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医历史—辽夏金元时期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3-30 8:59:15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著作

《注解伤寒论》《素问玄机原病式》《儒门事亲》《医家启源》《内外伤辨惑论》《阴证略例》《脾胃论》《卫生宝鉴》《此事难知》《无冤录》《饮膳正要》《外科精义》《永类钤方》《世医得效方》《十四经发挥》《格致余论》《回回药方》

一、《注解伤寒论》

《注解伤寒论》,汉·张机撰,金·成无已注。该书初刊于1144年,原刻本早失,约1172年曾保存到明末,其后亦失。现存主要版本有:元大德八年,永堂刊本、1509年熊氏种德堂刊本、1599年赵开美刊本、《四库全书》本、1870年常郡双白燕堂陆氏刊本、1880年扫叶山房刊本、《四部备要》本、《四部丛刊》本、1924年上海广雅书局石印本、1955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等。

《注解伤寒论》是《伤寒论》最早的全注本。共分10卷,22篇,篇次及各篇内容与"宋本"《伤寒论》基本相同,但有部分文字作了增删,如卷首增"运气图",各卷末增"释音"1项;删去重出方剂,同名方剂只于一处保留,删去"宋本"中与正文重复的子目性条文以及卷八、九、十"可"与"不可"中的重出条文,删除正文中的25个加减方,重集于第10卷之末,等等。

二、《素问玄机原病式》

素问玄机原病式》,刘完素撰,一卷,刊于1186年。现主要版本有《刘河间伤寒三书》本,198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注释本等。该书十分重视运用五运六气,盛衰胜复等理论,分析阐发人体发病特点及其规律。

在病机认识上,作者又归纳出《内经》病机十九条,所列病证病性的特点,得出"火热病机"为多的结论,并创造性地提出治疗火热病应辛凉解表、泻热养阴等原则,一改以往用辛温法治疗外感热病的百年旧习。这一思想成为后世寒凉派的主要理论基础,并对明清时期温病学的形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该书倡导《内经》"亢害承制"理论,五行学说生克制化理论进一步深化、发展,应用于疾病的病机研究及治疗之中,这为认识疾病变化本质与表象的关系,开拓了一条新路。

该书为刘完素的代表作,问世后,影响日益扩大,成为金元医学创新理论兴起的重要开端,从文书所论看,对火热病过分强调,虽为纠弊,但亦有偏颇,后人有所批评。

三、《儒门事亲》

《儒门事亲》,张从正撰,十五卷,成书于1228年,又有十四卷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辑本)。书中前三卷为张从正亲撰,其余各卷由张氏口述,经麻知几、常仲明记录、整理而为完书。现存主要版本有:明朝嘉靖辛丑三月木刻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全书各卷由诸篇论文汇编而成,每卷含数篇论述,有说、辨、记、解、诫、笺、诠、式、断、论、疏、述、衍、诀等体裁。包括:"事亲"本书。治百病法,十形三疗,杂记九门,撮要图,百法心要,三法六门,"三消论"(刘完素),扁鹊华佗察声色定生死诀要,世传神效方等几部分内容。

该书注重阐发邪实为病的理论,倡导攻下三法治疗诸病。书中以六邪归纳诸病之因,以三法治之,名之为"六门三法",此即为该书创立的"攻邪论"的主要思想。

在具体应用汗吐下三法时,作者从治法范围,适应证、禁忌证等方面作了系统阐述,较前人认识有了较大的扩充。三法均有具体用法、注意事项、禁忌证,应用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所用药物遵崇完素,偏于寒凉,颇有心得。

同时书中对应用补法有独到见解,认为邪去后才可言补,重在以五谷、五菜、五果、五畜、五菜充养之,并批评世风好补之偏。

后人对该书突出的攻邪论思想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是,因为该书治病偏于攻邪,也受到一些医家如朱丹溪的批评。

四、《医家启源》

《医家启源》,张元素撰,三卷,撰年及刊行年均不详,现存最早版本——元刻本前,有题为张建(吉甫)所作序一篇,称该书系张元素为教其门人而著,1232年后洁古弟子李杲特请张建为该书写序。该书在元末以前未见其他文献提及,也无流传的记载,书中内容亦有后人整理痕迹,其是否为张元素亲撰有待进一步考证。现存主要版本有:元刻本,明正德五年(1510年)刻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年点校本。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分别介绍了天地六位脏象图,手足阴阳脏腑十一经脉证法,三才治法,三感、四因、五郁之病,六气主治要法,主治心法九门等内容;中卷列《内经》主治备要、六气方治、阐发五运六气主病理论,主要吸收刘完素的观点,并按六气方治分类法,载方62首;下卷为用药备旨,着重痫述药物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沉浮、引经报使等药物理论,及五行制方生克法等内容。

书中重视脏腑辨证施治的思想,对后人产生较大影响。

在药物理论上,创立和倡导药物归经,引经报使说。在药物、方剂理论上的发挥,使临证辨证用药选方理法具备,分类详晰,又更有针对性,成为系统、实用的药物学理论,为后世医家广泛采用。该书较集中地反映了张元素脏腑学说、药物理论及临床用方等学术思想。

五、《内外伤辨惑论》

《内外伤辨惑论》,李杲撰,三卷,1232年成书,1247年刊订。是李杲生前定稿并作自序的唯一一部著作。现主要版本有《东垣十书》本,《四库全书》本,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该书卷上为辨证,详论阴证、阳证、脉象、寒热、外感八风之邪,手心手背,口鼻,筋骨四肢,头痛,气少气盛,不恶食,不渴,劳役受病,辨证与中热等诸证候内伤与外感之别;卷中为饮食劳伤、四时用药加减、暑伤胃气等医论及补中益气汤、神圣复气汤等方论内容;卷下为用药所宜、所忌,以及酒客病,临病制方,随时用药等内容。

全书围绕饮食劳倦所伤而致脾胃病的诊察及治疗用药等理论作了较全面而系统的阐述。突出了脾胃盛衰在内伤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中的重要地位,并由此在内伤诸疾的治疗中加以充分体现,如特制补中益气汤等方,重用黄芪,配以升麻诸品,以补土生金,升清降浊。

该书所反映的理论思想,受到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成为反映李杲学术思想及其发展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六、《阴证略例》

《阴证略例》1卷,元·王好古撰。按作者书后题记,该书在不断增补的过程中,先后有三种抄本传世,其内容多寡不一。最后增补本定稿于1236年,现存最早刊本是元代杜思敬的《济生拔粹》本,但内容较少,1879年陆心源将最后增补本收入《十万卷楼丛书》中,由此得见该书全貌。现存《阴证略例》主要版本有:《济生拔粹》本、《十万卷楼丛书》本、《三三医书》本、《中国医学大全》本、《丛书集成》本、1956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85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点校本。

《阴证略例》是研究伤寒阴证的专著。该书首列"歧伯阴阳脉例";次述洁古老人及作者自己的"内伤三阴例";继则引述伊尹、扁鹊、张仲景、朱肱、许叔微、韩祗和等伤寒大家关于伤寒三阴证的论述,其间多杂有王氏注文及所附方药;而后列作者"阴证例总论"20余条,书末附"海藏治验录"一篇,记载王氏医案8则。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