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第六章 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 |
作者:中医人 文章来源:中医人收集整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6-1 10:10:49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二)继发性皮损 1.鳞屑为表皮角质层的脱落,大小、厚薄不一,小的呈糠秕状,大的为数厘米或更,大的片状。急性病后见之,多为余热未清;慢性病见之,多由血虚生风化燥,或肝肾不足,皮肤失养所致。 2.糜烂为局限性的皮表缺损。系由疱疹、脓疱破裂,痂皮脱落等露出的红色湿润面。多为湿热所致。糜烂因损害较浅,愈合较快,故不留疤痕。 3.溃疡为真皮或皮下组织破坏后所致的组织缺损:溃疡边缘色红,疮面深陷,脓汁稠厚者为热毒;溃疡边缘苍白,疮面浅平,脓汁稀薄者为寒湿;若溃疡经久不敛,肉色灰暗则属气血两虚。 4.痂为浆液、脓液、血液、脱落组织等于燥后的凝结物。血痂为血热,脓痂为热毒未清,浆痂为湿热所致。 5.抓痕为因搔抓将表皮抓破、擦伤而形成的点状或线状损害。多由风盛、内热所致。 6.皲裂为皮肤上线形裂缝,多由血虚、风燥或风寒外侵所致。 7.苔藓样变为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楚的大片或小片损害。多由血虚风燥所致,亦可因气滞血瘀,肌肤失养所致。 8.疤痕是溃疡愈合后所形成的新生组织。多由气血凝滞不散或气血不足所致。 9.色素沉着为皮肤中色素增加,多呈褐色、暗褐色或黑色。多由肝火、肾虚或气血不和所致。 [皮肤病的治疗] 皮肤病的治疗方法一般分为内治、外治两大类: 一、内治法 (一)祛风法 1.疏风散寒用于风寒证。皮损以风团为主,色泽较淡,因寒加重,得热则减,可伴恶寒发热等表证,苔薄白,脉浮。 2.疏风清热用于风热证,以红斑、丘疹、风团、瘙痒为主症,可伴有发热、微恶寒、口干微渴等风热表证,苔薄黄,脉浮数。 常用药物:桑叶、菊花、连翘、银花、薄荷、牛蒡子、蝉衣、生石膏等。 代表方剂:桑菊饮、银翘散、消风散等。 3.祛风胜湿用于风湿证。皮损以风团、丘疱疹为主,可伴头昏、胸闷、小便不利等症,苔薄腻,脉浮缓。 代表方剂:消风散。 4.搜风潜镇用于顽风、顽癣类皮肤病。症见风团,瘙痒反复不愈。也可用于血虚肝旺证或疣类皮肤病,或由皮肤病引起的神经痛。 常用药物:蝉衣、僵虫、全蝎、蜈蚣、乌梢蛇、龙骨、牡蛎、磁石、珍珠母、石决明、天麻、钩藤等。 代表方剂:天麻钩藤饮。 (二)清热法 1.清热解毒用于实热证。皮损以脓疱为主,可伴见发热、口渴、便秘、尿赤等症,舌质红,苔黄,脉数。 常用药物: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黄连、黄芩、黄柏、连翘等。 代表方剂: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 2.清热凉血用于血热证。皮损以红斑、紫癜、灼热、肿,胀为主症,常伴恶寒发热、口渴饮冷、高热神昏、小便红赤、大便秘结等症,舌质红绛,脉洪数c 常用药物:水牛角、羚羊角、山栀、黄连、生地、丹皮、赤芍、槐花、紫草等。 代表方剂:犀角地黄汤、化斑解毒汤等。 (三)祛湿法 1.清热利湿用于湿热证和暑湿证。皮损以红斑、水疱、糜烂、渗液为主,伴头昏、胸闷口苦、纳呆、小便短赤等症,舌苔黄腻,脉弦数: 常用药物:龙胆草、栀子、黄芩、茵陈、车前草、萆藓、苡米、滑石、木通等。 代表方剂: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草藓渗湿汤等。 2.健脾化湿用于湿蕴中焦证。皮损以水疱、糜烂、流滋为主,常伴胸闷、腹胀、纳呆、口中甜腻等症,舌苔白腻,脉缓。 代表方剂:除湿胃苓汤。 (四)润燥法 养血润燥用于血虚风燥证。皮损表现为干燥、脱屑、肥厚、苔藓样变,伴头晕、目眩、面色萎黄等症,苔白,脉弦细。 代表方剂:四物汤、当归饮子等。 (五)活血法 1.理气活血用于气滞血瘀证;皮损多表现为瘀斑,自觉疼痛,舌暗,苔白,脉细涩。 代表方剂:桃红四物汤。 2.活血化瘀用于瘀血凝结证。皮损以结节、瘢痕为主,舌有瘀斑,苔白,脉涩。 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大黄广虫丸等。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