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中,医者通过望诊、闻诊、问诊来确定胸腹有无外形、皮色、肠鸣音等的变化,有无特殊气味等;通过对胸腹的循扪、按揉、深按,感知腹壁的紧张度,有无筋结、疼痛等。以上四法结合,来确定有无病变,以及疾病的病位、病性、预后等,此为腹部诊法。根据腹诊结果,选择适宜手法对腹部予以操作,刺激局部的器官和经络,并通过其联属来调节整体的生理病理状态,此为腹诊推 拿之治法。滇西腹诊推 拿常用手法有按、摩、揉、推等,前三种手法操作与常规手法无异,推法则可在腹部直推或旋推。腹诊推 拿诊治范围较广,但滇西民间运用时,以呕吐、泄泻、腹痛、积滞等消化系统疾病见长。,腹诊推拿在滇西民间小儿推拿中的应用。中医人www.tcmer.com是以介绍健康知识为主,以推广中国传统医药为特色,包含医药卫生考试,培训的综合性医药门户网站。本文题目为腹诊推拿在滇西民间小儿推拿中的应用,主要介绍“腹诊,推拿,小儿推拿,应用”">
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康复学院 >> 小儿推拿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腹诊推拿在滇西民间小儿推拿中的应用

  • 文章导读:腹诊推 拿为腹部诊法与治法的相互结合。胸腹部脏腑和经络众多,小儿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脏腑、胸腹部经络、腧穴、气血津液等的功能相关。“有诸内,必形诸外”,脏腑、经络等的病理变化可表现于外。滇西小儿推拿中,医者通过望诊、闻诊、问诊来确定胸腹有无外形、皮色、肠鸣音等的变化,有无特殊气味等;通过对胸腹的循扪、按揉、深按,感知腹壁的紧张度,有无筋结、疼痛等。以上四法结合,来确定有无病变,以及疾病的病位、病性、预后等,此为腹部诊法。根据腹诊结果,选择适宜手法对腹部予以操作,刺激局部的器官和经络,并通过其联属来调节整体的生理病理状态,此为腹诊推 拿之治法。滇西腹诊推 拿常用手法有按、摩、揉、推等,前三种手法操作与常规手法无异,推法则可在腹部直推或旋推。腹诊推 拿诊治范围较广,但滇西民间运用时,以呕吐、泄泻、腹痛、积滞等消化系统疾病见长。

    腹诊之法源远流长,《五十二病方》所载的“腹痛”“妇人少腹肿”等症,扁鹊诊断虢太子暴疾尸厥所用的“循其两股,以止于阴,当尚温也”之法等,说明腹诊之法在当时已有运用[1]。中医腹诊之法,首载于《黄帝内经》中,《灵枢·水胀》记载:“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2]。”《素问·举痛论》则载:“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3]。”腹诊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4]。狭义的腹诊,主要指腹部按诊(或触诊),即四诊中的切诊[4];广义的腹诊,则包含了望、闻、问、切四诊在腹部的综合运用[4],甚至包括治疗在内。腹诊推拿是以中医辨证为前提,运用腹诊法判断疾病性质,再选择适宜的推拿手法治疗疾病[5]。腹诊推拿在宋金元以前主要用于成人,而明清以后,则广泛应用于小儿,如《厘正按摩要术》[6]中,就有许多胸腹按诊的记载。滇西汉族大部分为明清时期南迁而来,小儿推拿之术受到南迁汉族的影响,虽不同地方各有特点,但腹诊推拿在各地均有应用和传承,最具代表性。

    1 腹部诊法

    “胸腹者,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如何,则莫如诊胸腹[6]。”“有诸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腹部诊法是通过脏腑、经络等反映在体表的变化,推断其病理状态。腹诊推拿之诊法为广义腹诊,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1.1 望诊

    腹部望诊,令小儿仰卧,双腿伸直,揭其衣物,自上而下望之。首望腹部外形。滇西小儿推拿腹部望诊中望外形者,主要察其畸形、隆起、凹陷及虚里搏动。常人胸腹两侧对称,无异常膨隆或凹陷,虚里搏动隐约可见且有规律。胸腹部畸形者,或为先天发育异常,或为佝偻病、胸腹脏腑疾病、骨骼病变等所致。小儿腹肌瘦薄松弛或凹陷者,多属虚证;腹部紧实而胀,或腹部膨隆者,多属实证。对于虚里搏动,《心法》有言:“其动微而不见,为不及,宗气内虚也。或动而应衣,为太过,宗气外泄也。若三四至一止,五六至一止,主有积聚也。若绝不至者危。经曰:虚里无动脉者死[6]。”二望皮肤色泽,如胸腹部皮肤颜色,是否光亮,有无瘀斑、瘀点,有无皮肤破溃,有无皮疹等,以分析病机及鉴别疾病[4]。皮肤色黄隐隐,莹润光泽,无瘀斑、瘀点或皮疹等,见于常人,为气血充足之状;皮肤干燥者,可见于体有实邪;皮肤干燥且松弛,或多有皱褶,可见于气血亏虚;皮肤瘀斑、瘀点,可由外伤或血证等引起;皮疹应根据其颜色、形态、大小、出疹时情况等辨别。

    1.2 闻诊

    闻诊者,一为听二为嗅。听者主要听腹部水声和肠鸣音,腹部水声常见于痰饮中阻,如《金匮要略》言:“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或脾阳虚衰,水湿不化,停于中焦。滇西民间小儿推拿闻肠鸣音,一般不借助器具,单纯以耳闻之。闻及者,或为腹中饥饿,或为“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听诊亦听患儿语声、呕吐声等之高低,以辨病情新久与病性之阴阳虚实。嗅者主要嗅特殊气味,如患儿口气、呕吐物及排泄物等,以辨病性。常人无异常口气,若嗅及气味异常改变,多为脏腑、气血、津液受病所致[7];鼻有臭气且流浊涕者,多见于鼻渊;呕吐物无明显臭味,质地清稀者,多见于胃寒之证,呕吐物味酸腐者,见于胃热或食积之证;大便腥臭且溏者,多见于脾胃虚寒,大便酸臭,多见于肠有积热,大便臭如败卵,可见于伤食;小便骚臭,多见于膀胱湿热,小便呈烂苹果气味,可见于消渴。

    1.3 问诊

    问诊是通过对患者或陪同人员的询问,获取患者个人信息、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诊治经过等的过程。小儿推拿问诊多以家长代诉为主。滇西地区脾胃系病症较为多见,在询问时要注意以下情况:一是饮食情况史,有无不洁或不节,以了解病因;二是溲便情况,通过其色、质、通畅与否等,判断寒热虚实;三是哭闹与睡眠,以察是否有疼痛。

    1.4 切诊

    切诊者,一为候脉,二为按诊。小儿脉诊之法使用较成人少,原因有二:一是年幼者如一岁内,或瘦小者,因手腕短促,其脉难候;二是小儿脉诊之时易惊惕乱动,脉乱难诊[8]。3岁以下小儿,常以拇指偏桡侧诊其寸关尺三部;3岁以上者,可以成人之法诊之。腹部按诊之法,为腹诊推拿诊法之要。患者多取仰卧位,两下肢稍屈,上肢置于体侧。腹诊的分部和顺序各学术流派之间存有差异,如《通俗伤寒论·按胸腹》[6]将腹部做了如下划分:“考其部位层次,胸上属肺,胸膺之间属心,其下有一横膈,绕肋骨一周。膈下属胃,大腹与脐属脾,脐四围又属小肠。脐下两腰属肾,两肾之旁及脐下,又属大肠,膀胱亦当脐下,故脐下又属膀胱。血室乃肝所司,血室大于膀胱,故小腹两旁,谓之少腹,乃血室之边际,属肝。少腹上连季胁,亦属肝。季胁上连肋骨,属胆。”现代医家王琦将腹诊分为十一分区:即胸区、心区、心下、脐部、小腹、左右胁部、左右胁下、左右少腹[9]。腹部按诊手法一般据力量轻重分为抚循、寻扪、推按三种。具体操作如《对时论》所言:“轻手循抚,自鸠尾至脐下,而知皮肤之润燥,定部位之相应。中手寻扪而问疼不疼,以知邪气之有无,察膈下诸空所之强弱,动气之静否。重手推按,更问疼否,以察脏腑之虚实,沉积之何如。即诊脉中浮中沉之法也[10]。”

    滇西小儿推拿之按诊,重点在腹部,部位以现代九分法划分,尤其重视对中腹部的诊察。手法用循扪、按揉、深按三种。循扪常以掌面或掌指面着力,察腹皮之寒热、润燥、紧张与否等。按揉和深按时,多以食、中、无名指三指或五指指面着力,年长或壮实的患儿偶可以术者掌面着力。首按中腹部,由轻到重按有“神气之穴”“保生之根”之称的神阙穴。若内有神气之守,则徐按有力,其气应手,常为无病或病轻之态;若神气失常,则按之不应,多为病重或不治之征[10]。神阙之后按脐周,而后自小儿右下腹起,经右侧腹、右上腹、上腹部、左上腹、左侧腹、左下腹,最后止于下腹部。按揉和深按可察腹部之软硬,有无包块筋结,是否有压痛或反跳痛等,以辨别病位、病性及病情轻重程度。

    2 腹诊推拿手法

    腹诊推拿手法各派之间亦有差异。骆氏腹诊推拿流派常用温、补、和、通、汗、吐、下、消八法,包括推、拿、按、摩、揉、捏、搓、摇、引、重等10类手法,且结合全身各部位的操作方法[11]。滇西民间小儿推拿传承至今的腹诊推拿手法主要为按法、摩法、推法、揉法四法等,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也会结合拿法、捏脊法等手法操作。

    2.1 按法

    按法有掌按法和指按法之分,滇西民间小儿推拿两者皆用。指按法有单指按、三指按、四指按之分。单指按者以拇指螺纹面着力,缓缓下压,稍停后再缓缓抬起手指[12],以穴位使用最多;三指按者最为常用,以一手食、中、无名指并拢,三指指面按之;四指按者以一手食、中、无名、小指并拢,四指指面按之。小儿年龄偏大、壮实者,也可用掌按之。

    2.2 摩法

    滇西民间小儿推拿所用摩法为腹部旋摩法。操作时以一手掌指并拢伸直,腕关节微屈,掌面或指面着力,在患儿腹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摩动。顺时针摩动时,一般从右下腹开始,逆时针摩腹时,多从左下腹开始。

    2.3 揉法

    揉法亦有掌揉法和指揉法之分。腹部操作时,壮实者或年龄较大的小儿多用掌揉法,羸弱者则多用指揉法,穴位多为指揉法。手法操作要求与成人揉法相似,但力量稍轻,速度可稍快。

    2.4 推法

    滇西民间小儿推拿之推法除常规特定穴上的直推、旋推、分推、合推外,尚有推腹部之法。腹部推法有上、中、下之分。上者,由天突至脐上,拇指指面着力,自上而下推之可顺气止呕,自下而上推之则可催吐;中者,自脐上1寸至脐下1寸,拇指伸直,其余四指并拢,虎口张开,以拇指指腹着力为主,余四指指面着力为辅,自左向右推按,遇包块或硬结者,以指面着力揉动或按揉之,至结块松软或散开为止,可通络、消积、散结、止痛等;下者,自脐下至耻骨联合上缘,指面或掌面着力,自脐向下推小腹者为泻,可消积导滞、利尿通便,自耻骨联合上缘上推至脐下者为补,可升提、益气、温阳。

    以上各种手法,既用于诊断,又用于治疗。如先以摩、推、按等手法在腹部探查,发现硬结时,即给予按揉或推揉之法,至硬结软化或消散为止;若有压痛,或按穴位,或推揉腹部等治之。因手法作用的部位主要为腹部,对内脏器官、平滑肌等产生影响[13],既要求手法要具备良好的深透性,又要求术者手指的灵活性和敏感性,故术者需要反复练习,以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1] [2]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