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略论缪希雍“补血须用酸枣仁”
作者:谷建军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7-6 22:03:34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明代著名医学家。对伤寒、脾胃、血证、中风诸证均颇有心得,给后世医家以很大启发。其对血证提出的“吐血三要法”,得到诸多名家的首肯与赞赏。如王肯堂、张璐、叶天士、唐宗海等诸大家论治血证时,纷纷引用其“吐血三要法”。而“补血须用酸枣仁”这一观点正说明了三要法的至要之处。

       对吐血证,时医多以凉血止血之法为治。缪氏针对时弊,提出了“见血休治血”的“吐血三要法”:首先宜降气、不宜降火;其次宜行血、不宜止血;再次宜补肝、不宜伐肝。在缪氏《先醒斋医学广笔记》[1]中对三要法只有提纲挈领的论述,而王肯堂在其著作《灵兰要览•呕血》[2]一篇中对三要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灵兰要览•呕血》篇记载:“岁巳卯秋,始晤缪仲淳于白下,相得甚欢,忽谓余曰:补血须用酸枣仁。余洒然有省。”缪氏于巳卯(约1580年)秋,与王氏相会于白下(即南京),二人相谈医理,王氏对其医学造诣大为折服,缪氏并传其名方资生丸于王氏。对“补血须用酸枣仁”一言,王肯堂更别有心得。

       王氏外兄虞检庵病呕血,虽用补法,亦终致不起,病中“未尝瞑目而卧也”。对呕血这一伴见症,王氏一直未明其因,“余一时思不及此,心常缺然。”直至与缪氏会后,闻其说“补血须用酸枣仁”,方大悟:“肝为藏血之脏,故人卧则血归于肝。今肝脏虚极,不足以摄血,荣卫之气,亦不复行于表分,故不复瞑目而卧,则血无所归矣。血无所归,故积久而复吐出,自然之理也。”说明呕血者目不瞑是由于肝虚不能藏血。
       不寐的病机各异,有太阴土虚,阴阳不归而不寐者;有阳明气逆,上而不下则不寐者;有阳明厥阴开合不利而不寐者;有肝之阴血虚,致肝不藏魂而不寐者(《本草崇原集说•酸枣仁》)。王肯堂独将血证不寐之理归于肝虚不能藏血,笔者原亦不明其理,一般认为酸枣仁的作用是养心安神、大补心脾、除虚烦不眠,与肝虚有何关系?然而遍查本草资料才发现,酸枣仁的药性与一般认识竟大不相同。

       从归经上看,有资料认为酸枣仁入肺经,如《神农本草经三家合注•酸枣仁》叶天士认为:“枣仁气平,禀天秋敛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有认为入心经,如《本草约言•酸枣仁》:“酸枣仁,味酸,气平……入手少阴心、足少阳胆、足厥阴肝。”但大多数认为入肝胆经,如《本草图解•酸枣仁》:“酸枣仁味酸性收,故其主治多在肝胆二经……世俗不知其用,误为心家之药,非其性矣。”《本草求真•酸枣仁》:“本肝胆二经要药,因其气香味甘,故又能舒太阴之脾。”《本草纲目•酸枣》:“其仁甘而润……皆足厥阴少阳药也。今人专以为心家药,殊昧此理。”《本草征要•酸枣仁》:“味酸平无毒,入肝胆二经。”

       从功用上看,除《神农本草经》等言其“主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痛、湿痹”外,多数资料认为酸枣仁主治多寐、不寐及多汗等症。而对其主治不寐的机理亦多从补肝胆的角度出发。如《本草图解•酸枣仁》:“酸枣仁味酸性收,故其主治多在肝胆二经,肝虚则阴伤而烦心不得卧。肝藏魂,卧则魂归于肝,肝不能藏魂,故目不瞑。酸枣仁味归肝,肝受养,故熟寐也。”《本草求原•酸枣仁》:“酸枣仁,酸甘平而润,凡仁皆润,专补肝胆之血。”《本草从新•酸枣仁》:“生用酸平,专补肝胆,今人专以为心家药,殊未明耳。”《医宗必读•酸枣仁》:“胆怯者,心君易动,惊悸盗汗之所自来也;肝虚者,血不归经,则虚烦不眠之所自来也。枣仁能补肝益胆,则阴得其养而诸证皆安矣。”

       从以上对酸枣仁性味归经及功用的论述中可知,“酸枣仁得木之气”,补肝胆是其本性,“兼土化”,补脾乃其兼性,“其主治多在肝胆二经”,有养肝阴、补肝气之效(《神农本草经疏•酸枣仁》)。故王肯堂从缪氏“补血须用酸枣仁”一言中便悟出“宜补肝不宜伐肝”之理。后世《本草述钩元•酸枣仁》亦云:“补阴者,滋阴而俾之生也,生化之机合,缪氏故谓补血无如酸枣也……其为肝胆血分之要剂。”

       吐血之症,往往症见肺卫,其本却在肝。“先医谓肝无补法”(《灵兰要览•呕血》),对呕血常用平肝、伐肝之品,“以至爪青囊缩而不起”。故王肯堂说:“肝藏血,血阴物也,阴难成易亏。又肝为东方木,为发生之脏,宜滋养不宜克伐……失血之后肝脏空虚,汲汲焉实之不暇,而敢以纤毫平肝之药伐之哉!”深悟缪氏“宜补肝不宜伐肝”之旨,其中亦暗含缪氏之“阴无骤补之法,非多服药不效”的血证治疗原则。

       在吐血三要法中,前二法乃治其标,后一法是治其本。对补血养肝之法,王肯堂说:“若补血养肝,血有所归,如茯神、龙眼肉、酸枣仁等,随证择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