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内经》论汗证 |
作者:翟双庆 北…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1-23 19:59:36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盗汗 《内经》称之为“寝汗”。其机理有二:其一,《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肾病者……寝汗出,憎风。”王冰注曰:“肾邪攻肺,心气内微,心液为汗,故寝汗出……汗复津泄,阴凝玄府,阳烁上焦,内热外寒,故憎风也。”由此,此处经文所论盗汗,由肾气虚与肾阳虚所致。其二,《素问·评热病论》云:“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指出因阴虚,虚火内扰,津液不能收敛亦可发为盗汗。两者皆有睡眠时汗出而醒后汗止,但兼症多有不同。肾阳虚盗汗多兼见胫肿、喘咳、身重、憎风等症;肾阴虚盗汗多兼见心烦口干、五心烦热、舌红苔少等症。 绝汗 《灵枢·经脉》云:“六阳气绝,则阴与阳分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张介宾注云:“汗本阴精,固于阳气,阳气绝则阴阳离决,而腠理不闭,脱汗乃出。”阴阳离决,阳气将脱。其特点为见于危重病人,汗出淋漓,其汗如珠如油。 脏腑汗 除去前文论述的肺气虚灌汗、肾阳虚寝汗,《内经》还有以下数种脏腑汗证。 心病汗出 惊吓而致心神受损,心液外泄而为汗证。《素问·经脉别论》云:“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此证汗出可兼见心悸、怔忡、多梦等心神失养之症。 肺病汗出 邪热蕴肺,迫精外泄而为汗证。《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云:“肺脉……缓甚为多汗……头以下汗出不可止。”肺热而致汗出与肺气虚所致灌汗机理不同,此证头以下汗出不止,可兼见咳嗽、哮喘、肩背疼痛等症。 肝病汗出 过劳伤筋、恐惧伤魂均伤肝,肝伤而汗出。《素问·经脉别论》云:“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此证汗出可兼见目涩、口燥咽干、两胁隐痛等肝阴虚之症。 脾病汗出 劳倦耗气伤脾,脾气受损,腠理开合失司而汗出。《素问·经脉别论》云:“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此证汗出可兼见面色萎黄、四肢无力等脾气虚之症。 胃病汗出 饮食过饱易伤胃,胃气受伤,营卫失和而汗出。《素问·经脉别论》云:“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此证汗出可兼见胃脘饱胀、纳呆不适等胃气受损之症。 肾病汗出 负重远行伤骨伤肾,肾气虚而汗出。《素问·经脉别论》云:“持重远行,汗出于肾。”此证汗出可兼见神疲乏力、尿频等肾气虚之症。 无汗 《内经》认为其机理有三:其一,阳盛灼伤阴津,导致阴不足,化汗无源;其二,外邪束表,阳气失宣;其三,邪气伏遏,阳气郁阻,导致腠理闭塞而汗不出。正如《灵枢·刺节真邪》云:“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腠理闭塞则汗不出,舌焦唇槁腊干,嗌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云:“阳胜则身热,腠理闭……汗不出而热。”《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汗出偏沮。”此三者所致无汗临床症状多有不同,化汗无源之无汗证兼见舌焦、嘴唇干燥、咽干等症;表邪所致无汗证兼见头痛、恶寒、发热等症;阳气郁阻之无汗证可见半身无汗,日久可致半身不遂等症。 治疗 《内经》所论汗证内容丰富,但由于总机理是阴阳关系,故以调阴阳为主,具体而言,应根据病因病机分别论治。热甚汗证当清热止汗,可选白虎汤类。风热汗证当疏风清热以固表,可选玉屏风散加减。阳虚自汗当益气温阳敛汗,可选生脉散酌加附子等。盗汗,阳虚盗汗当温肾止汗,可选《类证治裁》之黄芪汤,药物组成有黄芪、熟地、茯苓、天冬、麻黄根、肉桂、龙骨、五味子、麦冬、防风;阴虚盗汗当滋阴降火止汗,可选当归六黄汤类。绝汗当回阳固脱,可选大剂参附汤或参附龙牡汤之类。脏腑汗,心病汗出当养心安神,可选天王补心丹之类;肺病汗出当清泻肺热,可选泻白散等;肝病汗出当滋养肝阴,方剂可选一贯煎等;脾病汗出当补脾益气,可选补中益气汤等;胃病汗出当健胃消积,可选保和丸等;肾病汗出当补肾气敛汗,可选《杂病源流犀烛》所载五味子汤,药物组成有五味子、山茱萸、龙骨、牡蛎、首乌、远志、五倍子、地骨皮。无汗,阳盛伤阴者当清热养阴、润燥生津,可选增液承气汤或玉女煎等;邪气伏遏者当疏表散邪,可选香薷饮或白虎加桂枝汤之类;阳气郁阻者当通阳行气,可选补阳还五汤等。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