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张锡纯冲气论治浅释
作者:彭景星 湖…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7-15 18:10:41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降冲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之一,且运行不息,即王孟英“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之说。气的运动形式甚多,张氏据《内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之旨,认为升降出入,关系到人之生长壮老己。因而根据该观点以调气。气虽有宗气、中气、元气、大气多种,张氏独取冲气者。因冲为奇经八脉之一,上隶于阳明胃经。阳明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其所以不下降而上逆呕吐者,皆由于肝气冲逆,阻胃之降而然也。胃气失洚,冲气上冲,久之兼证歧出,可致呕吐、呃逆及吐血、衄血等病证,治宜降冲。

  张氏治因胃气冲气并而上冲之呕吐,以“半夏为降胃安冲之主药”。且遵《内经》经旨所示,“治吐衄者,原当以降阳明之厥逆为主,而降阳明胃气之逆者,莫半夏若也。”如薯蓣半夏粥治胃气上逆,冲气上冲,以致呕吐不止者,以半夏安冲为主,并辅以山药。山药在下“大能补肾敛冲,”则冲气得养,自安其位。

  阳明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自飞门至魄门,一气贯通而无窒碍。如因暴怒气逆或肾虚不摄,皆可使冲气上干,致胃腑之气不能息息下行,反逆而上冲。

  张氏谓“欲治此证非重用赭石不能奏效”。且总结赭石治胃气不降之“特长有六”,大抵取其重坠之力,引胃气下行,镇安冲气,制肝之横,有益于血,无损于气。但须轧为细末生用。

  张锡纯用半夏颇多讲究,《药物篇》载:半夏辛温有毒,惟药房因其有毒,皆用白矾水煮之,相制太过,毫无辛味,转多矾味,令人呕吐。用治痰湿犹可,若以止呕吐及吐血衄血,殊为非宜。”用时必令人以温水淘洗多次,至全无矾味为止。因多次淘洗药力大减,又须加重药量。张氏鉴于“药房半夏制皆失宜,”自制清半夏备用。谓“无论呕吐如何之剧,(服之)未有不止者”。

  若因性急暴怒,或肾虚不摄,冲气逆上,胃受肝胆冲气排挤,其势不能下行,反上逆而致呕哕、呃逆、吐衄诸证,因医者“不知其病因在胃腑之气上逆不降”,故久治不愈。其治“当以降胃之品为主”,而“降胃之最有力者,莫赭石若也”。

  查《衷中录》治吐衄之寒温“五降汤”中,除降逆之赭石外,皆用兼能凉血之白芍者,因白芍其性凉多液,善养阴血,退热除烦,“能收敛上焦浮越之热”,此论堪称张氏之特识。

  敛冲

  敛者乃敛涩其耗散之气,防其滑脱,属补剂范畴,多用于救脱。盖脱者,乃阴阳气血不相维系之证。张锡纯谓“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元气发源于肾,而肾主闭藏,是元气与肝肾皆互有联系。肝主疏泄,能条畅气机,张氏认为元气赖肝以敷布,肾气亦赖肝以疏行。如肝虚疏泄太过,能耗散肾气,泄损元气,因而出现下焦真阴亏损,以致“肾气不敛,冲气上冲”之病患。

  肾主闭藏,亦主翕纳,原所以统摄下焦之气化,使之息息归根。今因肝虚,元气外脱,而见往来寒热,虚汗淋漓,目睛上窜,或喘逆怔忡,气虚不足以息,胸膈满闷,脉虚大而弦等“肝胆虚极,而元气欲脱”及“脾胃真气外泄”,冲脉逆气上干等凶危立见之病机。治宜亟予力挽狂澜之剂,冀转危为安。

  “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对此等证,《衷中录》中之来复汤与镇摄汤,皆救“势危欲脱”之剂。二方可参合使用。方中重用山茱萸“收敛元气,固涩滑脱”。复以龙、牡敛戢肝气。且谓“萸肉之性,不独补肝。凡人身阴阳气血之将散者,皆能敛之,故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

  《药物篇》有用萸肉四两爆火煎服,救喘汗“似无气以息”之危证。因下元虚埙,冲气因虚上逆,用人参大补中气,即以重镇降逆之赭石合半夏以济之,使其导之归元。复以性凉,善泄肝胆郁热之白芍,助其敛固冲气。且白芍甘草合用,为《伤寒论》“育阴之妙品。合之为肝肾两补之剂,益气敛冲固脱。

  上述三法不能截然划分,因人之生理、病理多相互连系,治疗上亦当有别,但须详审病机。如“胃气不降”之病机,宜辨肝、冲之抑或肝冲并见。又如谓桂枝“能引脏腑之真气上行,而又善降逆气”等。总之《衷中录》调治冲气之内容极丰富,当于临床实践中细心体验。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