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古籍 >> 基础及相关著作 >> 内经博议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内经博议-卷之四 述病部下-疟痿咳病第六

  • 文章导读:内经博议-卷之四 述病部下-疟痿咳病第六

            疟疾皆生于风。得之夏。伤于暑。暑气舍于营。令人汗孔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凄沧水。寒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行阳。夜行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入。是以日作。作则阴阳上下交争。虚实相倾。故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胜则骨寒而痛。此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阴气逆极。则后出之阳。并于阳则阳胜。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冻饮料也。有间日而作者。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其日晏日早者。邪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其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邪则日下一节故作晏。二十五日下至 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下。其气复上行。九日出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早也。其间日作者。邪气内薄。五脏横连募原。道远气深。故其行迟而不得与卫皆出。唯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不论日与间日。唯疟气随经络以内薄。必俟卫气应乃作。是以早晏随之也。其先寒后热者。遇夏气凄怆之水寒。寒者阴气也。秋伤于风。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后热。名曰寒疟。其先热后寒者。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后寒。名曰温疟。有但热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其病之发。如火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毋 之热。毋刺浑浑之脉。毋刺漉漉之汗。以其病逆不可治也。唯当其未发阴阳未并。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已。然疟亦有不必应暑者。其病异形反四时也。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以四时之气。寒热各有相反。皆能为疟也。
           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骨髓之中。至春而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腠理发泄。兼有用力。邪乃与汗皆出。斯时阴虚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人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温疟先热后寒也。
           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入舍之。阳气盛而不衰。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合分肉之间。令人销铄肌肉。故为瘅疟也。
           疟之所发。六经皆有见症。足太阳之疟。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 焰然。热止汗出难已。邪在三阳。盛于表。汗不易收。故曰难也。
           足少阳之疟。身体解 。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解 。谓倦甚。不耐烦劳。不甚寒热者。病在半表里也。惕惕邪在胆而怯也。少阳主木火。故并多于寒。且汗出甚。
           足阳明之疟。先寒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阳明热盛之腑。而寒反胜之。故先寒久乃热。热去则邪衰。故汗出。喜见日月火者。阳明而受阴邪。故喜暖也。
           足太阴之疟。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脾喜乐。病则否。上焦痞塞。故好太息而不嗜食。太阴主里。邪不易解。故多寒热而汗出。脾病及胃。故病至善呕。呕已乃衰。
           足少阴之疟。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少阴主里。病则阴邪上冲。故呕吐甚。肾病见阴虚。阴虚则热多寒少。在阴则欲闭户牖而处。肾为至阴之脏。而邪居之。故病难已。
           足厥阴之疟。腹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厥阴环阴器。抵少腹。布胁肋。故为腰腹小便之病。凡小水不利。为癃如癃状者。病不在水而在邪气之陷。急欲数便也。肝气不足则恐惧。悒悒者。不畅之貌。
           疟邪之深。亦能为五脏疟。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肺为心之盖。邪寒乘所不胜。故令人心寒。寒甚复热。心气受伤。故善惊而有所见。
           心疟者。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疟邪在心。故烦心欲得水以解也。心本阳脏。为邪所居。则阳虚阴盛。故反寒多不甚热。
           肝疟者。色苍苍然。善太息。其状若死。苍肝色也。肝郁则气逆。故太息。木病则强。故状若死。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也。汗出。脾至阴。而疟邪居之。故令人寒而腹痛。寒已而热。则脾气行。故腹中鸣鸣也。热则阳气外达。故汗出而解也。
           肾疟者。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 然。手足寒。洒洒。寒栗貌。肾脉背脊开窍于二阴。故腰脊痛而大便难也。眩眩。视不明貌。水亏也。手足寒。阴之厥也。
           胃疟者。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胃为六腑之长。故独言之邪。在阳明则胃痛及脾。故善饥而不能食。支满腹大也。
           凡治疟先发如食顷。过之则失时也。
            痿为五脏皆有之症。热伤血脉。则皆能发为皮毛血脉肌肉骨髓之痿。然其证必以肺为主。肺为一身元气之主。而职行治节。苟金清而气行。则一身之皮血筋肉骨皆得其宜。何痿之有。唯邪热乘金。肺先受克。则肺热叶焦。征之于外则为皮毛虚弱急痹而着。是则热邪伤肺。必及于筋脉肉骨而痛生痿 也。而其所以得之者。以肺为脏之长。为心之盖。凡一应烦劳房室伤精。必至伤气。伤气则唯肺受之。且心火上乘。肺气虚而受乘于火。则金病而发为喘鸣。金失整肃。火留不去。故肺热叶焦。五脏因肺热自病。而气不得行。故发为痿 也。然痿以肺为主。而经论治痿独取阳明者何也。盖阳明为肺之母。而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又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唯其阳明虚。则宗筋弛。故致足痿不用。是以欲除肺热。必先除阳明之热。而养其阴。调其虚实。和其逆从。则病自已矣。
           五脏痿症。自肺热叶焦皮薄着而下。有脉痿肉痿筋痿骨痿之不一。脉痿者。心气热则脉下厥而上。枢折挈胫纵不任地。又得之悲哀太甚。阳气内动。则心下崩。数血溲。肉痿者。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又渐于湿而有所留。亦痹而不仁。筋痿者。筋膜干。筋急而挛。又入房太甚。宗筋弛纵。亦发筋痿。及为白淫。骨痿者。肾气热骨枯而髓减。腰脊不举。及远行劳倦。阳气内伐。则足不任身。此五痿者。必外征之于色。肺热色白而毛败。心热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色苍而爪枯。脾热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色黑而齿槁。
            咳之一症。内经以皮毛为肺之合。皮毛受邪。入而从其合。又内则寒饮食。入胃从肺。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为咳。然肺为五脏之华盖。五脏各以时受病。虽非肺之所受。而皆能各传以与之。故五脏时盛于寒。邪气虽微。必传于肺而为咳。咳之则六腑所受之。是以五脏六腑皆有咳。而肺咳乃兼有五脏六腑之证也。肺咳者。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吐血。肺主气而司呼吸。故病则喘息有音。吐血者。随咳而出。其病在肺。呕与血不同。心咳者。咳则心痛。喉仲介介然如梗状。甚则嗌肿喉痹。本经既病。上挟于咽。故喉中妨碍而梗介。甚则为肿痹也。肝咳者。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 下满。咳在肺而肝部本经之病仍见。故名肝咳。肝脉布胁肋。故胁下痛不可转。转则气逆而 下满也。
           脾咳者。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痛引肩背者。脉从胃别上鬲也。阴土之气应坤而出于西南。故右胁下痛也。动则咳剧者。脾喜静而不欲动也。
           肾咳者。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腰背相引。肾脉贯脊也。肾主涎而脉循喉咙。故甚则咳涎。
           五脏之咳。更能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胃受脾邪而不能客。必气逆作呕。长虫。也。呕甚则虫随气上也。肝咳不已。则胆受之。咳呕若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咳而遗矢。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咳而失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咳而腹满不欲饮食。咳而不已。则上中下三焦俱病。出纳升降。皆失其宜。故腹满不能饮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聚胃关肺者。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肺为皮毛之合。自外自内。皆不能去此二脏也。阳明脉起于鼻。会于面。肺亦开窍于鼻而主气。故使人多涕吐。而面浮肿。又气逆也。然内经之咳。皆谓风寒伤皮毛。寒饮食伤胃。传肺使肺寒而内外合邪。又五脏非时受邪。亦能传以与之诸条。皆以外邪伤肺。传肺而咳。则凡五脏内伤。非待之热而火上炎。亦必传于肺无疑矣。又肾水与肺金为子母。则病每相关为本末。于是有寒热水火两症。如肾火虚。水泛则侮肺溢肺。而为寒痰上壅之咳。肾水虚。火沸则挟肝刑金。而为肺痿喉 之咳。他若龙火起肝挟心火上逆而咳。脾气不运上焦不通而咳。胃受饮食之火上通于咽而咳。以火移肺而咳。此又五脏非时之热。能移于肺之咳。其发亦兼五脏之见症。与风邪不殊。不可不察也。治之之法。自表入者。宜辛温发散。自内传者。其阴已伤。阴虚于下。则阳浮于上。水涸金枯。治宜甘以养阴。润以养肺。而兼治根本之真阴。则肺自宁矣。然形气病气俱虚者。又当培补其中气。而命门阳虚不能纳气者。则亦当温气以化水。不然无济也。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