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著名中医专家张云鹏先生在治疗中从整体出发,注意变化;看到共性,也重视个性;既从中医观点分析,又考虑现代医学的成就,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探讨冠心病治疗法则与途径,疗效卓著。
以补肾养心为先 冠心病是以饮食、情绪、寒邪、邪热为诱因,心肾肝脾四脏功能低下为本,痰凝、气滞、血瘀、郁热、毒邪为标,心脏为发病的场所,肾虚为发病的基础。肾在本病的病机和起源上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从经络关系上来看,心与肾属少阴,心属手少阴,肾属足少阴,两者是联系的,而且是“同气相通”的。 从生理上来看,肾为先天,为真阴真阳之所在,又是精神所舍和元气所系的脏器,特别是肾阳式微,命门火衰,对心气不足,痰凝、气滞、血瘀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临床观察冠心病多见于中年以上的人,而女性的年龄较男性为小,这与中医所说的女子五七、男子五八肾气开始衰退的趋势,是有密切联系的。 从临床症状上看,可有半数以上病人有腰痛脚软、乏力头晕、发白或早脱、尺脉细弱等肾虚的症状。 从治疗上来考察,我们采用补肾药物后,可以提高疗效。 因此,从经络关系、生理过程、临床表现、治疗效果来看,肾虚是本病发病的基础。补肾为治本之重要大法,在一定意义上补肾即是养心。
活血应与益气并用 冠心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病机多为脏气衰弱,瘀凝心脉,若纯用参、芪益气,则愈补而气愈滞,血愈壅;如单用芎、芍活血,则愈通而气愈耗,血愈亏。故常以补气与活血并用,补中寓通,通中寓补,通补兼施,相辅相成,才能气助血行,瘀去脉利。
既从寒邪论治又从热邪论治 从寒热辨证角度来看,《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将胸痹的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但我们不能忽视热邪,《素问•刺热论》有:“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提示本病与热邪也有关。《医学入门》曰:“厥心痛者,……或因七情者,始终是火。”《辨证录•心痛门》也谓“夫真心痛原有两证,一寒邪犯心,一火邪犯心也。”因此,冠心病中临床表现除寒证外,热证也有。有的以热证为主证,有的以热证为兼证,还有一些寒热错杂证。 邪热为患,与现代医学新的一些研究如炎性反应可能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斑块活动或破裂中起作用,有些相吻合。 在临床实践中,都市人过食肥甘,喜食煎炸之品或饮酒、吸烟,伤及肺胃,痰热内蕴;或因工作烦劳,肝气郁结,久郁化热;或外感热邪,内舍于心,所以在辨治中应注意有无热象,适当运用清热药,对治疗冠心病是有利的。常用黄连、连翘、凌霄花、龙胆草等,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疏肝解郁不容忽视 冠心病有不少病人伴情志不遂,临床以胸中闷痛、胁肋胀满、喜叹息、抑郁寡欢、或急躁易怒、脉弦等肝气郁结表现,且病情每随情绪波动而变化,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血内停而发病。正如《薛氏医案》所说:“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心与肝为母子之脏,木火相生,有病可以相互影响。心主血脉,肝主疏泄,气血运行,有赖于肝气的条达。古人早就认识到胸痹与肝经有关,《灵枢•厥病》有记载:“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在治疗中充分认识情志不遂是冠心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疏肝解郁常获良效。 由此可见,治疗冠心病从全方位、多因素考虑,不单纯治其心,而是推求其本,审证求因,有治心、治肝、治肾之别,治寒治热之分,用药恰到好处,扶正祛邪,标本同治,其经验十分可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