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从督脉论脊髓和脑病发病机制 |
作者:王殿华 河…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4-29 15:50:40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西医学神经内科的一些病种,诸如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空洞症、脊髓炎、多发性硬化、遗传性脊髓型共济失调等均是脊髓病。而中医学文献中对有关脊髓的解剖、生理、病理等记载描述甚少,中医学如何认识这些疾病,其病位如何确立,病因及发病机理如何?笔者通过查阅传统中医文献资料,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督脉循行路线与脊髓解剖部位密切相关,督脉反映或代表了脊髓的部分或绝大部分功能,督脉病证大多是脊髓和脑的病症,而督脉功能的正常发挥,与肾和络脉的作用密不可分。 督脉、肾、络脉密不可分 关于督脉 督脉属奇经八脉,为“阳脉之海”,是经络系统中具有主导地位的经脉之一,《灵枢·营气》:“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另《素问·骨空论》又明确指出督脉旁络入肾。 督脉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以下三点: 一是督脉为原气所发,能温煦脏腑,敷布命火。督脉起于小腹正中,正当“丹田”,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即如《针灸大成》督脉条言:“督任原是通真路”,指督脉为原气所发,是翰旌元气的通路;督脉联络诸经,且通过其分支与肾相连,肾为命门之所在,内藏元阳,为全身脏腑器官动力之源,且元阳要借助于任督之脉通行而布达全身。 二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背为阳能联系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使阳经之气都交会于督脉的大椎穴;带脉出于第二腰椎,阳维脉会于风府、哑门,督脉与之均有联系,所以,督脉为“阳脉之总纲”和“阳脉之海”,能调节全身阳经,总督一身阳经之脉气。 三是反映脑髓的功能。督脉与脑髓关系最为密切,《灵枢·经脉》载:“督脉者……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难经·二十八难》亦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入属于脑”。《内经》、《难经》早期的论述,即初步阐明了督脉在循行上与脑髓的密切关系,督脉的循行决定了其和脑髓的密切关系,且与现代解剖学中脑和脊髓的部位和功能相当吻合。所以循行于脊髓和脑的督脉反映并代表着脊髓的绝大部分功能。 关于肾 肾位于腰部,脊柱之两侧,左右各一,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藏精之职,主骨生髓通于脑,寓含元阴、元阳。《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藏之精,有先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机体从饮食中摄取的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的精微物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滋生、充养,始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肾藏精,精化为气,通过三焦,输布全身,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并调节人体的生理代谢和功能活动。肾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充脑,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精充足,则筋骨隆盛,动作矫健,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 关于络脉 络脉是从经脉横支别出,像树枝状细分,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络脉具有特殊的立体网络结构,不仅密切全身经络与脑髓的直接联系,同时也是脑髓、督脉与肌肉筋脉、四肢百骸联系的重要通路。《素问·缪刺论》云:“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这一记载,论述了经络,尤其是络脉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大络病变的左右交叉与脑之病变特点相似。至明代《人镜经》明确指出:“其脊中生髓,上至于脑,下至尾骶,其两旁附肋骨,每节两向皆有细络一道,内连腹中,与心肺系,五脏通。”提出大脑与脊髓神经中枢发出分支形成支配全身的神经网络,调节控制脏腑功能,这与中医运行经气的络脉通道相吻合。 督脉、肾、络脉密不可分 肾、督脉、络脉解剖生理密不可分,生理上相互联系。张介宾《类经·经络类》论述脑髓与肾精的关系,云“精藏于肾,肾通于脑,脑者阴也,髓者骨也,诸髓皆属于脑,故精成而脑髓生”。张锡纯认为:“脑为髓海,乃聚髓处,非生髓之处,究其本源,实乃肾中真阴真阳之气酝酿化合而成……缘督脉上升灌注于脑。”可见,脑髓赖肾精充养,始能亏而复盈,而肾与脑髓的联系,又赖督脉经气之转输与灌注。生理上,肾精是督脉和络脉生理活动的基础物质,肾精化气源源不断地充养督脉和络脉,使其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肾精充足,督脉盈盛而不空虚,始能输精于上,布达于周,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