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舌诊图解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医人 收集整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6 9:30:2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图解: 暗紫舌:舌色暗紫,晦暗不润泽,紫中略带灰色。 主病及相关研究: 暗紫舌成因有三: (1)热邪深重,津枯血燥,血行瘀滞。主病:热邪入血,治宜凉血散血。 (2)素有瘀血,又感温热之邪热入于营分,血热瘀蕴,经脉阻滞,可伴腹内结块,胀痛,痛以刺痛为主,痛处不定,肌肤甲错,黑黯消瘦,主病:营热夹瘀,治宜清营破瘀。 (3)温热夹湿兼瘀,湿与热并,瘀蕴不解,主病:血瘀湿热,治宜化瘀利湿。 由于暗紫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图解:焦黄苔:舌象为苔色老黄而焦,或厚而色深黄,黄褐色,尤以中心或舌根部为甚。 主病及相关研究: 焦黄苔为胃家实热内结之象。《国医舌诊学》“黄而干者,胃液伤也;老黄焦裂者.热甚也;老黄甚而黑者、火极似水也,宜急治;黄而燥刺,中黑通尖.或利臭水者,肠胃腐败也。” 若细分舌质辨,则分淡白舌,根焦黄苔,为舌体较大,舌质谈白,舌尖致舌根满布黄苔夹白,舌根部干而少津,呈焦黄色。 黄苔乃胃热炽盛之象,多由病邪入里化热而发;亦或热邪直入阳明,温邪进入气分,根部焦黄乃胃、肾阴液大伤,故主病:阳明腑实证,脏腑三焦实热,或温热病后期,胃肾阴亏,及多种发热症及感染性疾病,治宜苦寒泻下,清热生津。 又绛舌,焦黄苔,舌质红绛,两侧绛而发紫,舌根部焦黄色苔,燥而少津,为外感邪气,化火入里,灼伤营血,津液耗损,胃肠实热,肾阴亏损,从而使阴津不足。邪热与糟粕结于胃腑,津液日枯,令舌质由红到绛,令苔色由黄转焦而无津。主病:温热病邪入营血,或兼阳明燥实证,各种感染性疾病,各种长期发热不退。治宜清热通里,凉血解毒。 由于焦黄苔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图解:舌上津液不足,甚至没有津液。 主病及相关研究: 淡白少津舌多因阳气虚损,不能生化津液,或阳虚水停,津液敷布不利,不能上承舌体所致。舌色淡白少津,津液由水谷精微经过阳气温煦而化生,复经阳气运行而输布全身,若中、上焦脾肺阳气虚弱,则脾阳不能生津,肺气无以布津。如腹中停水患者,口舌反而干燥,即是一证。阳虚,则既不能化水成津,荣润诸窍,又不能散布津液而致舌淡白少津。 淡白少津舌主病:阳气虚损,津液不足。治宜扶阳益气,生津润燥。 临床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轻度贫血等病人的舌象。上述舌象如伴有: 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肢体沉重,舌苔白厚而腻,脉缓者可试用健脾燥湿类药; 脾胃虚寒——胃脘隐痛,泛吐清水,喜暖喜按,饮食减少,神疲乏力,舌质淡,脉软弱者可试用健脾开胃,行气消痞类药; 常用的中成药有:平胃丸、香砂枳术丸、香砂养胃丸、理中丸、黄芪建中丸、香砂六君子丸等。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