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 | |
[中医][图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 | |
[中医][组图]喜讯!广东新增1名国医 | |
[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中医]岐黄学者王伟任广州中医药大 | |
[中医]中药饮片 药店销售大放开 | |
[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文章导读:妇人大全良方-卷之六 (众疾门) |
妇人热劳方论第一
夫妇人热劳者,由心肺壅热伤于气血,气血不调,脏腑壅滞,热毒积蓄在内不得宣通之所致也。其候心神烦躁,颊赤头痛,眼涩唇干,四肢壮热,烦渴不止,口舌生疮,神思昏沉,多卧少起,饮食无味,举体酸疼。或时心怔,或时盗汗,肌肤日渐消瘦,故名热劳也。
黄芪散
治妇人热劳羸瘦,四肢烦疼,心躁口干,不欲饮食。
人参 黄芩 当归(各三分) 北柴胡(去苗,两半) 黄芪 地骨皮 赤茯苓 麦门冬 生地黄 赤芍药(各一两) 甘草(一分)
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煎六分,去滓温服,无时。
半夏散
治妇人热劳,烦渴口干,体瘦无力,四肢疼痛;或时寒热,痰逆呕吐,不思饮食。
半夏 知母 苦梗 人参 赤茯苓 秦艽 赤芍药 麦门冬 乌梅肉(各半两) 鳖甲(醋炙) 北柴胡 黄芪(各一两) 大腹皮(三分) 甘草(一分)
上为粗末,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无时候。
猪肚丸
治妇人热劳羸瘦。
北柴胡 赤茯苓 人参 黄芪(各一两) 黄连(三两) 地骨皮 木香(各半两) 桃仁 鳖甲(各一两半)
上为细末,用好嫩猪肚一枚,净洗,将药末入猪肚内以线缝合,蒸令烂熟,于砂盆内研如膏,丸如梧桐子大。食前粥饮下三十丸,午食前再服。
秦艽散
治血经有热,月脉凝滞,五心烦倦。(出《妇人经验方》)
麦门冬 秦艽(各一两) 生地黄 当归(各半两) 地骨皮 郁金 苏木(各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半。水一盏,红花少许,同煎至七分,温服。若经脉调,不用红花。忌酒与热物。此方可服一年。
妇人客热方论第二
夫妇人有气血阴阳,脏腑虚实。实则生热,虚则受邪。邪热加人,阴阳冷热自相乘也。今云客热者,是体虚而将温过度,外热加之,非脏腑自生。故云客热。其状上焦胸膈之间虚热,口燥心烦,手足壮热者是也。
麦门冬散
治妇人客热,四肢烦闷疼痛,不下饮食。
麦门冬 北柴胡 赤茯苓(各一两) 羚羊角屑 赤芍药 桑白皮 黄芪(各三分) 生干地黄 甘草(各半两)
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去滓温服,无时候。
犀角散
治妇人客热,四肢烦闷疼痛,不下饮食。
犀角屑 赤芍药 地骨皮 红花 甘草(各半两) 北柴胡(一两) 黄芪(一两半) 麦门冬 人参 枳壳 赤茯苓(各三分)
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三片,煎七分去滓,无时温服。
黄芪散
治妇人客热,心胸壅闷,肢节烦痛,不思饮食。
生干地黄 黄芪(各一两) 犀角屑 甘草 栝蒌子仁 黄芩(各半两) 人参 茯神(各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中盏,淡竹叶五片,煎至七分,温服,无时候。
妇人寒热方论第三
经云: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夫妇人劳伤,气血虚弱,令阴阳交争,虚实不调,故令寒热如疟也。
地骨皮散
治妇人血风气,体虚,发歇寒热。
北柴胡 地骨皮(各一两) 桑白皮 枳壳 前胡 黄芪(各三分) 白茯苓 五加皮 人参 甘草 桂心 白芍药(各半两)
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无时候。
生地黄散
治妇人血气不调,或时寒热,体痛,不思饮食。
生干地黄 北柴胡(各一两) 羌活 木香 桂心 防风(各半两) 酸枣仁 羚羊角屑 白芍药 白术 黄芪 川牛膝 白茯苓 当归 枳壳(各三分)
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空心。
柴胡散
治妇人寒热体瘦,肢节疼痛,口干心烦,不欲饮食。
北柴胡 黄芪 赤茯苓 白术(各一两) 人参 地骨皮 枳壳(制) 生干地黄 苦梗 桑白皮 赤芍药(各三分) 鳖甲(炙,二两) 麦门冬(三两) 甘草(半两)
上咀,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去滓温服,无时候。
荆芥散
疗时气风温,寒热瘴疟,往来潮热,并宜服之。
陈皮 麻黄 香附子 甘草(各一两) 荆芥穗 厚朴(各二两) 草果仁(三个) 川白芷 桂心(各半两)
上咀,每服二钱。水一大盏,姜三片,枣两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无时候。
寡妇寒热如疟方论第四
论曰:寡妇之病,自古未有言者。惟《仓公传》与褚澄略而论及。言寡者,孟子正谓“无夫曰寡”是也。如师尼、丧夫之妇,独阴无阳,欲男子而不可得,是以恹恹成病也。《易》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孤阳独阴可乎?夫既处闺门,欲心萌而不遂,至阴阳交争,乍寒乍热,有类疟疾,久则为劳。又有经闭、白淫、痰逆、头风、膈气痞闷,面、瘦瘠等证,皆寡妇之病。诊其脉,独肝脉弦出寸口而上鱼际。究其脉源,其疾皆血盛而得。经云:男子精盛则思室,女子血盛则怀胎。观其经血,思过半矣。
生地黄丸
许学士云:有一师尼,患恶风体倦,乍寒乍热,面赤心烦,或时自汗。是时疫气大行,医见寒热,作伤寒治之,大小柴胡汤杂进,数日病剧。余诊视之曰:三部无寒邪脉,但厥阴肝脉弦长而上鱼际,宜服抑阴等药。余制此方,治之愈。
北柴胡 秦艽 黄芩(各半两) 生地黄(二两) 赤芍药(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乌梅煎汤下三十丸。无时候,日三服。
许学士云:尝读《史记·仓公传》载,齐北王侍人韩女,病腰背痛,乍寒乍热,众医皆以为寒热病也。仓公曰: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何以知欲男子而不可得?诊其脉,肝脉弦出寸口,是以知之。又有妇人热入血室,寒热如疟一证,在本卷第十论。
妇人恶寒方论第五
论曰:夫妇人恶寒者,亦有阴阳二证。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宜解表,脉必浮数;发于阴者宜温里,脉必沉细。又有汗后、利后恶寒及背恶寒。以上疾证,方治并载《百问》,不复繁引。仆尝治一妇人,但恶寒别无他证,六脉平静,遂用败毒散而安。此药能去表中风邪故也。经云:恶寒家慎不可过当覆衣被及近火气,寒热相搏,脉道沉伏,愈令病人寒不可遏,但去被撤火,兼以和表之药,自然不恶寒矣。妇人恶寒尤不可近火。寒气入腹,血室结聚,针药所以不能治矣。
败毒散。(见《局方》)
妇人血风烦闷方论第六
夫妇人血风烦闷者,由脏腑劳伤,血气虚而风邪乘之,搏于血,使气不宣而痞涩,则生瘀热。或肢节烦疼,口干少卧,皆因虚弱而气血壅滞,故烦闷也。
川乌头丸
治妇人血风虚冷,月候不调,或即脚手心烦热,或即头面浮肿顽麻。
川乌头(一斤,用好清油合四两一处,于铫内炭火炒,不住手搅。候裂者仍须如桑根色为度,遂旋取出了于新瓦上。或不裂者不用,裂者则去皮、尖、脐) 五灵脂(去土石,拣净,四两,生)
上为细末,更入臼中,或乳钵内研令停后,将蒸饼水浸后,却沥去水,渐渐入臼中和杵,直待丸得,即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酒或盐汤下二十丸。忌动风物。丈夫风疾亦治。
赤芍药散
治妇人气血不和,心胸烦闷,不思饮食,四肢少力,头目昏眩,身体疼痛。
牡丹皮 白茯苓 赤芍药 白芷 甘草(各一两) 柴胡(一两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温服,食后临卧。
酸枣仁散
治妇人血风烦闷,四肢疼痛,心神多躁,吃食减少。
酸枣仁 赤芍药 当归 羚羊角屑 赤茯苓 红花 生地黄(各三分) 防风 羌活 川牛膝 麦门冬 桂心 川芎 地骨皮 甘草(各半两)
上咀,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三片,薄荷少许,煎七分,温服。
当归散
治妇人血风潮热。
当归(二两) 芍药 延胡索 不灰木 熟地黄(各一两) 大黄(三分,蒸) 桂心(半两) 甘草(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胭脂一小角子,煎至六分,去滓。如躁时,放冷服,细呷清者。
妇人血风攻脾不能食方论第七
夫脾象于土,脾为中州,意智之脏也。其肝、心、肺、肾皆受脾之精气以荣养焉。脾与胃为表里,脾主化谷纳食,胃为水谷之海,故经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也。妇人血气不调,脏腑劳损,风邪冷气蕴蓄在内,攻于脾胃。脾胃既虚,为邪所乘,则不能摧伏五谷,故令不能食也。
草豆蔻散
治妇人血风冷气攻脾胃,呕逆,不纳饮食。
人参(一两) 草豆蔻仁(面裹煨) 白茯苓 半夏(各三分) 良姜 白术 缩砂仁 枇杷叶(去毛,炙) 桂心 木香 青皮 甘草(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无时候。
神曲丸
治妇人血风攻脾胃,腹胁气满,不思饮食。
白术 附子(炮) 枳壳(制) 诃子 桂心 人参 木香 吴茱萸(炮) 陈皮(各一两) 苦梗 干姜(各半两)
上为细末,以酒煮神曲末二两,作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姜汤吞下。
椒红丸
治妇人血风攻脾胃,脏腑虚冷,全不思食,脐腹多痛,体瘦无力。
椒红 沉香 附子(炮) 莪术 诃子 当归 白术(各一两) 良姜 白豆蔻仁 丁香(各半两) 麝香(一分)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酒下三十丸。
进食散
李潜云:治脾胃虚寒,不思饮食,及久病人脾胃虚、全不入食者。只两服能食(出《苏沈良方》)。据愚见,此方既有川乌,治血风攻脾不食,岂无良验。
青皮 陈皮 粉草 良姜 桂心(各一分) 川乌(炮,去皮尖) 草豆蔻仁(各三个) 诃子(五个)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姜二片,煎至七分温服。
妇人梦与鬼交方论第八
夫人禀五行秀气而生,承五脏神气而养。若阴阳调和,则脏腑强盛,风邪鬼魅不能伤之。若摄理失节而血气虚衰,则风邪乘其虚、鬼邪干其正。然妇人与鬼交通者,由脏腑虚,神不守,故鬼气得为病也。其状不欲见人,如有对误,时独言笑,或时悲泣是也。脉息迟伏,或如鸟啄,皆鬼邪为病也。又脉来绵绵,不知度数,而颜色不变者,亦是此候也。
茯神散
治妇人风虚,与鬼交通,妄有所见闻,言语杂乱。
茯神(一两半) 茯苓 人参 石菖蒲(各一两) 赤小豆(半两)
上咀,每服三大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
桃仁丸
治妇人与鬼魅交通。
辰砂 槟榔 当归 桃仁(各三分) 水银(一分,枣肉研令星尽) 麝香 阿魏(面裹煨) 沉香(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桃仁汤吞下十丸。
又方似辟瘟丹
虎头骨(二两) 朱砂 雄黄 雌黄 鬼臼 皂荚 芜荑仁 鬼箭 藜芦(各一两)
上件生,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囊盛一丸,男左女右系臂上。及用一丸,当病人户前烧之,一切邪鬼不敢进。
太乙神积丹、苏合香丸皆可用也。
妇人伤寒伤风方论第九
论曰:古人治病,先论其所主,男子调其气,妇人调其血。血室不蓄,则二气谐和;血室凝结,则水火相刑。伤寒气口紧盛,即宜下;人迎紧盛,即宜汗。妇女左关浮紧不可下,当发其汗以救血室。荣卫得和,津液自通,浃然汗出而解。仲景云:妇人伤寒,经水适断,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无犯胃气者,言不可下也,小柴胡汤主之。若行汤迟则热入胃,令津燥中焦。上焦不荣成血结胸状,须当针期门也。五行相克以生,相扶以出。平居之日,水常养于木,水木相生,则荣养血室;血室不蓄,则脾无蕴积;脾无蕴积,则刚燥不生。刚燥既生,若犯胃气则昼夜谵语喜忘,小腹满,小便利,属抵挡汤证也(伤寒胃实,谵语,宜下之;妇人热入血室谵语者,不可下也)。虽然妇人伤寒与男子治法不同,男子先调气,妇人先调血,此大略之辞耳。要知脉紧无汗名伤寒,脉缓有汗为伤风。热病脉洪大,中暑脉细弱,其证一也。假如中暍用白虎,胃实用承气,岂必调血而后行汤邪?仲景《伤寒论》所以不分妇人者,良亦在学者皆可随病,于男子药证中以意选用也。
若妊妇伤寒,药性须凉,慎不可行桂枝、半夏、桃仁等药。小柴胡去半夏名黄龙汤,盖为妊妇而去也。大抵产前先安胎,产后先补益,次服伤寒药。若病稍退,则止药不可尽剂,此为大法。
黄帝问:妇人重身,毒之奈何?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大积大聚,其可犯,衰其大半,过其厄。
男子、妇人伤寒,仲景治法别无异议。比见民间有妇人伤寒方书,称仲景所撰,而王叔和为之序。以法考之,间有可取,疑非古方,特假圣人之名,以信其说于天下。今取《金匮玉函》治妇人伤寒,与俗方中可采者列为一卷。虽不足以尽妇人伤寒之详,并可以《百问》中参用也。
桂枝红花汤
妇人伤寒,发热恶寒,四肢拘急,口燥舌干,经脉凝滞,不得往来
桂枝 芍药 甘草(各三两) 红花(二两)
上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四片,枣二个,煎至七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汗出而解。
黄芩芍药汤
妇人伤寒,口燥咽干,腹满不思饮食
黄芩 白芍药 白术 生干地黄
上各一两,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寒则加生姜。
当归汤
治妇人伤寒,喘急烦躁,或战而作寒,阴阳俱虚,不可下
柴胡(三两) 白术(二两) 人参 甘草 赤芍药 当归(各一两) 五味子 木通(各半两)
上咀,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生姜四片,枣二枚,煎至八分,去滓,稍热服。
泻心三黄汤
妇人伤寒六、七日,胃中有燥屎,大便难,烦躁谵语,目赤,毒气闭塞不得通
川大黄 鼠尾黄芩 鹰爪黄连(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取微利。如目赤睛疼,宜加茯苓、嫩竹叶,泻肝之余气。
干地黄汤
妇人伤寒差后,犹有余气不去,谓之遗热
干地黄(一两) 大黄 黄连 黄芩 柴胡 白芍药 甘草(一两半)
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取溏利,汗出解。
烧裩散
男子病新瘥,妇人与之交合得病,名曰阳易。其证里急,腰胯及腹内痛,身重。
用男子裩裆烧灰为末,以水调方寸匕服,即愈。
青竹茹汤
治妇人病未平复,因有所动,致热气上冲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风状
栝蒌根(二两) 淡青竹茹(半升)
上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作三服。
当归白术汤
妇人病未平复,因有所动,小腹急痛,腰胯疼,四肢不任,举动无力,发热者。
桂枝 白术 当归 甘草 芍药 人参 黄芪(各一分) 生附子(一个,破作八片,各一分) 生姜(半两)
上咀,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通口服一汤盏。食顷再服,温覆微汗瘥。
妇人热入血室方论第十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宜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妇人伤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
柴胡(八钱重) 黄芩 人参 生干地黄 甘草(各三钱) 半夏(二钱重)
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局方》四物汤不用熟地黄,只用生干地黄加北柴胡等分煎服,亦疗此证。
干姜柴胡汤
妇人伤寒,经脉方来初断,寒热如疟,狂言见鬼。
柴胡(四两) 桂枝(一两半) 栝蒌根(二两) 牡蛎 干姜 甘草(各一两)
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初服微烦,再服汗出而愈。
海蛤散
妇人伤寒,血结胸膈,揉而痛,不可抚近,妇人血结胸,法当针期门,仲景无药方。此方疑非仲景,然其言有理,姑存焉。
海蛤 滑石 甘草(各二两) 芒硝(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鸡子清调下。小肠通利,则胸膈血散;膻中血聚,则小肠壅;小肠既壅,则膻中血不流行,宜此方。小便利,血数行,更宜桂枝红花汤,发其汗则愈。
妇人伤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穴,随其实而取之。期门穴在乳直下筋骨近腹处是也。凡妇人病,法当刺期门,不用行子午法,恐缠脏膜引气上,但下针令病人吸五吸,停针良久,徐徐出针,此是平泻法也。凡针期门,必泻勿补,可肥人二寸,瘦人寸半深也。
妇人咳嗽方论第十一
夫妇人咳嗽者,由肌体虚,外受于寒、热、风、湿所得也。肺为四脏之华盖,内统诸脏之气,外合于皮毛。若为寒、热、风、湿所伤,邪气自皮毛而入于肺,中外皆伤,故令咳也。大抵治咳,不可一概,治当以脉息辨之。其脉浮而弦者,起于风;濡而弱者,起于湿;洪而数者,起于热;迟而涩者,起于寒。风者散之,湿者燥之,热者凉之,寒者温之,虚者补之,未有不安者也。
妇人咳嗽用温药方论第十二(初虞世)
经曰:微寒为嗽,寒甚为肠癖。古人立方治嗽,未有不本于温药,如干姜、桂心、细辛之属。以寒气入里,非辛甘不能发散。以此推之,未有不因寒而嗽也。又曰:热在上焦,因咳为肺痿。又实则为肺痈,虚则为肺痿。此人其始或血不足;或酒色滋味太过;或因服利药重亡津液。燥气内焚,肺金受邪,脉数发热,咳嗽脓血。病至于此,亦已危矣。古人立方,亦用温药,如建中之属。今人但见发热咳嗽,率用柴胡、鳖甲、门冬、葶苈等药,旋踵受弊而不知非,可为深戒!就使不可进以温药,亦须妙以汤丸委曲调治,无为卤莽,致伤人命。
黄芪散
治虚中有热,咳嗽脓血,口苦咽干。
黄芪(四两) 甘草(二两)
上为细末,汤点一、二钱服,日三。
一方:甘草一两,黄芪六两,名黄芪六一汤。只咀,水煎服。
蛤蚧丸
治妇人咳嗽不止,渐成劳气
蛤蚧(一对,酥炙) 紫菀 款冬花 鳖甲(炙) 贝母(去心) 皂荚子仁(炒),各一两) 杏仁(炒,去皮尖,一两半)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淡姜汤吞下。
含化丸
昔有妇人,患肺热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肺痨,服此安。(寇宗奭方)
枇杷叶(去毛) 桑白皮 款冬花 木通 紫菀 杏仁(各等分) 大黄(减半)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樱桃大。食后夜卧含化一丸。
贝母汤
治诸嗽久不瘥。(出《本事方》)
贝母(生姜汁浸半日) 北五味子 黄芩 干姜(熟者减半) 陈皮(各一两) 半夏 桑白皮 桂心 北柴胡(熟者加一半,各半两) 木香 甘草(各一分)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杏仁七个,去皮尖、碎之,生姜二片,煎至七分,去滓热服。(黄师文云:戊申冬,有姓蒋者,其妻积年嗽,制此方授之,一投而瘥。以此治诸嗽,悉能愈)
定喘汤
治丈夫、妇人远年日近肺气咳嗽,上气喘急,喉中涎声,胸满气逆,坐卧不安,饮食不下。及治肺感寒邪,咳嗽声重,语音不出,鼻塞头昏,并皆治之。
半夏曲(炒) 明阿胶(炒) 甘草(各钱半) 罂粟壳(半两,制) 北五味子 桑白皮 麻黄(去节) 人参(各一分)
上咀,每服三大钱。姜三片,乌梅半个,煎至七分,去滓,渐渐温服,食后临卧服。(方同《和剂》,分两加减不同,有效)
补肺汤
沧州李官人宅补肺汤,治状同前。(又名清金汤)
罂粟壳(二两,制) 人参 粉草(各半两) 陈皮 茯苓 杏仁(制) 白术 明阿胶(炒) 北五味子 桑白皮 薏苡仁 紫苏茎(各一两)
上咀为末,每服三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两枚,乌梅半个,煎至一盏,临卧温服。仆每用则无效,遂加百合、贝母(去心)、半夏曲、款冬花各一两,服之良验。
金不换散
治男子、女人肺胃虚寒,久嗽不已,喘促满闷,咳嗽涎盛,腹胁胀满,腰背倦痛;或虚劳冷嗽,咳唾红痰;及远年日近一切喘咳疾,诸药不效者,并治之。
罂粟壳(半两,制) 杏仁(制) 甘草(各三钱) 枳壳(四钱)
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姜三片,乌梅半个,煎至八分,食后,临卧渐渐热服。
许元林先生方。乙卯年七月,仆尝治一妇人咳嗽不已,服诸药无效,渐成劳瘵。求余诊之,六脉濡弱。以愚考之,此是血弱,又因忧戚太过而成斯疾。合用当归等药治之必愈。遂先用《古今录验》橘皮汤,空心服苏子降气汤,后用金钗煎、熟地黄丸、当归丸调理得安。
又治一妇人,时行感热咳嗽,遂用小柴胡汤去人参、姜、枣,只加北五味子,煎服愈。
橘皮汤
《古今录验》橘皮汤 疗春冬伤寒,秋夏冷湿咳嗽,喉中作声,上气不得下,头痛方。
陈皮 紫菀 麻黄(去根) 杏仁(制) 当归 桂心 甘草 黄芩(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煎至一盏,去滓热服。
妇人劳嗽方论第十三
经曰:人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凡咳嗽,五脏六腑皆有之,惟肺先受邪。盖肺主气,合于皮毛。邪之初伤,先客皮毛,故咳为肺病。五脏则各以治时受邪,六腑则又为五脏所移。古人言,肺病难愈,而善卒死者。肺为娇脏,怕寒而恶热,故邪气易伤而难治,以其汤散迳过、针灸不及故也。十种咳嗽者,肺咳、心咳、脾咳、肾咳、肝咳、风咳、寒咳、支饮咳、胆咳、厥阴咳。华佗所谓五嗽者,冷嗽、气嗽、燥嗽、饮嗽、邪嗽。孙真人亦有方治寒毒注嗽者,历代方论著之甚详。惟今之所谓劳嗽者,无所经见,意其华佗所谓邪嗽、真人所谓注嗽者是也。此病盖酒色过度,劳极伤肺,损动经络。其重者咯唾脓血;轻者,时发时差。又有因虚感邪恶之气,且传注得之。或先呕血而后嗽、或先咳嗽,渐就沉羸。此则非特内损肺经,又挟邪恶传疰之气,所以特甚,病之毒害无过此也。真人治注嗽,通气丸方用蜈蚣四节。又云:梦与鬼交通及饮食者,全用蜈蚣。《外台》方四满丸治五嗽,亦用蜈蚣。遇世名公能推原其旨意,率用蛤蚧、天灵盖、桃柳枝、麝香、丹砂、雄黄、安息香之类,以通神明之药疗之,高出古人之意矣。又肺中有虫如蚕,令人喉痒而咳嗽,汤散迳过,针灸不及,以药含化,虫死即嗽止。(见张锐方)
四满丸
深师疗五嗽。一上气嗽、二饮嗽、三燥嗽、四冷嗽、五邪嗽。
干姜 桂心 踯躅花 芎䓖 紫菀 芫花根皮(各二分) 蜈蚣(一枚,去头、足,炙) 细辛 甘草(炙) 鬼督邮 人参 半夏(洗,各一分)
上十二味为细末,炼蜜丸如大豆许。每服五丸,米饮下,日三。未知加至七、八丸,服此药无不瘥。忌羊肉、饧、生葱、生菜、海藻、菘菜。
《古今录验》四满丸
疗五嗽。一气嗽,二痹嗽,三燥嗽,四邪嗽,五冷嗽,悉疗之方。
蜈蚣(二枚,炙) 芫花根(五分,熬) 踯躅花(炒) 干姜 芎䓖 桂心(各四分) 人参 细辛(各二分)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一十丸,日三服,加至十五丸。忌生葱、生菜。
妇人喘满方论第十四
夫喘之为病,黄帝问岐伯,岐伯对曰: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扑,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原疾之由,虽曰皆本于肺与气,然感外邪,则有太阳证,脉浮无汗而喘者,宜麻黄汤。阳明病,汗出不恶寒,腹满而喘有潮热者,宜承气汤。若表邪未解,误服下利药不止,脉促,喘而汗出者,宜葛根黄连黄芩汤。若微喘者,桂枝厚朴杏子汤。汗出而喘,若无大热者,宜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若表邪未解,心下停水,发热而喘或呕者,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主之。若阴证喘促者,四肢逆冷,脉息沉细,或寸大尺小,或六脉促疾;或心下胀满结硬,或冷汗自出,或大便频数、上气喘促,或咽喉不利者,此是本气极虚,内外挟寒冷所致。使阴寒内消、阳气得复则愈,宜返阴丹主之(以上方并见《百问》,不复录)。仆且以大概而言之,诸脏相乘而喘者,以杏子散。如感寒伏热而喘者,以华盖散、九宝汤。若暴寒、向火覆衣被过当,伤热肺实而喘促者,其状多有热证,宜洗心散,冷水调服。若因气宇不调,痰盛喘促者,宜四七汤兼官局桔梗汤,姜煎服。若涎多而喘者,宜千缗汤、橘皮半夏汤。若不得卧,卧即喘者,此由水气逆行,上乘于肺,肺得水则浮而升,使气不得通流,其脉沉大,宜神秘汤。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大如杯,令人洒淅恶寒,喘咳,发痈疽,宜枣膏丸。若上气喘者,神授汤。若上盛下弱而喘促者,宜苏子降气汤吞黑锡丹。若尊年之人,素来禀赋太厚,不任热药者,不可轻投丹剂及诸热药,但以秘传降气汤、分心气饮论之,梗概不出于此矣。若素有脚气而喘者,当作脚气治之。又有骨蒸劳喘,自有专门,不敢滥及。
神秘汤
治水气乘肺而喘,兼疗支饮而喘。
陈橘皮(洗,去白) 紫苏叶 人参 桑白皮 生姜(等分)
上咀,每服半两。水煎,去滓温服。
杏子散
治诸脏相乘喘急。
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黄,细研如膏) 麻黄根(为细末,等分)
上和煎,橘皮汤调下二钱,无时候。
千缗汤
齐州半夏(七枚,炮制四片,破之) 皂角(去皮,炙,一寸) 甘草(炙,一寸) 生姜(如指大)
上同以水一碗,煮去半,顿服。沈兴宗待制,尝病痰喘不能卧。人扶而坐数日,客有见之曰:我曾如此,得良药一服瘥,我以千缗酬之,谓之千缗汤,可试为之。兴宗得汤,一服而瘥。
枣膏丸
疗息贲。
葶苈(研细) 陈皮 苦梗(各等分)
上后二味为末,入葶苈令停,煮肥枣肉,研为膏,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丸,饮下。
许学士云:余尝患停饮,水积肺经,食已必嚏,渐喘,觉肺系急,服此良验。
神授汤
治上气喘急,不得卧。
橘红 苦梗 紫苏 人参 北五味子(等分)
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后服。
九宝汤
治感风伏热,一切咳嗽喘息,不问高年、小儿、室女、产前、产后皆可服,惟虚劳自汗不可服。
薄荷叶 紫苏 大腹皮(洗) 麻黄(去根节,各四两) 桑白皮 桂心 杏仁(去皮尖) 陈橘皮 甘草(各二两)
上咀,每服半两。水一盏半,姜十片,乌梅一个,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食后。
有两浙张大夫,病喘二十年,每至秋冬辄剧,不可坐卧,百方不瘥。后得临平僧法本方,服之遂瘥。法本凡病三十年,服此药半年,乃绝根本,永不复发。凡服此药,须久乃瘥。
官局桔梗汤、橘皮半夏汤、洗心散、华盖散(并见《局方》,不复赘录)、四七汤(见本卷、二十卷)。
仆尝疗罗安人,年近六十。遇秋冬之交,上气喘促,不能坐卧,六脉洪实,服诸药无效。问疾之源,少年自川中任所服饵丹砂,又恐是丹毒为害。遂服洗心散,皆无效。仆以华盖散数服而愈,谩记之。
妇人风痰方论第十五
夫妇人风痰者,由脏腑风冷,水饮停积在于胸膈所成也。人皆有痰,少者不能为妨,多者成患。但胸膈有痰饮,渍于五脏,则令眼晕,亦令头眩、头痛也。
评曰:夫痰之为害,多因外感五邪(五邪者:寒、暑、燥、湿、风),内伤七气(七气者:喜、怒、忧、思、惊、恐、恚)。因五邪而得者,得风为风痰,得寒为寒痰,得冷为冷痰,得热为热痰,得暑为暑痰。因七气所伤者,多因妇人情性执著,不能容忍,而有此证。岂特只因风冷而成哉!所以外感五邪、内伤七气。则一身之中,血、液、泪、汗、涕、唾,身中湿者,则浊变而则成痰,乘间而为害也。经云:清则运为精华,浊则凝为痰饮,此之谓也。然有痰、涎、饮、沫四种相类,宜仔细详辨调治。因风而生痰者,宜服三生饮、星香饮、青州白丸子、化痰丸(方见《局方》)因寒冷而得者,宜服降气汤、黑锡丹、养正丹。(并见《局方》)因热而得者,宜服金沸草散、柴胡半夏汤。因暑而得者,消暑丸。(并见《局方》)因气宇不调,郁结而成者,宜服参苏饮、四七汤、二陈汤。痰在上者,以瓜蒂散吐之;在下者,以控涎丹利之。虽曰可吐可下,亦要观人之勇怯,察脉之虚实,方可投之。切记不宜痛系暴下,所以初虞世有金虎、碧霞之戒者,此也。
三生饮、星香饮、参苏饮。(方并见第三卷第一论)控涎丹。(方见第三卷第六论)养正丹。(方见第四卷第四论)
旋复花汤
治妇人风痰,呕逆不下饮食,头目昏闷。
旋复花(去蒂) 枇杷叶(去毛,炙) 川芎 北细辛 藿香 桂心 枳壳(去穰,麸炒) 前胡 人参(去芦) 羌活 半夏(各半两) 甘草 羚羊角(屑) 赤茯苓(各三分)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天南星丸
治妇人风痰,心膈壅滞。
天南星 白附子(并炮) 皂荚仁(炒黄) 半夏曲(各一两) 晋矾(半两,枯)
上为细末,以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生姜、薄荷汤吞下。
又方:半夏 天南星(各二两) 肥皂荚(五挺,锉) 生姜(三两)
上以水五升,一同煮令水尽,去皂荚、生姜;只用半夏、南星,焙干为末,以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生姜薄荷汤下七丸。
柴胡半夏汤
治痰热头痛,利膈、除烦闷,手足烦热,荣卫不调,肢节拘倦,身体疼痛,嗜卧少力,饮食无味。兼治五嗽、痰癖。
柴胡(八两) 半夏(三两半) 人参(去芦) 甘草 黄芩 麦门冬(各三两) 白术(二两)
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服。
金沸草散
治伤寒中脘有痰,令人壮热头痛,筋紧急,时发寒热,皆类伤风。
荆芥穗(四两) 半夏 甘草 北细辛(各一两) 赤茯苓(二两) 前胡 旋复花(各三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六分,热服。未知再服。(《局方》有麻黄、赤芍药,无细辛、茯苓)
瓜蒂散
疗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痰也。当吐之,宜服此。
瓜蒂(炒黄) 赤小豆(各半两)
上为细末,取一钱匕,豉一合,汤七合,先渍之,须臾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不吐,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之。(脉微,大忌令人吐)
大半夏汤
治痰饮及脾胃不和。
半夏 白茯苓 生姜(各一分)
上咀,作一服。每遇膈间有寒痰,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临卧温呷。如有热痰,加炙甘草一分。如脾胃不和,去甘草,加陈橘皮一分同煎。此即二陈汤加减得理。
四七汤
治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节,呕逆恶心,并宜服之。妇人情性执着,不能宽解,多被七气所伤,遂致气填胸臆,或如梅核上塞咽喉,甚者满闷欲绝,产妇尤多此证,宜服此剂,间以香附子药久服取效。切不可谓紫苏耗气,且谓新产气血俱虚不肯多服。用之效验,不可具述。
紫苏叶(二两) 厚朴(三两) 茯苓(四两) 半夏(五两)
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一个,煎至六分,去滓热服,无时候。若因思忧过当,小便白浊,用此药吞青州白丸子极妙。
妇人心胸嘈杂方论第十六
夫心胸嘈杂,妇人多有此证。原疾之由,多是痰也。皆血、液、泪、汗变成。或云是血嘈。今人多用猪余血炒而食之则愈。详其此理,是以血导血归源尔。恰如以盐梅下涎之义,不若用许学士旋复花汤。治心腹中脘痰水冷气,心下汪洋,嘈杂肠鸣,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胁肋急胀满痛,不欲食,此胃气虚冷所致。其脉沉迟弦细,是其证也。
旋复花汤方
旋复花 北细辛 橘红 桂心 人参 甘草 苦梗 白芍药 半夏(各半两) 赤茯苓(三分)
上咀,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七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局方》治恶阻,半夏茯苓汤亦妙。(见恶阻论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