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国医大师王玉川教授学术思想探讨
作者:郭霞珍  文章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8-4 16:16:37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4 教育至上,治学严谨

4. 1 实事求是,严格治学

王玉川教授不仅在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中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中医教育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也十分重视。自调入北京中医学院后一直担任中医学的基础教学工作,在他的带领和主持下,当时的内经教研室编出了第1 套教材。在教材的编写中,王老亲自撰写书稿,目前还保留着当年字体隽秀的手稿和油印稿。他时时要求年轻教师要做到言之有理,强调“文以载道”,不仅自己做到用辞严谨,而且在审稿或批阅学生论文时也是精心认真。

在他的教学研究中向来以严谨著称,比如他在运气学说的教学中,指出学生学习时不能照本宣科,要有研究精神。比如在谈到张子和有关三阴三阳六气学说的学术观点时指出,张子和企图把《难经》阴阳六气说,与《素问》运气主时六气说合而为一,把两个不同学派在不同观点、不同方法支配下所做出的貌似相同而实际并不一致的六气的命名,如“厥阴风木”之与“少阳”,“少阴君火”之与“阳明”,“少阳相火”之与“太阳”,“太阳寒水”之与“厥阴”,以及“阳明燥金”之与“少阴”等等,按它们的时间座位,一一等同起来,并提出了一套对号入座的理由。粗看起来,似乎达到融会贯通、统一理论的目的。但是,它不是理论上的统一,而是把原来还比较清楚的概念,搞得面目全非,混乱不堪,使人如坠雾中,辨不出东西南北。因此,他认为中医学的整理工作,应该从澄清这些被搞乱了的理论入手,如果仅仅以校勘、训诂、注释等传统的老方法为满足,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8]。同时,提出不论在整理中医各种不同学说的时候,还是在中西医结合工作中,都不能采用“对号入座”的办法,而必须要在弄清实质的基础上进行,否则非徒无益,而且有害。古今中外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不同学派的理论,往往是事物不同方面的不同客观规律的反映,不能人为地强行调和。现代科学实验证明,不仅太阳物理、地球物理的物质运动是多种多样的,而且生物体内的生理活动节律也是错综复杂的,它们的盛衰周期也多不尽相同。因此,对于两种不同的三阴三阳六气学说,既然找不到足够的支持合而为一或否定其中之一的客观依据,怎么就不能设想为本来就是名同实异、同时并存的两种生理活动节律呢? 由此可见,他在中医理论研究中从不人云亦云,而强调动脑分析。

4. 2 甘为人梯,大爱无私

在学术上,王玉川教授素以严谨出名,对后辈学人却是宽容豁达并无私地传授着他的经验和体会。例如有位王老教过的学生,1962 年毕业分配到地方中医院校讲内经课,为了讲好此课,他返回母校,寻求帮助。当时王老就把在自己主持下历经一年写成尚未出版的《内经讲义》原稿交给这位年轻人作为编写讲稿的参考之用。当学生拿到这份原稿时,心情澎湃。直到现在回想起来还常说: “真是师恩难忘。”为了中医事业的发展,先生不仅自己呕心沥血,还甘为人梯。事隔30 年之后,先生又把自己出版的专著《运气探秘》签好名,整齐包装,放入信箱,送给普通的一名内经教员。该老师回忆当时从信箱里取出来,打开看到是先生亲自签名的专著《运气探秘》时,眼睛都湿润了,想想自己仅仅是一个普通老师,居然得到自己敬重的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王玉川教授的专著,令人感慨万端。虽然列在先生名下的学生不多,但是先生将自己的知识,及研究积累毫无保留的交给年轻的中医工作者,无私地传授给下一代,足以彰显先生甘为人梯,大爱无私的一代国医大师风范!

上一页  [1] [2] [3] [4]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