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夏桂成妇科学术思想探究 |
作者:谈勇 江苏…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7-14 8:19:50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在一个月经周期中,必有一日是“的候”、“真机”,即排卵之时;并且这一时期阴阳的转化呈“重阴必阳”的特征。虽然短暂却与经前、经后、经期均有所不同,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经间排卵期。排卵失常是此期最主要的病理特点,排卵困难主要与重阴不足,血气活动欠佳,氤氲状活动不良以及其他因素干扰有关。 ●天癸,是人体一种主生长、生殖的物质,并不是一个靶位,更不是一个实体的脏腑;因而,真正调节身体内在阴阳平衡的是心肾水火之脏。肾者,主静,静则藏,静能生水,天癸的产生源于先天;心者,主动,动则运行,有动才能调摄节律性运动。子宫者,实是奇恒之腑,受肾所主宰,当其类腑行泻作用时,受心主宰,此乃“心-肾-子宫轴”的主要调节作用。 ●调经也是治标之法,调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本。所以调节月经周期节律的治疗是:行经期调经为主;经后期则以补阴为主,以阴精的恢复为第一要义;经间期重阴必阳,促进气血活动排出卵子;经前期以阳气的增长为主,宜温补阳气顺利。 ●在月经四期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分类,将经后期划分为经后初期、中期、末期3期;将经前期分为经前前半期和经前后半期两部分;至此,把月经周期划分为7个时期,并针对各期提出一般和特殊调经两类方法。 江苏省中医院中医妇病专家夏桂成教授专注岐黄已至耄耋之年,并于2013年获得“白求恩奖章”,日前,刚刚成为第二届国医大师拟表彰人选之一,他的中医妇科学术理论值得同道学习和借鉴。 “经间期学说” 完善月经周期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夏桂成认真学习了基础体温预测月经周期及其排卵知识后,开始通过观察基础体温曲线的不同表现来了解月经周期的变化。他在古医籍中找到《证治准绳·女科》引袁了凡所云:“天地万物,必有氤氲之时,凡妇人一月经行一度,必有一日氤氲之候,此的候也,乃生化之真机,顺而施之则成胎。”领悟到在一个月经周期中,必有一日是“的候”、“真机”,即排卵之时;并且这一时期阴阳的转化呈“重阴必阳”的特征。虽然短暂却与经前、经后、经期均所不相同,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经间排卵期。 表面上看,经间排卵期是气血活动的外在表现,但其内涵主要是阴阳的变动,生理特点是重阴必阳,“氤氲状”活动排出精卵。重阴者,在癸阴达重,精卵发育成熟的前提下,除血海(即子宫内膜)盈满,津、液、水充盈外,尚需有旺盛近“重”的阳和较旺的血气。 由于女性的禀赋不同,环境差异、气候变迁、营养、生活、工作、情绪,甚至种族等不同,其“重阴”水平是有差异的。高水平的重阴,临床可见有锦丝状带下,血中雌激素升至高峰,B超显示卵泡发育成熟,子宫内膜增厚,预示“重阴”形成,转阳在即,转化后阳长迅速,容易受孕,呈现健康的生殖功能状态。 氤氲状较强,则重阴转阳顺利,排卵亦顺利;若因外界精神刺激,或工作学习紧张等因素,干扰了氤氲状气血活动,影响转化与排卵,则容易转变为病理。 排卵失常是经间排卵期最主要的病理特点,夏桂成认为,排卵困难主要与重阴不足,血气活动欠佳,氤氲状活动不良以及其他因素干扰有关。 临床多见重阴失常:一是阴虚癸水不足。二是重阴偏盛,影响阴阳转化及排卵;重阴有余,子宫痰浊蕴结,形成癥瘕等器质性病变。三是阳弱阴虚。在阳弱的情况下,不仅阴长不足,氤氲状的活动必然受到影响,导致排卵转化困难。 氤氲状失常:一是氤氲状不足,二是氤氲状过强。氤氲状不足存在虚实两端。虚者,气血不足,活动欠佳,常与重阴稍差有关;实者,有肝郁气滞,瘀血内阻,并与痰、湿、郁、瘀、寒五大干扰因素有关。氤氲状过强、过早、过频,一是重阴不足,转阳不利,但排卵势在必行,因而需加强血气活动,氤氲状显著;二是干扰因素的存在,必须加强血气活动,才能顺利转化排卵。 夏桂成认为,经间排卵期异常的治疗,主要是围绕促进顺利排卵进行,必须建立在调节“心-肾-子宫轴”的前提下。对于氤氲状血气活动欠佳、排卵有所困难者,或重阴稍有不足、锦丝状带下稍有减少者,或卵泡尚未发育成熟,但排卵势在必行者,他自拟“夏氏促排卵汤”。组成:当归、丹参、赤芍、泽兰叶、红花各10克,茺蔚子15克,香附10克。此方药立足于血分,丹参一味,功同四物;赤芍、五灵脂、红花是常用的活血通络药物。如兼夹痰脂证,他常选用越鞠丸或越鞠二陈汤随证加减。 气郁证的有两种:一是心郁证,常用远志菖蒲饮(组成:炙远志6~9克,石菖蒲6~10克,丹参10克,赤白芍各12克,合欢皮10克,郁金10克,茯苓神各10克,川芎6克,续断10克,荆芥10克)以舒解心郁,促发排卵。二是肝郁证,常用加减柴胡疏肝饮(柴胡5克,郁金10克,制香附9克,炒枳壳6克,当归10克,赤白芍各10克,续断12克,川芎6克,陈皮5克),疏肝解郁,助促排卵。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