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麻疹中医诊疗技术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3-7 11:22:48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黏膜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本病传染性强,多流行于冬春季节。自麻疹减毒活疫苗应用以来,发病年龄推迟,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大幅度下降。目前发病以散发为主,周期流行特征消失,重症麻疹减少,轻型、不典型麻疹增多。

中医因本病疹点高出皮肤,如触麻粒,故名麻疹,属温病范畴。

辨证论治

1.顺证

(1)疹前期

[证候] 从开始发热到出疹3天左右。热势渐升,咳嗽,流涕,目赤畏光,泪水汪汪。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 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方药] 宣毒发表汤。主要药物:升麻葛根、荆芥、防风枳壳薄荷木通连翘牛蒡子、竹叶、前胡、桔梗甘草

若高热无汗加浮萍,以助透疹散邪;咽痛明显加马勃、射干,以散风热、清肺利咽;热不高、无汗,冬季患病者可重用荆芥、苏叶、防风辛温解表。

(2)出疹期

[证候] 皮疹从见点到透齐3天左右。发热不退,咳嗽加剧,疹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头面、胸背、腹部、四肢,最后手掌足底见疹,即为出齐,疹色呈暗红色的斑丘疹。舌质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 清热解毒,佐以透发。

[方药] 清解透表汤。主要药物: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牛蒡子升麻葛根、蝉衣、紫草、西河柳、甘草

若疹点红赤、紫暗、融合成片者,加生地黄、牡丹皮清热凉血;壮热、烦躁、口渴者,加生石膏、山栀、黄连清热泻火;咳嗽甚,加桔梗桑白皮杏仁清肺化痰;齿衄、鼻衄,加藕节炭、白茅根以凉血止血。

(3)恢复期

[证候] 从疹点透齐至收没3天左右。发热渐退,咳嗽减轻,疹点依次渐回。疹退处皮肤呈糠状脱屑,留有色素沉着。舌质红,少津,苔少,脉细弱或细数。

[治法] 养阴益气,清解余邪。

[方药] 沙参麦冬汤。主要药物: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桑叶、扁豆、甘草

若余热不清加地骨皮、银柴胡,以清肺退虚热;胃纳不香加山药、谷麦芽神曲以健脾消食;大便干结加全瓜蒌、火麻仁以润肠通便。

2.逆证

热毒炽盛者,可出现下列严重证候:

(1)热毒闭肺

[证候] 高热烦躁,咳嗽气促,鼻翼煽动,喉间痰鸣,疹点紫暗或隐没,甚则面色青灰,口唇发绀。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而干,脉数有力。

[治法] 宣肺开闭,清热解毒。

[方药] 麻杏石甘汤加减。主要药物: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苏子桑白皮细辛、紫菀、款冬花

若高热不退者,加黄芩鱼腥草清肺热;喘甚者,加葶苈子、射干泻肺定喘;痰多者,加天竹黄、鲜竹沥清热化痰;疹点紫暗,唇绀面紫者,加丹参红花川芎活血化瘀。

(2)热毒攻喉

[证候] 身热不退,咽喉肿痛,声音嘶哑,或咳声重浊,状如犬吠,喉间痰鸣,甚则呼吸困难,面色发紫,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有力。

[治法]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方药] 清咽下痰汤。主要药物:玄参、射干、牛蒡子桔梗贝母、瓜蒌、荆芥、马兜铃、甘草

若乳蛾肿大加山豆根、马勃,口服六神丸加强清热利咽的作用;大便干结者,加大黄、玄明粉泻火通腑。

(3)毒陷心肝

[证候] 高热,烦躁,谵语,皮肤疹点密集成片,色紫红,或见鼻煽,甚则神昏抽搐。舌绛起刺,苔黄糙,脉数。

[治法] 平肝息风,清营解毒。

[方药] 羚角钩藤汤。主要药物: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川贝母、生地黄、茯神、竹茹、白芍甘草

经验方

1.疏表散

[药物组成] 淡豆豉25克,山川柳9克,荆芥穗9克,山栀皮9克,大青叶9克,板蓝根18.8克,象贝母18.8克,白茅根18.8克,天花粉18.8克,润元参18.8克,广陈皮18.8克,条黄芩18.8克,冬桑叶12.5克,净蝉衣12.5克,赤芍18.8克,羚羊角粉1.6克。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