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孟河医派膏方学术传承与发展述要 |
作者:陈列红 陈… 文章来源:基层中医药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7-26 9:16:21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孟河医派发源于明末清初的江苏常州孟河镇,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四大学术代表人物共创了“吴中医派甲天下,孟河医派冠吴中”的盛誉。丁甘仁在旧上海开创院校教育的中医药教育新模式,培养了大批孟河传人。马泽人(马培之之曾孙)、邹云翔(费伯雄弟子刘莲荪高足)、张泽生(马培之弟子贺季衡高足)、许履和(马培之弟子邓星伯再传弟子许锦昌高足)等共同参与创建了新中国第一所中医院—江苏省中医院[tcmer.com],中医药发展迈上新台阶。 长江中下游地区历来工商发达,经济繁荣,交通便捷,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十分注重养生调摄,因此历代孟河医家均注重养生方面的研究,在治病求本的同时偏重补益,从食疗到药疗,从普方逐渐向膏方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膏方组方策略、选药用药、熬制技巧等,编撰出版了《膏方浅识》《膏方大全》等学术专著,奠定了孟河医派膏方的基础与地位,开拓耕耘了江浙沪膏方市场,并“南膏北进”,影响辐射全国。为了更好地继承前辈们宝贵的膏方学术经验,本文就孟河医派膏方学术的传承与发展做一浅述,以飨诸君。 1 孟河医派膏方传承脉络 孟河医派形成伊始就十分重视运用膏方,如费伯雄就自创了包括膏方在内的诸多食疗方剂,马培之在其《青囊秘传》中载有膏方91首,《丁甘仁临证医集》保存膏方医案11首[中医人 www.tcmer.com转载]。 在沪的孟河名医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更多探索,逐渐形成具有海派特色之膏方[3]。最具代表性的是秦伯未先生,其明确指出膏方俗称膏滋药,特点是“煎熬药汁成脂液……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秦伯未主编的《膏方大全》一书中示人诸多运用膏方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被誉为现代临床膏方治疗学的先河;国医大师裘沛然善治疑难杂症,总结出了“识病务精、大方复治、培补脾肾、补泻互寓、寒热并投、动静结合、敛散相合”中医膏方7大要旨[4];国医大师颜德馨制膏颇具法度,其膏方具有5大特色,足可为后学立范:一是根据患者脏腑病位、病性的不同,确定处方用药的重点;二是组方原则以君、臣、佐、使为纲;三是兼顾扶正与祛邪二端,不令偏胜为要;四是注意个体化施药和专病效药,配伍“动药”醒脾开胃、疏通气血;五是以脾肾二脏为着眼点,徐图缓治[5]。 在南京悬壶的孟河医派第四代正宗传人张继泽(张泽生之子),擅长运用膏滋方调养体质和治疗脾胃系统慢性病症,主张要掌握膏方的滋养特点,其开具的膏滋方不浓不淡正相宜,苦甜适合口感佳,深受广大患者欢迎[6]。全国名中医单兆伟教授主张膏方重补但要补之有道,辨证施治需平衡为本,调补后天以脾胃为先,调补得宜不可孟浪行事[7]。国医大师朱良春师承马惠卿及章次公,提出了膏方处方技巧,如先用开路方、预防虫类药过敏、虫类药直接研粉兑入清膏中以防药效的损失[8]。 在江苏南通济世的省名中医邵荣世,师承孟河名医张泽生教授,根据“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及“肝肾同源”的补益原理,研制出平补气血,滋养肝肾,温而不燥,补而不滞的院内制剂—健身长春膏,疗效确切[9]。 2 孟河医派膏方治疗特色 2.1 和缓醇正 孟河名医费伯雄提出“和法缓治”,随后的孟河医家将其继承和发扬。费伯雄强调“去芜杂归醇正,寓神奇于平淡”,其中所谓“醇”者,“在义理之得当,而不在药味之新奇”,所谓“和”者,强调不用、少用猛峻之剂,所谓“缓”者,强调不贪急切之功[tcmer.com0]。故“和法缓治”的核心是指用药治病以“和缓”为贵,以脏腑阴阳气血调和、机体康复为目的,临证选方用药时尽量注意选择性能平和之品,以缓慢图治而取功[tcmer.com1]。费伯雄自制方剂近200首,选用药物表面看起来多是平和之药,剂量也多较轻,虽然看似比较平淡,但是绝非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是为了能更好地治疗疾病。丁甘仁强调临证用药要估计患者体质强弱之别,轻病用轻药而轻不离题,重病用重药而重不偾事[tcmer.com2],亦有同义。 “和法缓治”不仅体现在“用药轻灵”上,也充分体现在时时“顾护脾胃”上。一味蛮补,除造成浪费之外,轻者腹胀便溏纳呆,重则便黑出血,湿重和脾胃本虚之人尤应注意。全国名中医单兆伟在膏方选药时尤为注意顾护脾胃,如选用太子参、炒白术、山药等清补之品益气健脾,气阴兼顾无滞气之弊;用南沙参、北沙参、麦冬、玉竹等清养之品润养胃阴,为防腻滞不行注意少用厚味重浊之品;行气忌破气之品,喜用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之品。 2.2 养生却病兼顾 吴承艳等[tcmer.com4]研究《孟河四家医集》时发现,眩晕案中使用补虚药频次最高,主要药物有白芍、当归、女贞子、沙参、芝麻、石斛、山药、大枣、麦冬、白术、玉竹、甘草、杜仲、阿胶、桑椹;黄疸案中使用补虚药频次为第二,主要药物有白术、当归、甘草、大枣、人参、白芍;对于感冒、咳嗽等肺系疾病,也十分注重使用补益方药。究其原因,可能与江南人体质柔弱,正气相对不足有关。膏方的适应人群本是患有长期慢性疾病、中老年体弱多病者,因此单兆伟认为“辨证施补是膏滋处方的核心”。 秦伯未强调探究患者衰弱根源与病症之间的联系,拟膏滋方时紧扣病症,根据发病之本采用不同治法灵活施补,并强调在运用补益药物的同时,不忘选用必要的祛邪之药,其以善调理而延誉海上[tcmer.com5]。秦伯未还擅长使用膏滋方治疗多种妇科疾病,如月经先期、月经后期量少、带下病、闭经、崩漏、产后病、痛经等[tcmer.com6]。近代医家黄吉赓[tcmer.com7]经常运用膏方治疗哮病、喘病等肺系疾病。国医大师邹燕勤巧用膏方治疗肾病、糖尿病、高血压病[tcmer.com8]。 2.3 中西汇通 孟河医派提倡中西汇通。丁甘仁说“医为仁术,择善而从,不分畛域”,又道“中医以气化擅胜,西医以迹象见长。论其理则中学至精,论其效则西人亦著”。故丁甘仁在办学时就将西医课程列入为中医学子的必修课程,尝试将《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理论与西医学相结合。章次公指出中医必须要参考学习西医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知识,并主张“双重诊断,一重治疗”[tcmer.com9]。 颜德馨教授创立“衡法”,强调益寿延年的基本原则是求得“气血正平,长有天命。邹燕勤教授发现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机为肾元衰竭、浊毒潴留,采用益肾泄浊法治疗肾劳颇有成效[tcmer.com转载1]。全国名中医刘沈林运用健脾解毒法治疗原发性肝癌,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放射性肠炎便血,疗效均著。胡铁城教授认为恶性肿瘤的病机为正虚邪毒,治疗重视扶正,强调攻伐之品不可常用、多用[中医人 www.tcmer.com转载]。单兆伟教授将西医学理化诊断的“病”与中医的“证”相结合,独创参夏莲草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兼不典型增生。 3 孟河医派膏滋处方经验 3.1 辨证论治,主方为导,全面兼顾 膏方制定需要遵循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因时制宜的原则。注重整体观,强调精气神,辨证施补,善抓主证,标本并治,有病辨证,无病辨体,补勿过偏,补消结合,杂而勿乱,滋而不腻,补而不滞,讲究炮制,不求急功。身体虚弱或病后康复时以补为主,慢性病治疗需要先去其病后再调补[中医人 www.tcmer.com转载5,26]。 膏滋处方要合理配合,杂而勿乱,膏滋处方大多要针对和兼顾复杂的病情,用药组成品种较多,但这种“杂”不能杂乱无章,需要以辨证为依据,杂而有序,有章可循,主次明确,配伍合理,互相协调,方能更好地达到预期治疗目的。膏方组方原则以君、臣、佐、使为纲,以求合力协作[5];突出重点、集中,以一方为主导,多方化裁。有病辨证,无病辨体,最好能够运用一元论进行分析概括,兼顾他证;若是多元,也应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方能全面兼顾,杂而不乱[中医人 www.tcmer.com转载6]。这样才可以保证主次分明,结构严谨,并使每味药物既能各施其长,又可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膏方用药以动静结合为要,即使虚弱之象明显,也不宜滥施补药,补品性多黏腻,猛补蛮补、纯补峻补,壅滞气血,欲速不达,反遭其害。故国医大师颜德馨于膏方中每将补药与运脾化湿、活血调气诸药相配伍,动静结合,补而不滞,既能消除补药黏腻之弊,又可充分发挥其补益之功,有一举两得之妙。[中医人 www.tcmer.com转载]。 开一般处方易,而大方膏方则难。秦伯未先生谆谆教导:“膏方则大剂补益,服饵必一二月,设非深思熟虑,必使偾事,尤为难之又难,慎之又慎。”贺季衡告诫门生:“医术微奥,系人生死,不可不慎。” 3.2 合理架构,重视药性,兼顾口感 膏滋方通常以补益为主,服用周期长、组成药物众多、口感要求高,因此膏滋方的组方策略除了基本的辨证论治、整体诊治要求外,还要注意合理架构,重视药性,考究辅料,兼顾观感、口感[中医人 www.tcmer.com转载]。 张继泽教授提出,膏滋组方策略应至少由6个方面组成:一是贵重滋补药(又称细料),如野山参、红参、西洋参、冬虫夏草、鹿茸、紫河车、蛤蚧、灵芝粉、西红花、珍珠粉等,酌选1~3味;二是一般性滋补药物,如太子参、潞党参、生晒参、炙黄芪、生地黄、熟地黄、酒黄精、肥玉竹、天麦冬、桑椹、川石斛、山茱萸、淫羊藿、枸杞子、肉苁蓉、菟丝子、骨碎补、益智仁、熟附片等;三是治疗病症用药,需根据病人具体病情随症施药;四是健脾助运之品,如木香、神曲、谷芽、陈皮、砂仁等;五是药膳品,如龙眼肉、白果、银耳、莲子、黑芝麻、核桃肉、梨肉、鹿肉、猪脊髓(酒洗)等;六是收膏品,如龟甲胶、鳖甲胶、阿胶、鹿角胶、燕窝、蜂蜜、冰糖、绵白糖、饴糖,糖尿病患者用元贞糖或木糖醇代替。 4 结语 孟河医派学术“师古不泥、和缓醇正、博采众长、寒温兼容、诸科皆精、治法灵活”,孟河医派的膏方非常注重整体观,强调精气神,善抓主证,标本并治,综合治疗,灵活化裁,其处方和缓,动静结合,顾护胃气,少用峻猛,讲究炮制,不求急功[中医人 www.tcmer.com转载]。孟河医派膏方理论与验方是极为宝贵的遗产,应当努力学习与挖掘整理,在继承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再图弘扬发展,代有升华,从而促进膏方事业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使得孟河医派薪火永续。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