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舌诊图解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医人 收集整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6 9:30:2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图解:黄腻苔:舌象为苔色黄而粘腻,颗粒紧密胶粘,加黄色粉末调涂舌面。 主病及相关研究: 黄腻苔由邪热与痰涎湿浊交结而形成。苔黄为热,苔腻为湿,为痰,为食滞。 黄腻苔主病:主湿热积滞,痰饮化热或食滞化热等证;亦主外感暑热,湿温等证。治宣清热,化湿,祛痰。 另外,辨黄腻苔;尚应注意结合舌质合参。 ——若淡红舌,黄苔满布舌面,苔色润泽不燥;边尖兼少许白苔,因外邪传里化热,进入阳明胃腑而生。主病,热入阳明证,气分湿热症,肝胆疾患及尿路感染,多种发热疾病.治宜清热解毒,疏通表里。 ——若红舌,黄腻苔,中厚而边薄,紧密细腻,根部尤甚,则多因热痰互结,或湿邪入里化热,或温热之邪结于胃肠,尚未至阳明燥实。 ——若舌色深红发绎,则又为营热深重之候;主病;热痰互结.中焦湿热;胃肠宿食。治宜清热化湿,涤淡导滞。 ——若紫舌,灰黄厚苔,苔润而不燥,即为寒热错杂,热从寒化,或寒从热化之危重之候,多因为热病不愈,心阳暴衰,停痰厌饮久久不愈,兼感外邪,入里化热;盛夏炎热,恣食生冷而发中寒霍乱;阴盛于内,逼热上浮;素体内有瘀血.又感邪化热;故主病为真寒假热,心肾阳衰,霍乱吐泻,哮喘诸证。治宜温通心肾,回阳救迎;清热化池;活血化瘀。 ——若紫暗舌,黄腻苔,舌体胖,舌面满布黄苔.夹有白苔,中根较厚,其色黄而厚腻,其形成可因阴证央食,可因痰湿内郁,可因寒邪凝滞,可因湿食阻滞中焦,气血郁阻,亦有湿热与胃肠糟粕搏结之证。治宜温阳健脾,活血消积。 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胃肠炎.胆囊炎,尿毒症等病人的舌象。 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图解:黄燥苔舌象为苔色黄干而少津(津液),属邪热伤津之病变。 主病及相关研究: 黄燥苔:成因有数种: (1)苔薄黄而干,为病初外邪化热入里,邪热伤津; (2)苔黄而干燥,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3)舌苔干色黄,满舌厚积,为实热里证; (4)若苔色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为表邪已解邪气内传.结聚脏腑。 (5)若病后期苔由厚而薄,色由深而浅,干而少津,则为邪热虽退,津犹未生之候。 黄燥苔主病:邪热传里,治直泻热清里。气分热盛津伤,宜辛寒清气,泄热保津。实热里证,邪热结脏腑。宜苦寒攻下以泄热救阴。热退津伤,治宜甘寒生津。 因黄燥苔多合并有复杂的主病,所以用药也要根据病情来定。常用的清热去火药中成药有:清热解毒丸、新清宁片、紫雪散、安宫牛黄丸等。 图解:黄苔是常见的病理舌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可见到黄苔。 主病及相关研究: 黄苔正常人中所见的苔主要为薄黄苔,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 黄苔颜色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多分布于舌根及正中间部分,亦可满布全舌,同时,如前所述,黄苔也可与其他苔色如白苔兼见,而各种黄苔中又有厚薄、润燥、腐腻不同。 黄苔主病,主脾胃病、主里证、主热证。《百鉴辨正•黄苔总论》认为黄苔,表里实热症有之,表里虚寒证则无。邪热熏灼令苔现黄色,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外感病舌苔由白转黄为表邪入里而化热,在伤寒则属阳明;在温病则属气分。而表证、虚寒证亦可见黄苔:若薄白带淡黄苔,为风热表证或风寒在表化热,若淡黄厚苔,为胸腔湿热,气滞不宣;若舌谈胖嫩,苔黄滑润.为阳虚水混下化、因此说,黄苔主里是基本的,但不足绝对的。 黄苔形成机制的现代研究:(1)黄苔形成与体温升高有关;(2)黄苔与炎症感染有关;(3)黄苔与消化道功能紊乱有关;(4)黄苔与古苔微生物有关。 总之,研究者们认为,黄苔与感染炎症及发热而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关系最大,由干舌局部丝状乳头的增殖,口腔唾液腺体分泌减少.加上局部着色作用,舌的局灶性炎症渗出,以及产色微生物作用,共同形成黄苔。 由于黄苔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