土,故止而不动,下龈属大肠,大肠主庚金,故动而不休。《汤液本草》记述: 风疳之病,其候槽龈虚肿,牙齿动摇,侵蚀齿根,腐臭脱落,下攻龈颊损烂,浓血俱出者是也,盖缘手足阳明之经气虚,风邪热毒,在胃蕴积日久,上熏胸间,攻发口齿,故成斯疾。《太平圣惠方》第三十四卷认为: 本病多由脏腑壅滞,久积风热,脾肺不利,心胸痰饮,邪毒之气,冲注上焦,熏蒸牙齿而致。症见齿龈浮肿,动摇脱落,损烂,脓血俱出,虫蚀齿根,口内常臭,面色青黄,唇颊肿痛。 另外,中医认为一些口腔疾病比如口臭与脏腑之疾有很大关系。《诸病源候论》记述: 口臭,由五脏六腑不调,气上胸膈。然腑脏气臊腐不同,蕴积胸膈之间,而生于热,冲发于口,故令臭也。 古代中医认为牙痛有龋齿者是为虫。比如《诸病源候论》记述: 有虫食于牙齿,则齿根有孔,虫居其间,又传受余齿,亦绵疼痛。此则针灸不瘥,敷药虫死,乃痛止。另外,牙痛除虫牙之外,中医还认为与风、火、湿热有关。虫牙痛者,因喜食甘香,湿热化虫,攻痛频痛。风牙痛者,遇风发作,浮肿随后生痛。火牙痛者,齿根必牵扯腮颧,阵阵作痛,时发时止。湿热牙痛者,乃足阳明胃经,其患腮颧浮肿,甚则牵引太阳,疼连颊项,口中热气,大便结燥。 2 古代中医对口腔健康的护理 对于牙中有虫之说,因古人限于认知手段,有所误解。但对此也有较为正确的认知,比如《太平圣惠方》记述: 夫齿( 病) 者。由人饮食甘肥。不能揩理。宿食在于齿根。腐臭之气,淹渍于齿也。而又脏腑壅热( 熏蒸) 。基于此古代已提出关于口腔清洁护理方面的一些观点,《饮膳正要》中提出: 凡食讫温水漱口,令人无齿疾、口臭。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齿疾不生。凡清旦盐刷牙,平日无齿疾。除饭后清洁漱口之外,中医提出常扣齿有利于牙齿健康,比如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的主张叩齿三百下,日一夜二,至老齿不痛,不动落。 我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饮食对牙齿的影响,指出一些不宜多食的东西。明代陈嘉谟所著《本草蒙筌》中系统性指出———饴糖: 小儿多食,损齿生虫。醋: 然食多齿软者,因水生木,水气弱,木气盛,故如是尔。齿属肾水,酸助肝木,安得不然? 大枣: 中满及热疾忌食,齿疼并风疾禁尝。栗: 小儿多食,令齿不生。安石榴: 过食损齿变黑。甘蔗: 小儿多食,损齿消肌。 结合《太平圣惠方》中的说法可以看出饮食对于牙齿健康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古人与现代的认知是一致的。虽然他们看不到微生物,看不到口腔致病菌,但是能够意识到一些酸性或高含糖食物对牙齿的损伤。同时古代还提出一些多吃有利于牙齿健康的食物,比如《列仙子》记述∶ 赤松子食天门冬,齿落更生,细发复出。《神农本草经》记述鹿茸“益气强志,生齿不老”。黄精宽中益气,补五藏,调良肌肉,充实骨髓,坚强筋骨,延年不老,颜色鲜明,发白再黑,齿落更生。诸多医学著作中记述旱莲草、荆芥等一些具有延缓衰老作用的药材长期服食有健身、益髓固齿的效果。 现代医疗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然而,《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与 2005 年相比我国儿童及青壮年患龋率呈现上升趋势,儿童患龋率增加更为明显。公开数据显示我国 5 岁乳牙患龋率达到 70. 9% ,12 岁儿童患龋率达 34. 5% 。笔者认为这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首先,糖的摄入量在增加,各类糖果、含糖饼干、饮料食用后遗留在口腔中的糖分更容易滋生口腔细菌。另外,碳酸类饮料的摄入也在不断腐蚀牙釉质,增加了龋齿形成的风险。还有各种精细营养的小分子食物比如酸奶、乳酪肽、蛋白肽等打着“小分子,易吸收”宣称的食物,这些小分子类营养成分在口腔中的残留会更加有利于口腔菌群的滋生繁殖。最后我认为这些“软、精、细、小”的食物弱化了牙齿撕咬、切割、咀嚼研磨的能力,减少了牙齿和食物以及牙齿之间相互碰撞的概率。缺少适度的刺激之后,人体向牙齿输送的钙质类成分有可能会减少,牙齿的坚固程度会有所下降,也是患龋率上升潜在的可能性。当然要证明这一点还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 基于对各种口腔健康问题的认知与理解,古代中医也提出了诸多口腔保健和口腔疾病治疗的方剂和方法。比如《太平圣惠方》中记述日常清洁美白牙齿用到寒水石散方: 寒水石 2 两,白石英 2 两,石膏 2 两,细辛半两,川升麻 1 两,朱砂半两( 细研) ,麝香 1 分( 细研) ,丁香 1 分,沉香半两,钟乳 1 两( 细研) ,上为细散,研磨令匀,每早晨、夜间常用揩齿,令牙齿光白。还有七宝散方: 海蛤、琥珀、真珠、白石英、玛瑙、光明砂( 各一两) 麝香( 一分) 上件药,捣为散,于乳钵内,重研令细,每日取柳枝打碎一头,点药揩齿令白净,甚良。类似多种矿物和植物药打碎研磨后联合使用,揩齿令洁白去口臭的还有很多,可以说这是古代牙膏的雏形。 除口腔清洁外,古代中医还有很多针对口腔疾病治疗的医药方剂与治疗手法。《千金方》记述治齿龈痛、不可食生果方: 生地黄、桂心上二味合嚼,令味相得咽之。应该是对牙齿对果酸类物质敏感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千金方》还记述了治齿牙根摇欲落方: 生地黄大者一寸,绵裹着牙上,嚼咽汁,汁尽去之,日三即愈,可十日含之,更不发也。如此诸多,不便一一列举。 古代中医典籍中对于各种牙痛、口臭、牙龈出血等口腔问题的方剂和用药思路有很多值得借鉴学习,也有一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安全性因素,在现代看来不可取。 3 古代中医用于口腔疾病的矿物药 古人对于矿物药在口腔疾病中的应用较少,主要是盐和矾类。 古人常用大盐或青盐来清洁口腔或与其他药材相配治疗牙痛及牙龈出血。《永类钤方》记述: 取雪白盐花,每早揩牙漱水。《外台秘要》记述了两种治疗牙龈出血的方法: 好盐熬,每夜封齿根上,沥水尽,乃扣齿一二百遍,即瘥。竹叶浓煮,着盐含之,冷吐。 在古人没有用盐杀菌这个概念之前认为盐可以促进血液流通有走血之验。《本草衍义》: “《素问》曰,咸走血,故东方食鱼盐之人多黑色,走血之验,故可知矣。齿缝中多血出,常以盐汤漱,即已,益齿走血之验也。”另外还认为盐味咸,咸入肾,有固肾填髓之功效,所以能够减缓牙龈肿痛和出血之症。除用到盐之外还常用白矾、青矾、黄矾之类。《唐本草》: 矾石有五种,青矾、白矾、黄矾、黑矾、绛矾。然白矾多入药用,青、黑二矾疗疳及诸疮,黄矾亦疗疮生肉,兼染皮用之,其绛矾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陶及今人谓之石胆,烧之赤色,故名绛矾矣。现代药物成分和药理作用分析可知这些矾类主要是硫酸铝钾、硫酸亚铁之类的复合硫酸盐,该类成分除了杀菌功效,同时有收敛止涩,凝固蛋白的作用,因此可以起到治疗缓解牙龈肿痛和牙龈出血的作用。另外有寒水石和石膏、石胆之类,含有硫酸钠、硫酸钙之类的矿石成分的药物治疗牙痛和牙龈出血,分析认为除了杀菌和收敛凝固蛋白之外,也和一些金属离子调节痛感神经传递有关。 传统中医里面还用到雄黄和砒霜治疗牙痛。出现严重龋齿的情况下食物残渣窝藏在缺损的牙齿缝隙内,细菌滋生反复感染,导致牙髓炎和牙根尖周炎和局部组织坏死,现代一般采用牙根管治疗。在牙根管治疗过程中有时也会用到砒霜( 三氧化二砷)来杀死神经组织,阻断痛感的产生与传递。这一点与古代中医应用效果相仿。 传统中医典籍中也有类似补牙的方法用到矿物药。《太平圣惠方》记述的铜末散: 牙齿非时脱落,令牢定: 熟铜末一两,当归、地骨皮、细辛、防风( 去芦头) 各一两。上药捣罗为末,和铜末同研如粉,以封齿上,日夜三度,三、五日后牢定,一月内不得咬着硬物。同时《本草品汇精要》中有一方曰“银膏”,此膏以符陵平土水银和白锡及银薄合成之凝硬如银,堪补牙齿缺落。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